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如何举出恰当的例子?
有效地讨论例子。例证被引用后,要扣动论据进行分析,揭示例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与论据挂钩,从而起到论证论据的作用。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环节,或者在观点中加入例子,但是看不到例子进行分析;或者就事论事,分析不到位;或者东拉西扯,抓不住重点,因此,论证无力,没有说服力。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例子选择相应的讨论方法,这样论点才能有无可争辩的力量。
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文章,用实例说明符合中心:
说“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又叫“随遇而安”,旧版《辞海》对该词有贬义解释:“剥削阶级所提倡的消极态度。在各种环境下,都要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后一句的解释还是比较接近这个词的原意,称之为“消极的生活态度”难免有失偏颇,把这种态度贴上“剥削阶级”的标签就更不合适了。
平时很多人喜欢用“随遇而安”这个词来批评别人或者自嘲,以至于它成了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代名词。小时候对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深刻。生活久了,我细细品味这四个字,发现它们不仅有很深的含义,还包含了两层意思。“随遇而安”者随波逐流,“安”者可以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第二,可以理解为心灵不被不愉快的境遇所干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平和安全的心态,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的“安全感”或许可以称之为“被动生活”,后者的“安全感”则需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是超然豁达的心态,而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庄子有一句话:“古代真正的人,睡觉不做梦,感觉无忧无虑,不愿意吃饭,气息深沉。”(《庄子?真正的人在道家的心目中是圣人,如果你能睡而不梦,醒而不悲,食而不精,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均匀深呼吸,你就一定能与之共存。这种“平静”当然是内心的平静,而不是现状的平静。这种平和的心态不仅能让人“睡不着梦”,还能让人乐观向上,永葆青春。苏轼的朋友王定国有一个歌女,名叫柔奴,面容姣好,善于辞令。她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首都,然后王定国搬到岭南,柔奴也跟着去了。许多年后,柔努和王定国回到了北京。苏轼游览王定国时,遇见柔奴,问她:“岭南气候不好吗?没想到,柔努回答说:“这个和平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苏轼听了,心里有所感触,于是写了一首诗。诗的后半句是:“万里归来的岁月越少,他笑得越多,笑得越香。岭南应该不好吗?但他说:“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在苏轼看来,偏僻荒凉的岭南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柔奴却可以像生活在家乡都城一样安全地生活。从岭南回来的软奴似乎比以前年轻了,笑容里似乎有岭南梅花的清香。这是对现状感到高兴和内心平静的结果。柔奴如果到了岭南,就觉得身在异乡,处处不适应那里的环境。当她从万里归来,恐怕不会是“少年”,而她的笑容也可能带着漂流的风霜,而不是岭南的向梅。
“这份心安是我的故乡”,直到今天,仍被无数漂泊者视为自我状态和自慰的语言。有多少“异乡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心安理得,因为能安心。只有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你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你应该做的或者爱做的事情。抗日战争时期,在北平生活安逸的梁实秋先生为了躲避战乱,搬到重庆,在郊区租了两间窝棚。这两个暂住地呢?梁先生在《雅舍》一文中对它们的描述,不仅是“有窗无玻璃,风来时有亭子似的窑洞,有瓦有隙,下雨时老鼠漏如滴”。我不敢拿我的学识和才华和梁公比,但如果我就事论事,似乎还是值得一提的。我在北京住了六年,搬了七次家。虽然最近三年半我租了一套条件尚可的两居室,前两年半我住在七平米的小隔间和破旧的农家乐里,曾经住在鬼的隔壁(房前屋后都有坟,墓地也就几十米远),但每次搬进“新房”,睡觉时难免会做梦,醒来却无忧无虑。之后,我必须安排我的必要的家庭和整理我的日常用品。而写出来的文章,或紧张,或嬉笑怒骂,或幽默悠闲,或平和淡定,有匕首有枪,也有浪漫,随心所欲,不拘一格。为什么?只是因为心情不受环境干扰。“我有几把椅子和一个长沙发,都有了,不要了。”《雅舍》里的梁宫老公和儿子正是我想要的。
灰色/白色头发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出现白发,俗称“少年白”,这是一种病。这种病也属于“古代”。西晋大文豪潘岳在《秋兴赋序》中说:“余春秋三十多岁有二,始见二毛。”有两根头发的人有白头发。三十二岁生白发,在少年白人之中。苏轼《念奴娇?《不归之河》:“多情应笑我,早生法华。“看来,大胆旷达的东坡先生,也有少年小白之嫌。虽然他没有具体说明白发的年龄,但可以称之为“早”,估计不会过四十。虽然少年白是一种病,但是除了影响容貌之外,对人的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危害。虽然太阳穴已经结霜,但是光滑湿润的脸还是能证明他(她)还年轻,所以心理压力不会很大。只有在中年渐行渐远,脸上布满皱纹的时候,头侧突然出现几根银线,才是真正令人震惊,生出苍老之叹。
“镜中不知何处得秋霜。”人们头上新生的白发,大部分是照镜子时发现的。无论男女,有一天早上起来梳洗一番,看一眼镜子里的自己,突然发现黑暗中点缀着一两根白头发,心里大概免不了怦怦直跳。而且一顿重击之后,大部分都会杀气腾腾,要铲除。然而,想要摆脱这种对时代无知的白发并不容易。镜中的“我”所反映的动作与镜外的我的动作方向相反,所以杀人的手指要在不知不觉中捕捉到那根离死亡很近的灰发,会费很大的劲。就算抓到了,也不一定能一下子拉出来。往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几番苦心才能快速得到。但这种“后急”很可能伴随着后悔,因为这种除草连根拔起往往容易伤及无辜,甚至本该淘汰的也不幸了。一个人一旦过了不惑之年,头发就会逐渐稀少,为自己本来就稀少的黑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是很遗憾的!
