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家紫绍典的一个小故事

布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邀请了许多朋友到他家,做了一个实验。布冯在桌子上铺了一张大白纸,上面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还拿出许多等长的小针,针的长度是平行线的一半。布冯说:“请随便在这张白纸上留下这些小针!”客人们照他说的做了。

布冯的统计结果是:大家* * *投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布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你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你扔的次数越多,圆周率的近似值就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布丰实验”。

数学魔术师

1981年夏天的一天,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一名来自印度的37岁女性。她的名字叫沙贡塔纳。那一天,她将与一台拥有惊人心算能力的先进电子计算机一决高下。

工作人员写了一大串201位,要求找到这个数的23次方根。结果,沙贡塔纳只用了50秒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答案。为了得到相同的答案,计算机必须输入2万条指令,然后进行计算,这比Shagongtana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沙贡塔纳被称为“数学魔术师”。

华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天

华生于江苏。他从小就喜欢数学,而且很聪明。1930年,19岁的华到清华大学读书。在清华的四年里,在熊清来教授的指导下,华刻苦学习,连续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被送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深入研究数论,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动群众把最优化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采访中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在为科学努力的最后一天,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21世纪的七个数学问题

2000年5月24日,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公布了众多数学家的评选结果:七道“千年数学难题”各奖励一百万美元。

《千年奖刊》自出版以来,在数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问题都是关于数学基础理论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促进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了解和研究“千年奖”问题已成为数学界的一个热点。许多国家的数学家正在组织联合研究。可以预期,“千年奖问题”将改变新世纪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华一生都在国难中挣扎。他经常说他一生中经历了三次灾难。从小家里穷,失学,重病,双腿残疾。抗日战争第二次灾难期间,与世隔绝,缺乏工具书。第三个灾难是“文化大革命”。他的家被搜查,他的手失去了,他被禁止去图书馆,他的助手和学生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可想而知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做出多大的成绩。

早在20世纪40年代,华就是数论界首屈一指的数学家之一。但他并不满足,他不会停下来,他宁愿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学他不熟悉的代数和复分析。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

华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这些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令人难忘。早在SO时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虽然才华横溢,却从不提及自己的才华,而是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和“积累”视为成功的关键,反复教育年轻人学习数学,让他们时刻锻炼自己。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所的一些年轻人做出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或者还在同一水平上不停地写论文的问题,华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出成果,所谓“加速”就是不断提高成果质量。“文革”刚结束,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部门急于求成,频频要求提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学风败坏。表现为粗制滥造,名利双收,肆意吹嘘。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科学工作评价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渐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从不掩饰自己的弱点。只要他能学会,他宁愿揭露他们。他在七十岁访问英国时,把“不要教别人斧头”这个成语改为“教别人斧头”来鼓励自己。其实前一句话就是人要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不要暴露出来。华上大学,是讲别人的专长得到帮助,还是因为不专别人而把讲课变成形式主义?华选择了前者,即“等一等,就到了门口”早在20世纪50年代,华在《数论导论》的序言中就把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就是要和大数学家一较高下。中国象棋有个规矩,就是“一言不发观棋,君子不后悔”。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讲话中,华指出:“观棋不是君子,互相帮助;我悔君子,改我不足。”意思是看到别人工作有问题,一定要说出来。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改正。这就是“君子”和“丈夫”。针对有的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在为金坛中学的一面锦旗上写道:“人不能说黄河不死,但我说黄河会更强。”

人老了,精力会下降,这是自然规律。华深知岁月不待人。1979他在英国时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散。科学的做法是戒空戒散。我愿意一辈子坚持下去。”这也可以说是他用最大的决心对抗自己衰老的“决心书”,以此鞭策自己。这位在华洛索第二次心肌梗塞的病人,仍然坚持在医院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尽可能延长生命,而是在白天多做工作。”如果你生病了,你应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是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仍然是可贵的。

总之,华的所有论述都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即不断奋斗,不断进步。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是宋代管理皇家建筑的官员。祖冲之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学习很多。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有知识的年轻人。他特别喜欢研究数学,还喜欢研究天文历法。他经常观察太阳和行星的运动,并做详细的记录。

宋孝武帝听说了他的名声,就派他到华林学习省的一个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政府办公室工作。他对做官不感兴趣,但在那里他可以更专注于数学和天文学。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员,他们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制定历法。到了宋代,历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祖冲之认为还不够准确。他根据自己长期观察的结果,创造了一种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出的每个热带年(即两年冬季至日之间的时间)的天数与现代科学测出的只有50秒的差别;测量月亮转一圈的天数不到一秒,可见其准确性。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法,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当时皇帝的宠臣之一戴法兴站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更改古历是越轨行为。祖冲之用自己研究的数据当场反驳了德伐日。倚仗皇帝宠信,戴法兴狂妄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人不可更改。”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很认真地说:“如果你有事实依据,就把它辩出来。不要用空话吓唬人。”宋孝武帝想帮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历法的人和祖冲之争论,但也被祖冲之一一反驳。然而,宋孝武帝仍然拒绝颁布新的历法。直到祖冲之死后十年,他所创制的《大明历》才付诸实施。

虽然当时社会非常动荡,但祖冲之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注释过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写过一本书《作曲》。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得到了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七位数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是科学发明方面的通才。他造了一种指南针,车上的铜人总是指向南方。他还造了一艘“千里船”,在新亭河(今南京西南)试航,一天可以航行100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捣米碾粟,称为“水锤磨”。

在祖冲之的晚年,掌握了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消灭了宋朝。

在中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博览群书、卓越非凡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1031 ~ 1095)。

沈括,汉字,宋仁宗天盛九年(公元1031),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沈周在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官。母亲许石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

沈括从小学习刻苦。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十四岁在家读完了书。后来跟随父亲到了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建州(今简阳)、中国首都开封。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增长了见识,显示了超人的聪明才智。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农业、医学;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卓越的战略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学识渊博,擅长写作,精通别人的历法、音乐、医学、占卜等等。晚年撰写的《孟茜笔谈》详细记录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孟茜笔谈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数学家三石和夫曾说:像沈括这样的人,全世界数学史上都找不到,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人。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沈括的《孟茜谈话》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与阿基米德和牛顿齐名。

高斯1977年4月30日出生在不伦瑞克的一个工匠家庭,1955年2月23日在哥廷根去世。小时候家里穷,但我异常聪明。我接受了一位贵族的教育。从1795到1798,就读于哥廷根大学,1798转到赫尔姆斯塔特大学。次年,他因证明代数基本定理获得博士学位。从1807开始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哥廷根天文台台长,直至去世。

高斯的成就涵盖了数学的各个领域,他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非常重视数学的应用,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