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

成长:教育生命的意义

成长表明,教育者的生命是充满内在活力的。成长的欲望源于生命的尊严和执着,向上向善的冲动和使命,通过生命内外的有机循环,不断吸收和放弃,验证着教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快乐就来源于这种与时俱进的新陈代谢过程。教师的人生价值,不是固化在几年后毕业班的成绩上,也不是固化在毕业生未来的成就上,而是体现在“当下”,体现在自己和学校、学生的成长上。虽然我们常说,教师的骄傲在于“教自己欣赏的学生”,但脱离当下和现实,把人生的价值放在别处,是很可怕的。“我要用今生换明天”的人生期待,往往让人迷失自我。把握今天才能把握明天,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别人。所以,教师要学会致力于自我质疑,自我寻找。

在教师的人生价值导向上,我们一直过于强调“奉献”和“牺牲”,塑造了“红烛”、“摆渡”、“天梯”等许多超稳定的职业形象,让人一想到教师就立刻觉得悲惨、寒酸,误导了教师静态、被动、消极的人生取向。教育部门正在树立典型,评选十大杰出人物,推荐劳动模范。忘了提倡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服务自己。我忘了,优秀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有世俗欲望和幸福生活的普通人。这种群体“刻板印象”的反复积累,使教师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生存状态严重恶化。目前,教师已经成为心理疾病和职业倦怠最严重的员工之一。想象一下一个心里只有学生和学校的老师。在各种期待和压力下,他忙得顾不上生活,顾不上家庭,顾不上自己。当然,他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尤其是职业成长。大部分老师都是在岗的,就像一块电池开始放电的过程,从来不充电,也不维护。一个精神贫乏、停滞不前的老师,只能孤立于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之外。在一个信息持续爆炸,知识半衰期缩短,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创新的时代,不教自己怎么教好学生,没有自己的素质怎么实施素质教育,没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怎么进行教育创新?教师决不能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像渡船一样把学生送到彼岸,而自己却左右摇摆,停滞不前。这样一个“摆渡”式的老师,即使是“过河”的技术工人,也因为缺乏科技含量而成为低附加值的“一次性”替代品。因为人才是容易被消费的产品,对教育和教师本身的负面影响是隐性的,但伤害是巨大的。要及时警惕他们的“保守精神”和“农业思维”,让学生取得同样的成功付出更大的代价,落地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多大的阻碍。同时,这种静态的定位与新时代教师应该是合作者、领导者、对话者和“平等的酋长”的定位相去甚远。

一个永远不想成长的老师,无论他的事迹多么感人,成绩多么突出,他的人生都缺乏生机和活力。他的心灵只有“死水”,没有“深水茫茫云海”。这样的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新时期的教育不能靠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来胜任。教育要有心灵的呼唤、精神的交通、灵魂的回应、人格的感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成长,更要成为精神饱满、人格健全、灵魂丰盈的人。这是做“红烛”、“摆渡”、“天梯”都力所不及的。脱离了“成长”状态的教师,对教育是一种制约和拖累,他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是有限的。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生活模式,随着学生的毕业,老师的价值会越来越薄,最后所剩无几。知识的老化和能力的不足是其次,重点是精神的萎缩和心灵的灰暗,思维的陈旧和观念的落后,这些都使教师走上了发展的死胡同,同时也预示着教育生命的衰落。平时在强调敬业、奉献、团队精神的时候,过于强调学校和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要靠老师的努力,逐渐延伸到“抛弃小家庭,成就大家”“只有牺牲老师个人,才能成就学生和学校”。这个看似颠扑不破的道理,其实隐含着严重的思维误区。“老师、学校、学生”都不能“满意”,否则就会有个人主义倾向。这种机械的“零和博弈”思维在教育领域横行多年,严重束缚了教育和教师精神生活的成长。为什么不能倡导学校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不仅不相容,而且在更高的层次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教师即将退休的时候,不应该是他被剥夺职业尊严、失去人生光彩的时候,而是他和学生、和时间一起成长到成熟的时候,他既有“春花的灿烂”,又有“秋叶的静美”。和年轻人在一起很廉价,这让我们更年轻,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这颗“年轻的心”是智力、能力、思维不断成长的“物质基础”。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兼顾了未来和现在,兼顾了集体和个人。是教师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教育走向人性和明天的最佳策略。

让固定的生命流动,让停滞的生命不断成长,这是教师成功的命脉,也是教师幸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