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我想写一篇论文。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废除

(一)科举制度的出现

隋文帝时期,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对各项民族政策进行了改革,包括选官制度。以门第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阻碍了国家权力的统一,于是科举制选官制度出现,成为科举制的萌芽。在吸收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首先,明成祖七年(587年)正月,是科举制度开始的重要标志。【1】其次,开十八年(598年)“以志训两科举,清正勤政”,表明察举转向设科举,具有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终于在大业二年(606年)成立了进士科,[2]这标志着科举制度已经正式确立。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隋代科举制度建立后,历经唐、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代。

1,唐代科举制度

唐朝基本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此基础上,唐代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科目标准和考生人数。在科目设置上,有很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分为常规科目和系统科目两种。此外,考试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隋朝开始,只进行一次考试,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的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范围也扩大了。

2.宋代科举

宋元科举制度已经成熟,成为宋元时期最主要的选官方式。主要表现为武举的出现、科举数量的大规模扩张、科举地位的显著上升及超越、科举时间的定制、宫廷考试三级科举制度的形成。

3.明代科举

明朝是科举的全盛时期,是被推荐取代后又被恢复的命运。其特点是:子弟考——乡试——乡试——宫考的四级考试已经定制化,科举考试有固定的文体——八股,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作为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的地位没有改变,但科举制度的衰落始于清朝。比如,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考试场造假非常严重。直到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于1905年被废除。

第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制度像科举制度这样对世界、人心、风气产生如此持久而深刻的影响。[3]由于其重要性,一度被西方学者认为“科举”是中国在精神世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甚至超过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将其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4]

(一)对封建社会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改善了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使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提供了机会。科举制度的建立导致了贵族家庭制度的瓦解,贫苦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科举,走上上流社会。

第二,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它消灭了氏族制度,巩固了封建君主对中央权力的掌握。富豪贵族家庭政治权力的丧失和平民子弟大量涌入仕途,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阶级斗争和不满情绪,对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第三,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及其荣耀祖先、改变命运的巨大动力,知识分子都以科举考试为人生目标,于是人们到学校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去学校学习,这对普及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大大增加了知识分子在普通人中的比例。

然后,结束了隋朝以前文人独尊的风气。如魏晋时期形成的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崇尚超然脱俗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崇尚自然、超脱于物的魏晋风度。隋唐科举制度的形成,扭转了中国文人坦荡自然、不问世俗的思想,为专制政权培养了大量可用的人才和执政官员。

终于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1300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历代王朝都把科举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中国的选官制度开始有了正式有效的规定。

(二)对封建社会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但随着封建社会政权的更迭和晚清封建社会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形式僵化。科举考试的内容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元代以后,朱的《四书章句》被作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清二年(1313),科举受命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以朱章句为注”出题[5]明代八股的出现,使科举制度更加僵化,人们只是根据题目的意思敷衍了事。这样考试的内容就会和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

其次,禁锢了学者的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智力。科举考试的内容固定在儒家文化的范围内,所以人们会抱着儒家经典反复吸收学习,没有兴趣和精力去研究其他有价值的文化和思想。而且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科学的、实用的知识被丢弃和忽视。科举激发了文人读书做官。但是,当学校已经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的内容就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切目的都只是为了科举和。所有的文体范式都被行为良好的人遵守和服从,他们不需要思考或倡导创新。人民的思想和头脑只停留在科举严格规定的框架内。

最后,考场上的考试风气是糜烂的,这也影响了世风。有的读书人为了考上科举,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拥有财富和名望,穷尽一生。于是,巨大的物质利益让一些人宁愿铤而走险,徇私舞弊。清代考试作弊是最严重的现象,可以列举如下:作弊、作弊、传谣、传谣。考场上的这种作弊风气使得科举制度的公平选拔受到质疑,这种作弊风气的形成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

第三,科举制度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文化领域和选官制度的第一招,对中国当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利与害的矛盾,所以对它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也应该从利弊两方面来分析。

(一)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中因材施教所体现的平等精神在今天的教育中一直延续着。科举制度标榜公平竞争,标准是“一切靠文成”。【6】即录取与否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通过考试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正性和客观性,突破了士族官职由家族和贵族家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局面。这种平等精神体现在今天的教育中,表现在入学资格和条件上基本没有严格的限制。不论身份、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凡达到法定上学年龄并愿意接受教育的人都可以上学。其次,隋唐的科举制度反复强调“为官学优”的思想。现代教育也有明显的痕迹。很多参加高考、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然后进入仕途、为官治国,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雄心勃勃的青年人才。最后,隋唐科举创造了各种考试方法,如:墨夷、口试、贴经、问答题等,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相当程度的借鉴和发展。

(二)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让“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深入人心。造成了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参加科举,走上仕途之路的局面。现在的教育中,也有一种误区,认为只有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很多父母长辈为了孩子上重点大学,倾其所有。提倡读书学习当然是可取的,但如果把在重点大学读书学习当成一个人唯一的生活方式,就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会只读死书,过分强调读重点本科大学,导致很多真正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出现短缺。

其次,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学校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学校是为科举考试输送学生的地方。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这种模式和状况依然清晰可见。就是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一直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陷入了形式主义。今天的“考试主义”和“进步主义”已经很好地证实了这种影响的后果。追求万岁成绩的教育现状会使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变形。这种教育下的学生必然深受影响。比如,缺乏足够的道德教育会导致学生道德缺失;升学压力大,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泛滥;学校成为高考的附庸,也会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无法正常发挥。

第四,如何克服科举制度对当今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它的进步,摒弃它的负面影响,并想方设法消除它正在出现的弊端。

(一)改革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调整。与课程设置、考试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关。比如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些关于各阶段课程整合改革的教育文件;高考制度的调整,是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的处理和回应。具体来说,首先,教材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最后,应该改革考试制度。

(二)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下,这些不同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天赋。比如有的人更适合接受普通的文化教育,有的人更适合学习音乐或者绘画,有的人动手能力更强。真正的多元化人才观,应该是善于挖掘学生个体的优势,培养他们,让他们量力而行。所以首先要加强文理融合。其次,专业课和选修课都教。第三,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运用现代评价手段优化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三)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

教育本身应该是它的目的,教育没有别的目的。[7]学校教育应以教育的作用为终极原则。知识的传递和普及是教育的内在含义,所以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如果教育的目的变成了文化知识的传递和高等学府的追求,如果学校教育变成了走向官场的手段,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无论什么阶段的教育,都要提倡教育为本。所谓育人为本,就是学校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引导和规划学生的未来和人生发展。学校的作用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如果学校教育倡导的理念是追求知识,探索创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而不是以追求高分和进入高等院校为最终目标,不以职业道路作为学生未来的最佳选择,那么教育的意义就更加纯粹。

科举制度是中国精神文化领域的创新,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时,要学会有选择性,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