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结冰?
热水比冷水先结冰!
事实上,在一般实验条件下,热水会比冷水结冰更快。这种现象是违反直觉的,甚至许多科学家都感到惊讶。但这是真的,并且在许多实验中被观察和研究过。尽管在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之后
他写这段话,是为了支持他的一个错误观点,这个观点叫做“对仗”。反蠕动被定义为“一个特征的增加,因为它被另一个相反的特征所包围。”例如,当周围环境突然变冷时,温暖的身体会变热。」 。最有力的反驳是Wojciechowski做的实验发现,在没有质量损失的密闭容器中,仍然观察到Mpemba效应。
溶解气体
另一种解释是热水中溶解的气体被排出,改变了水的一些性质,这些变化可以解释这种效应。溶解气体的缺乏可能会改变水的传热能力,或者改变单位质量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冰点。热水比冷水保留的溶解气体少是对的,开水赶走了大部分溶解气体。问题是能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Mpemba效应。据我所知,没有任何理论著作支持这种解释。
有一个实验间接支持了这个解释。当用含有气体的水做实验时,可以看到Mpemba效应,而除去含有气体的水后就看不到了,但它对Mpemba效应的意义还不完全清楚。
需要注意的是,水的密度在4℃时达到最小值,所以在4℃以下,水的密度会因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形成“热顶”。这使情况变得复杂。
周围环境
热水可能会改变周围的环境,这样以后会很快降温。一个实验报道,实验数据会随着冰箱尺寸的变化而变化[7]。因此,可以认为不仅是水,水周围的环境也很重要。
比如盛水的容器放在一层薄薄的霜上,装热水的容器会融化霜,直接碰到冰箱底部,而装冷水的容器会继续坐在冷霜上。因此,热水与冷却系统具有良好的热交换。如果融化的霜再次冻结,成为冰箱和容器之间的冰桥,热交换可能会更好。
显然,即使这个论点是真的,它的应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大多数科学家在做实验时都会非常小心,不会把容器放在霜上,而是放在热绝缘体上或冷却盆上。所以这个解释可能适用于家庭实验,但对于大多数已发表的实验结果并不合适。
过度冷却
最后,[过冷]可能对Mpemba效应很重要。过冷发生在水不在0℃时,而是在更低的温度下冻结。过冷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水在0℃结冰”是一种关于水的最低能量状态的说法——在0℃以下,水分子“想要”排列成冰晶。这意味着它们应该停止像在液态时那样随机移动,代之以有序的固体晶格。但是,它们不知道如何排列,而是需要少量的不规则物体或成核位置来通知它们。有时候水降到0℃以下,就看不到成核位置了。此时水低于0℃不结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一次实验发现,热水只是轻微过冷(约-2℃),冷水过冷更多(约-8℃)[12]。如果是真的,这就可以解释Mpemba效应,因为冷水要做更多的功——也就是温度要更低才能结冰。
但是,这不能被认为是“那个”的唯一解释。首先,据我所知,这个结果还没有得到独立证实。上面的实验【12】只有少数实验,所以这个发现可能是统计学上的侥幸。
第二,即使这个结果是真的,也不能完全解释这个效应,只是把问题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为什么过冷热水少了?毕竟,一旦水冷却到更低的温度,一般预计水不会记得它习惯于什么温度。一种解释是热水溶解气体少,气体会影响过冷现象。问题是人们会预期,因为热水的气体少,也就是成核点少,所以应该是过冷多,而不是少。另一种解释是,当热水温度降至0℃或以下时,其温度分布与冷水相比变化很大。因为温度切变导致结冰[26],热水过冷少,所以先结冰。
第三,这个解释并不能在所有实验中都行得通,因为有很多实验测量的是水温达到0℃的时间[7,10,13](或者水面形成薄冰的时间[17])。有些文献说“真正的姆彭巴效应”是热水一开始完全结冰,但其他文献有不同的定义。由于过冷的严格时间本身是不可预测的(见[26]中的例子),很多实验选择不测量样品冻结的时间,而是测量样品顶部达到0℃的时间[7,10,13]。过冷不能应用于这些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