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的著名论文

崩漏证治

“女子崩漏为最重之症”(古今医学体系),徐春福在明代就重视崩漏,在此可见一斑。子宫出血是妇女的常见病之一,包括崩漏和经血漏。晁的《病因论》中说“女子月经不调,不断滴下,谓之漏,突然爆发,谓之崩。”虽然也有按轻重缓急讲症状的剧,比如前人认为“漏者渐崩,崩者甚漏”“崩漏之病,依一证,轻者谓之漏,甚至崩者也。”其实都属于异常出血。而且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久溃,气血衰竭,必然导致泄,久泄,病情进展也会导致溃。”两者互为因果,密切相关,耗血耗气,对女性健康影响很大。

文献中对崩漏、崩漏的辨证论治已有多种解释。病因方面,一般认为是气虚、脾胃虚弱、肝旺血热、肾虚不固、劳伤、气滞血瘀所致。一般来说,离不开阴阳两方面。陈的《妇方》认为“月经来潮频繁,皆因阴阳盛衰所致”。“苏文。《论阴阳辨证》也说:“阴虚阳脉则崩。”女人属阴,以血为主。由于产前分娩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女性天生肝藏血,以阳为体阴。阴血不足更容易造成阳亢,阴虚阳亢,会迫使血液奔流,又因为血热,所以会热,所以虚脱证的情况很多。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区分阴阳是辨证的纲。“尽量判断阴阳,不要刚柔并济,以阳病治阴,以阴病治阳。”所谓“治必求其根。”这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子宫出血综合征的出血尤为重要。

崩漏可简单分为阴崩和阳崩两种。阴虚实寒,阳虚实热证。从出血的颜色质量来看,一般都是又黑又细,属于阴,属于红紫又厚。所以阴崩指的是阴性症状,阳崩指的是阳性症状。阳亢指阳崩,阴盛指阴崩。阴崩多为阳虚,阳崩多为阴虚。因此,结合舌脉和全身症状,可以控制复杂性,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区分崩漏与阴证、阳证、寒证、热证。

文献中治疗虚脱综合征有三个步骤:截流、清源、复旧。有句话叫“先止血再止其流”,是避免失血过多而虚脱的应急措施。对于一般的虚脱综合征,确实有效一阵子。但对于子宫功能性出血患者,如果不辨病因,单靠止血的药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病程长且缠绵,除实质性病变(如腹部包块等)外。).先分清阴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确立治疗方针,便于根据证候用药。

根据血热则寒而止的原理,阳崩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祁仲甫《妇科学百问》说“血热则阳崩”。阴虚崩阳的原因很多,七情所致。如张解谷认为“忧烦太多,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守火,故血崩。”是治疗虚脱证的大法,多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补阴泻阳,则止崩”。但也有一部分是阳虚突然虚脱,或者虚脱很久的情况。如萧神斋《妇经》说“崩于血病阳虚,血失也失。”血是气的物质基础。失血过多会导致血死,损伤阴,而阴血不足会导致气附,阳虚会导致虚脱。因此,阳虚引起虚脱的病例,除元素体阳虚外,多为虚脱时间过长所致。虽然在临床上,由于阳虚导致的血崩相对较少,但也不少见,且症状较为严重,必须引起重视。涉及阴虚或阳虚的崩漏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来说,当肾气不宜充盈或不会下降时,阴阳会更虚,所以虚证的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青春期、更年期的排卵或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从崩漏、崩漏开始,就要分清阴阳,长期难免涉及阴阳。所以崩漏的治疗如果能以辨证论治为主,疗效会更明显。

为了辨证分型,提高疗效,在具体方药中强调“求本为主,止血为辅”。虽然要止血,但不提倡盲目止血。实践证明,两种效果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举了一个从阴阳论治虚脱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