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的那个“别的孩子”张毅,要走了。

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条消息:

而这一个尤其不愿意看到,因为这个逝去的年轻生命不是别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却似乎看着他长大的“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去过广州,妈妈。你一定听过或看过张翼德父亲的帖子。这位父亲曾经是很多妈妈追捧的神级育儿博主。儿子一岁的时候,妻子离婚了,留下他一个人带孩子。为了更好的陪伴儿子,他毅然辞去了繁忙的行政工作,在17专心养娃。

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然,他卖掉了城里的房子,带着孩子到乡下定居。在他的岗位上,一德一直很优秀,不仅学习成绩优秀,生活上也很独立懂事,这让他收获了很多妈妈粉丝。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许多母亲会在周末去他们的农场,帮助这对父子,但他们没有让任何人失望。3岁时,他们完成了小学课程。初中毕业后,他去苏州读高中。他不仅帅气阳光,最后还被美国常春藤名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录取,攻读哲学。

然而,当我再次听到张翼德的消息时,正是这个消息,他在美国自杀了。很难接受,仿佛我在广州认识的唯一一个学霸,已经有了可预期的美好未来,即将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我怎么会想到他会以如此悲伤的方式告别人生?

说到张翼德,就不得不提张福对孩子的付出,简直让人惊叹:

他曾经坏了5台相机,拍了20万张照片记录孩子的成长,平均每天拍32张;

他爱孩子爱到骨子里,专门为孩子设立了成长博物馆,收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闪光点。博物馆里有张翼德的第一双鞋、各种获奖证书、奖杯等。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张福都没有错过;

考虑到孩子饮食要均衡,营养要充足,张福研究菜谱十年,每天给张翼德做的菜不重复;

为了孩子学英语,张的爸爸自己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

花了18年,收集了18份儿童生日的广州日报,作为给孩子的成人礼物;

张福用了16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诗意人生,诗意父子》,纪念孩子的成长。

张福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可以有多疯狂。在这段父子关系中,没有张越,只有张毅有他的父亲,张富的付出曾经让无数父母汗颜。

而张翼德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天才。三岁完成小学所有课程,五岁能够独立完成物理论文。六岁时,他可以帮助物理老师和同学翻译专业术语...

不仅如此,他还全面发展,各方面表现突出。

事实上,张翼德在各方面的快速成长与张富一直为他提供的精英教育密不可分。从小学到大学,张翼德一直被贵族私立学校录取。如果没有后来的故事,我们就能理解张富为什么一度受到大家的追捧了。在张翼德被有“美国南方的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录取之前,张富的教育看起来很完美,因为他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在看得见的成绩背后,张福和公众都忽略了这个叫张翼德的孩子的心,一个受到创伤却从未得到安慰的孤独的灵魂。

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人当小孩看待过。三岁读完小学课程的他能有多少童年的快乐?

据新闻报道,从出生到他三岁,为了给他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张的父亲坚持不和他说中文,一直“用英语交流”。孩子一说中文,张的父亲就不管,从来不回应。三岁以后,张的父亲就养成了开始写作的习惯。如果张需要可乐,说也没用。只有用笔写写画画,才能算有效沟通。三岁,是孩子最需要亲密依恋的时刻。正是孩子们想牙牙学语的时候,但张翼德得不到任何回应。可想而知他幼小的心灵是多么无助。

不仅如此,在八岁的时候,张的父亲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一个人做四五十个人的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房子卖了,张的父亲也不能把送到贵族私立学校读书,仅靠种地维持生活。张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追求张育儿理念的粉丝资助的。而那顿饭只是为了娱乐粉丝,筹集学费。早熟的张翼德一定知道这顿饭的用意。我们无法知道他当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只能知道,从那以后,张翼德似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再有纯真。

在贵族学校中,张翼德无疑是家庭最贫困的一个。每次去同学家做客,张的父亲还让想尽办法把同学家的废品带回来卖钱,养成他“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总会被排斥,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小学生,很少有同理心,能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我猜想张翼德那时一定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孤独而沉默。

但他没必要反驳。小小年纪,他就知道父亲为他做了一切,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才能弥补自己的愧疚。他成了这个家的家长,应该对得起父亲的爱,哪怕这份爱像枷锁一样禁锢着他,他也应该承担责任。