让人又悔又恨的是,这种斩草除根的方法并不能让白发屈服。他们带着“杀了我,以后还有别人”的精神,以游击战的形式不屈不挠地与你战斗,突然出现在你的额头,突然出现在你的耳边,突然出现在你的脑后,时而单打独斗,时而团队出击,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这是一场持久战,结果必然是白发的胜利。终于有一天,你会对日益壮大的白发大军束手无策,以一种无奈的态度让你的头变色。你让头变色的另一个原因是,你头上的黑发开始像秋叶一样落下,不仅落下,有时甚至像秋风一样落下。这种秋风扫落叶,梳头洗头时常见。很多英年早逝的黑发真的让人很无奈。当心爱的黑发变得柔弱,那些恼人的白发却如劲松般刚强挺拔。如果你不把它们连根拔起,它们永远不会自己倒下。为了不让你的头部形成大面积的荒凉,你得给你的白发一个违心生活的权利。
你给白发人生的权利,只是权宜之计。你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们为你工作。于是你买个“黑洗”洗一洗,去理发店加油(火局),一心想保持黑。然而,虽然白发被迫接受了和平,但内心仍然对你持不合作的态度。你一放松警惕,他们就固执地以英雄本色示人,愤怒地揭穿你的虚假,指责你受迫害,让你藏不住你的白胡茬,或者你的头发斑驳斑驳,就像初秋的小草。最后你还得为白发“无所作为”,或者更新你固有的审美观,以为中国人的头发是风,银须飘飘,这也是一种仙风道骨的状态。
“就像是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我的头发虽然不像这首关于雪的诗,却落到了像梨花的地步。然而,一些梨花的花蕾已经开始绽放,在黑色的背景上骄傲地展示着它们的英气。我有过惊叹,有过痛恨,也有过挣扎,但职业特有的想象力让我想提前看到这场挣扎的结局。于是我对自己头上这种新颜色的出现采取了很自然的态度——明知黑色将被白色取代的局面不可逆转,为什么不冷静!只有冷静和正确,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在我看来,白发是一个醒目的通知,告诉我生命的秋天来了;白发是无声的警报,警告我不富有,力量不会强大;白发是我太阳穴上的铭文。每当我照镜子时,它都敦促我努力工作,勤奋。欧阳文忠公言曰:“虽庙已改,试再听老歌。”我没有什么黄金,但是瓷器也可以“喝,不要停喝”。至于老歌,我不仅喜欢听,还喜欢再唱一遍。唱老歌的时候,我暗暗喜欢,头发变了,但童心不变。
饱受失眠之苦
一个思想被扰乱的人,很难在幻境中遨游;我睡不着,只好靠在枕头上闭眼思考,或者凝视死亡,孤独无人,煎熬等待黎明来到窗前。“夜不尴尬,魂不尴尬。”屈原的话可谓是失眠的味道。
失眠不是专治,不分地位、年龄、辈分,人人都可以品尝。年轻人要上学,要求职,要择偶,要为家庭和国家努力,失眠的机会很多。无论男女,一旦到了“恋爱季节”,心里都不会安宁。当恋人之间隔着一层窗户纸,难免整天猜测和衡量;窗户纸爆裂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霹雳(准确的说应该是两个),特别疯狂的恋爱,日日夜夜都在想。诗经?《关雎》里有一句话:“悠悠,辗转反侧”,悠悠,思念;辗转反侧,失眠也是一种状态。风云突变,爱情就变成了失恋。虽然那些日日夜夜盘踞在脑海里的人依然挥之不去,但浮现在眼前的不是温暖的笑脸,而是冰冷的背影。当失恋的人想到丢了脸的人会重播自己曾经和别人一起表演的节目,怎么能不担心和心痛呢?烧心断肠的结果,少不了夜复一夜的失眠。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复杂、负担最重的阶段。很多人需要照顾老幼,就是要拖着家庭沉重的生活大车去爬山,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或者为了一个没有实现的目标,或者一个没有满足的愿望去努力奋斗。所以失眠的原因更多:要么是因为调薪、评职称、分房,要么是忙着升职。或因事业挫折,或因生活问题,或因老人负担,或因子女无用...古诗云:“寒时知薄,夜长知短。”人到中年,有很多烦恼。如果你不够豁达,心情不够淡然,斤斤计较名利得失,恐怕你会知道黑夜比年轻人更漫长。
经历过风风雨雨,上了年纪,就可以“万事不离其宗”,与儿孙们其乐融融,安享晚年。但是,“人生不到100,人老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千岁”。有些人今天担心孩子,明天担心女儿,后天担心孙子,甚至愿意为儿孙做牛做马。有些人还执着于名利,执着于权力,希望自己的翅膀能遮蔽子孙,所以私欲更深。人生苦短,时日无多。你可以在爱中活着,在恐惧中死去。每次想起来都难免会担心。你忧心忡忡,忧心忡忡,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久而久之,只能通过服用镇静剂来避免失眠。
