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论文,需要参考文献提问和回答问题。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起源于中华文化,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以及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经过筛选和淘汰至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分时代的历史范畴。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指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六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服饰、日用器皿等等。二是婚姻、家庭和生活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技术知识和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宗教、农耕、纪念、庆典等,是各民族在新年节日中所特有的。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另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和形成的,其特征是由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受周边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历史上各民族关系、民族内部政治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随着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和不同的内部政治条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而言,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带有宗教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宗教已经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化、政治化和宗教化,这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带有父权特征的文化。三是以传统风俗习惯为特征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想到人类的创造和以器物表达的文化信息。这些器物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所以虽然是材料和器物,但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2)精神文化,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如价值观、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哲学以及表现意识形态的各种文艺、绘画创作。无论是哪种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大体相似。就世界观而言,一般表现为万物有灵、尊天敬神、祖先崇拜;就道德观念而言,尊老爱幼,有序老龄化,重友情,崇血缘;就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言,它重诚信,重义利,乐而知足,重传统,重变化,重集体,重个人。此外,还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传承功能强的演讲、歌唱、演戏、舞蹈表演、绘画、雕刻、塑造等。
(3)制度文化,社会秩序的反映。在制度文化方面,无论什么经济类型,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家庭、亲属、法律等制度。这种制度多以习惯的形式存在,以习惯和舆论的影响为保证,通过老人和各种形式的说唱代代相传。就社会制度而言,渔猎牧业少数民族主要是氏族和部落制度,农业少数民族的社会制度主要是村落和庄园制度。
(4)行为文化体现在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群体行为中,这种群体行为不仅仅是群体行为,还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如语言、文字、婚礼、节日、民俗、宗教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1,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
文化的发展变化与新经济制度的建立紧密相连,新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导致原有文化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东部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合作。这种种族和地区之间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上的互补,从而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加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也是很大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城镇化进程将逐步进行和加快,农业人口将逐步向城镇转移。有56个民族的成员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近年来,武汉、厦门、深圳、广州、南京等大中城市的民族构成有所增加,有的城市达到三四十个民族。随着民族构成的增加和民族人口的扩大,民族文化艺术被引入城市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发展更快、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这些要求表明,我们不仅要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且要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应对政策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开放中发展的,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不断吸收优势,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发展。随着历史发展到信息时代,传统民族文化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生存环境,如何与现代文化结合,如何向前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大力开展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状况。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村寨基层文化体育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培养壮大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要把发展民族文化与振兴民族经济结合起来,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合理利用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及其素材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播先进文化,探索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文化发展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繁荣。
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1,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当今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要做好分类,统筹规划。一是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深入开展民族地区民间文化资源调查,对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和备案。二是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轻重缓急确定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制定保护和开发规划。民族文化体系复杂,有的适合以博物馆的形式保护,有的适合以产业化的形式保护,需要准确的分类。不能一刀切地完全工业化,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至关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涉及到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地方民族、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工业化以后,还涉及到文化资源所有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因此,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保护和发展,这项工作亟待加强。
2.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并引发公共意识潮流及其传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得东西部、大中城市和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逐渐向外界揭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了解,被部分接受和认可。求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少数民族音乐纯净质朴的风格符合现代都市听众的口味。同样的,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也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抚慰他们失落的心,放松他们紧绷的神经。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和少数民族演员的表演得到了城市观众的接受和认可,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拓展了发展空间;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新文化的创造。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比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的图案和风格设计出最时尚的时装,艺术家可以用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民歌创作出最现代的音乐歌曲。传统文化对新文化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它,新文化的出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结束语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特别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少数民族发展的新实践。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实现这一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土壤。细看民族传统文化,要看到它作为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社会历史基础和价值。只有大力保护和弘扬这些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我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使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永不枯竭。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它们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