我们不能否认,孩子的童年经历往往会影响到他们人生的轨迹,包括性格的形成。张翼德不是没有自己的喜好和感情,但他选择在为他付出一切的父亲面前隐藏自己。

在张翼德的留学申请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种乡村生活方式对今天的都市人来说可能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我小时候很讨厌这种生活方式。有一次,我在卧室赤脚踩到一只虫子,换衣服的时候不得不把它从水泥地上刮下来。那些虫子经常把卵产在挂在荔枝树下晾干的衣服里。因为我们的屋顶是金属的,雷雨也让我觉得很可怕,尤其是那些时刻。因为我总是和更有钱的孩子在一起:还记得我爸卖的房子吗?他用这笔钱送我去了我们区最好的私立学校。

我们以为,在张翼德的记忆里,应该是他父亲做的饭,农场里养的小动物,还有仰慕他的父母和孩子。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他在少年时代留下的记忆是“虫子和雷暴”,无助和恐惧。和富有的孩子在一起的压力。

穷并不可怕,但他父亲的付出和别人的捐助,一定让他有压力。他接受不了哪怕一点点的失败和失望,甚至不能让自己笑一笑,放松片刻。

他在朋友圈表示,希望朋友监督自己,在自己划水偷懒的时候提醒自己。他什么都强,什么都争第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父亲的付出,才对得起大众的帮助和关爱。

我认为在张翼德短暂的一生中,他永远是成功的一个。他从来没有失败过,他甚至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在张翼德去世前的朋友圈里,他用一张破酒瓶的照片写下了“生活还在继续”。这是否意味着他遭受了什么挫折?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他终究没能面对。

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这也是父亲付出过多的结果。

还记得留美硕士王蒙(化名)吗?2018发表长文:与父母断绝一切关系。

他在文章中指责“我妈喜欢为我做一切……”在父母的安排下长大的王蒙,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内向孤僻。老师曾经给他的评价是“沟通有缺陷,抗挫折能力差。”因为动手能力差,工作上很多事情解决不了,只好辞职。然后他选择了去美国留学。在咨询了心理医生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源于父母的过度付出,从那一刻起,他选择了摆脱控制,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可惜张翼德没有王蒙那么幸运。也许他有太多的责任。

张的父亲曾说,经常与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让孩子主导家庭事务,扮演父亲的角色。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哲夫在《不长大的父母》中提到的亲子角色互换现象。

他说这是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在亲子角色互换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理解真正的家庭关系。这里说的不是某个游戏,而是孩子的生活环境。

加藤泰三曾多次指出,在一个亲子角色互换的家庭中,父母因为童年的欲望从未被看到或满足,仍然停留在满足童年欲望的情绪中,在与外界的社交中一塌糊涂时,他们会转向最容易控制和支配的孩子。

比如他们会跟孩子撒娇,在孩子面前吹嘘自己做的有多好。别人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但是我不一样。我如何对待你...

这个时候,父母其实不自觉地改变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他们像孩子一样,等着自己说的话被表扬,孩子在那一刻不得不说:“哇!爸爸/妈妈,你们真棒!”如果你不告诉他们,他们会生气的。但是,孩子不能像父母一样鼓励和赞美大人,即使有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年龄要求,所以孩子的角色和父母是对调的。

从张富的角度来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他的爱感动了世界,感动了自己,却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窒息和压力。他被别人追捧也是小孩子的撒娇。“看,儿子,我为你做了什么?”此时,作为儿子,张翼德别无选择,只能像“父亲”一样用赞美、鼓励和认可来回应。这种行为公之于众后,站在了道德的最高点,张毅无法反驳,甚至有自己的感受。父亲有没有问过孩子他想要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5个年轻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对父母令人窒息的爱,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努力只能感动自己,却让孩子苦不堪言。在家吃糠咽菜,却愿意靠人家资助孩子接受私立精英教育,孩子未必觉得幸福,反而会坐立不安,喘不过气来。

张翼德去世后,在给戴夫在埃默里大学的同学的一封信中,他的父亲写道:

“从小到大,我尊重他,远远超过尊重我自己。以至于时不时和他交换角色。他是父亲,我是儿子,他是主人,照顾家里的一切。所以,我无条件尊重、认可、接受他生命中的所有决定,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决定。”

我想,对于张的父亲来说,他的心痛是无以言表的。也许他爱孩子的方式不对,但他的真诚也让人感动。

斯里兰卡人已经去世了,我们不应该再去评判对错,我们也没有资格去指责任何人。我们只是为隔壁的男人感到难过,他本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如果说有什么值得警示的,那一定是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也要关注自己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否与我们不良的育儿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