除了因为欲望和梦境太多而容易失眠之外,情绪的剧烈波动也是失眠的重要原因。范进中了朴刀,惊喜变成了疯狂,要不是他岳父杀了猪,他会兴奋好几天。淝水之战,被金军打败,逃命的士兵“战战兢兢,以为是主将”。吓到这种程度的人怎么睡得着?因亲友去世而“频频抚棺于穴,泣不成声”的人,大概是因为极度的悲痛而夜不能寐;腐败分子和犯罪分子十有八九是不安分的...
虽然失眠的滋味并不愉快,但除了神经衰弱的患者,三两个晚上保持清醒并不是病。梁实秋先生说:“跌倒了,要翻来覆去,因为你有恐惧,有障碍,有欲望……”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恐惧,也没有障碍,那他为什么不能坠入梦境?淡泊豁达的人很少失眠;而那些整天辛辛苦苦,自食其力的人,更是不择床就睡得香,甚至大部分都不知道什么是催眠药和安定。
蜗居;卧具
“蜗牛身体,和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柔软而胆怯。它需要一个厚厚的外壳,经常要无意识的钻进去乞求安全和保暖。这个厚厚的壳,就是父母、孩子、油瓶盐罐组成的家!”这是冰心女士给家做的一个比喻。不是来自冰心才会被称为螺蛳壳。《三国志》载:三国时,焦显、杨佩建造了一座圆屋,形似蜗牛壳,故称“蜗居”;陆游有首诗叫《蜗居》:“蜗居四壁空,已百年矣。”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和蜗牛相比,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家是寻求安全、温暖和休息的地方;二是指简单狭窄的家,只能容纳。
我羡慕蜗牛可以带着它的“家”到处旅行,但无论离家多远,我都不能像它一样住在任何地方,还是要钻进这个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壳”里。我可怜蜗牛的低机动性。它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爬行,但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财力,乘坐交通工具外出长途旅行。不过,虽然我有蜗牛没有的交通工具远行的能力,但我的活动范围还是相当蜗牛式的,因为我经常去的地方只有办公室、菜场、邮局,活动半径很少超过1里。大部分时间,我像一只呆在壳里的蜗牛一样呆在家里,阅读和写作来打发自己。
在我的蜗居里,脚下没有高档的地毯,头上没有华丽的吊灯,墙上没有无名的字画,没有盆景酒柜的仿古架子。大部分家具都是过时的,说实用舍不得用,自然不美观。然而,虽然简陋,简陋的蜗居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书房里有一部直拨电话,与远在千里之外、靠近港口的亲友保持联系;有一台可以做文字处理的电脑,让我的稿子整洁美观,免去了反复抄写的痛苦;更重要的是1000册的藏书供我随时阅读。对于一个不崇尚富贵荣华的人来说,衣食无忧也能有这样的书房。
住宅对我来说有多种功能。这是我生活的基础。我可以靠它遮风挡雨,防暑御寒,用我只有小学水平的厨艺在这里做饭菜维持生命。它是我学习的学校,在这里我可以以勤奋为道,登上书山,书山高如天,乘苦船渡过浩瀚的学海;我可以随意“拜访”古今圣贤,带着怀疑和挑剔的心理听他们“倾诉”。那是我制作精神产品的作坊,我把思想写成文字,输入电脑,再打印在纸上,然后让这些承载着我劳动果实的“白鸽”飞向四面八方。它是我精神的方舟,在这里我可以撕掉应酬的面具,抛掉世俗的烦恼,避开势利的衡量;我的想象力可以随时飞出我的蜗居,自由而无止境地遨游;我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低头细语,没人说我在说话;谁嘲笑我的疯狂?躲在这个精神的方舟里,我可以享受超越事物的宁静,享受俯瞰世界的快乐。
我平时活动范围比较窄,和那些交很多朋友的人比起来,还挺像蜗牛的。但是,我的精神世界却因为朋友的不在而变得越来越广阔。因为蜗居是我最喜欢的存在方式,如果不是生活需要,我很少走出这个不可移动的“厚壳”。
生命的账单
大多数人更关注钱的支出。即使他们不像会计先生那样记账,心里也有个大概的账单,但往往不太在意时间。如果有人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度过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不仅很有趣,还可能让人有所感悟,有所警醒。
