陈笳咏是哪里人?
陈笳咏(1922 2009年2月17-2065438+26日),四川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湿法冶金和化学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3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rbana-Champaign校区)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杜邦的研究所做研究工程师。65438-0956年回国,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1月,担任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2019年8月26日5时30分,陈笳咏在京逝世,享年98岁。
在气溶胶过滤和聚酯连续聚合工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是化学工程和湿法冶金。
中文名:陈笳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金堂县
出生日期:1922年2月17日。
死亡日期:2065 438+2009年8月2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主要成果: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代表作:《湿法冶金手册》、《湿法冶金的研究与发展》、《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角色的生活
1922二月17,四川省金堂县人。
1943年8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后在该校任助教。
1947毕业后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rbana-Champaign校区)学习化学工程,分别在1949和1951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65438年至0948年,陈笳咏与毕业于美国中央大学化学系的刘荣结婚,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
1951 2月任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2年8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4年初被美国杜邦化学公司Joecks研究所聘为研究工程师,参与聚酯连续聚合的研发,使产品投产更加顺利快捷。
1954年2月在杜邦化学公司薄膜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
1956年6月回国后,协助叶主任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化学冶金研究所,并牵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从化学工程角度专门研究湿法冶金的实验室,任主任、研究员。
1958 -1984,该院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
1978,担任华冶所所长。
1978 -1984,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从1980到1983担任华冶所副所长,为华冶所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称院士)。
1981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1984 1月,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1993 1,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
1993 01至今担任《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编委、主编,还担任过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此外,他还当选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
2005年6月26日,《科学中国》刊登了一张照片,声称他于2004年8月6日去世。陈笳咏认为有人在诅咒他,他非常生气和不安。原告精神受到损害,请求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承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5万元。
2019年8月26日5时30分,陈笳咏在京逝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20世纪50年代,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为气溶胶过滤和聚酯连续聚合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湿法冶金处理我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包覆粉、非均相反应工程、金属、抗生素和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长期的创新性科研开发工作,如开发钒铬、铼钼高效萃取分离新工艺。长期坚持生产多种自主研发的复合涂层粉末,满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需求。
创新研究
陈笳咏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早在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
1943到1947,在中央大学化学系当助教,条件极其艰苦。在高教授的指导下,在重庆合成了滴滴涕。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1952年秋天,他原来的博士生导师H.F. Johnstone专门邀请他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在近1.5年的研究中,证明了之前认为存在一个最难过滤的粒径的观点,明确了粒径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与操作参数有关。同时,对以往的过滤理论和过滤压降进行了改进和发展。部分成果发表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ChemicalReview上,引起各方关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广泛引用。直到今天,这篇论文仍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科研工作的权威总结(1955之前)。
1954期间,陈笳咏被美国杜邦公司聘为约克斯研究所薄膜部研究工程师,参与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连续聚合工艺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引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化学反应工程的一些概念,对聚合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的看法,以解释各种条件下不同的聚合结果,并预言聚合速度仍可大大加快。他提出的实验设计后来得到了另一位同事的证实,改变了当时对强化过程的许多不同看法和方法,受到高度重视。同时,他还研究开发了新型聚合反应器,并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湿法冶金
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陈笳咏将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主要从事云南东川难选氧化铜矿石的湿法冶金研究,云南墨江氧化镍矿和进口高砷钴矿的湿法冶金研究,开发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湿法冶金新工艺和流程,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了湿法冶金实验室,陈笳咏任主任。金属冶炼一般采用火法冶金,即在高温下从原矿中分离出金属。湿法冶金是利用一定的溶剂和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和络合作用,从原矿(原料)中提取和分离金属。湿法冶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术发展很快,主要是在二战期间,许多化学工程师进入该领域解决铀的湿法冶金问题。这个由陈笳咏领导的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从化学工程角度从事冶金研究的实验室。在矿石加压浸出、加压氢气还原、水溶液制备金属粉末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冶金新工艺、新材料、非均相反应器的开发和加热加压冶金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部分基础。
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陈笳咏倡导化学反应工程与湿法冶金相结合,开展了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和多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一直延续至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为该所后来的生化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针对我国甘肃金川镍钴铜矿中有色金属难分离的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在湿法冶金实验室开展了分离科学和分离工程的研究,先后成立了萃取化学组和萃取工程组。后来,针对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某些矿点钒和铬难以分离的情况,他和同事们发现胺类萃取剂可用于非常有效的分离,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促进了钒和铬、钨和钼、铜和铼、砷、磷和硅等一系列常伴生金属与钨和钼的分离,以及铁与硫酸溶液用混合萃取剂的有效分离。同时,胺类萃取剂的溶剂萃取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在《中国科学》和《水冶》等杂志上,他们发表了多篇论文,阐述了胺类萃取剂尚未被前人发现的重要性质。这项研究的一部分已经获得专利。胺类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以其独到的见解获得了1987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陈笳咏的领导下,分离科学的研究正在向抗生素和其他生化产品的新提取系统发展,并取得了新的进展。转盘萃取塔、振动筛板塔等分离工程的应用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陈笳咏继续坚持原来的研究方向,积极查阅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加压下用氢气从含镍钴的水溶液中分离金属粉末的研究,并使其紧密均匀地沉积在预先添加的芯材上,制成复合包覆粉,获得成功,满足了国防工业的需要。他开发了大量的复合粉末材料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镍包铝粉、钴包碳化钨粉、镍包石墨粉和铝包空心玻璃球。这些材料可以通过热喷涂的方式用作飞机发动机上的耐磨、自结合和密封涂层,从而降低飞机油耗,提高发动机寿命和推力。相关项目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1978,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1重大成果。对于上述复合涂层粉,陈笳咏长期坚持组织小批量生产,以满足航空工业的需要,为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0年代初,鉴于火法炼铅的恶劣工作条件,根据当时的国际发展趋势,陈笳咏启动了我国湿法炼铅的研究工作。在该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出了硫化铅湿法碳酸化转化为金属铅的新工艺,用于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铅。该成果已获得专利,并在多家中小型企业投入生产。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含硫化铅金矿石的冶炼过程,为铅的回收和金银产量的增加做出了贡献。
环境治理
在环境治理方面,针对航天部170厂高合金电解泥对环境的污染,陈笳咏应用湿法冶金回收金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环境污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步入六旬的陈笳咏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术活动。曾多次接待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著名学者,多次组织学术讲座,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了研究所的学术气氛。同时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前苏联、比利时等国参加学术会议、讲学或进行学术访问。65438-0983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上,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的湿法冶金”的演讲。65438年至0988年主持“北京国际湿法冶金会议”,取得巨大成功。由于他在这一领域卓越的学术成就,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出版专著
期刊论文
获奖记录
荣誉表彰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性格评估
陈笳咏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多年来他对年轻人孜孜不倦的培养是对祖国建设的又一重要贡献。他经常教育年轻人“学而不知足”,“知道的知道,不知道的不知道”,讲究“谦虚谨慎”,“以身作则”。陈笳咏不仅是年轻人的导师,也是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好朋友。(中国科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