法国《兴趣点》杂志对人一生中时间的支配做了一个计算:“站立:30年;入睡:23年;坐:17;行走:16;运行:1年零75天;吃:6 -7年;看电视:6年;驾驶:5年;做梦:4年;聊天笑:1年258天;烹饪:1年195天;穿衣:1年166天;排队:1年135天;节假日:1年零75天;读书:250天;厕所:195天;做爱:110天;刷牙:92天;哭:50天;打招呼:8天;看时间:3天。”BBC也曾委托人体研究专家对人的寿命进行“定量”分析,有些数字可以作为这种计算的补充:“洗澡:2年;等待入睡:18周;通话:2年半;等人回电:1周;接吻:2周:男人一生无所事事的时间:2年半。”以上的计算和定量分析并不全面,有些数字也不是很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但也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生活账单清单。
这账单上的一系列数字让我大吃一惊,偷偷给自己算了一笔时间账。年轻的时候,我有过喝多了的经历。我喝醉的时候很少喝醉,但是喝醉了就要睡几个小时。醒来后,脑子还是头晕昏昏沉沉的,无法正常工作。我算了一下酗酒的时间:喝酒到睡着至少需要8个小时(不算醒来后迷迷糊糊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工作日,一个月8次,一年就要96个工作日,如果喝酒30年,就要2880个工作日。好在我后来换了环境,不再沉迷于酒,所以这笔完全不必要的开支在我的生活账单上减少了。我是一个吸烟者。我算了一下抽烟需要的时间:我抽一根烟大概需要5分钟,因为抽烟我不得不停止工作或者推迟做一些事情。我每天抽一包,需要100分钟,一年就是36000分钟,也就是600小时。如果我是一个40年的吸烟者,我将花费24000小时,或3000个工作日。如果我把这段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我会读多少书,写多少文章?况且,躺着不干活就像两头永远喂不饱的猪,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工作。
当然,我不是唯一一个随意浪费时间的人。有的人愿意聊天,有一天没人跟他废话,感觉度日如年。有的人乐此不疲地做长夜的饮料,两三个酒友,没有五六个小时是无法尽兴的;有些人愿意赌一把,经常通宵达旦地修建长城。有的人在电话里聊的很开心,而且还聊了一两个小时。有的人睡得很开心,别说日出了,就算艳阳高照,他还是躺不起...这些人生活账单上的一些数字会被改写,或者会聊8年;或饮酒6年;或者打电话5年;或者12中的搓麻;或者睡上30年...《兴趣点》杂志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结论,成年人一年中醒着的时间只有40%用于工作。这些花太多时间的人,恐怕只能花20-30%甚至更少的时间在工作上。
人们总是清楚自己存折上的数字,每一笔支出都有其用途。如果他们花钱不当,心里会感到后悔和遗憾,甚至会有被蝎子蛰了很久的感觉。大家都知道,人生就像一个存折,这个存折里的数字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如果我们为无意义的事情付出生命的一部分,就会对有意义的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每一个珍惜生命,不想虚度一生的人,都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人生账单,梳理过去的开销,总结教训,改正错误,制定合理的计划,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像花钱一样度过人生的每一天。
度过一生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既然人的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那么我们平时花在任何事情上的时间都是生命的一种消耗,是永远无法补偿的。
人们像花钱一样度过一生。有些人花钱很小心,他们从不浪费不必要的开支。有的人没有计划,随意挥霍,让很多开销变得毫无意义;有些人用在该用的地方,却不计后果,随意透支...
没有必要从书籍和报纸中寻找。我们身边恐怕就有这样的人:年轻,生活富足。也许是因为他们有钱,所以才把时间当回事,或四处游荡,或整日谈天说地,或彻夜搓麻,或夜夜歌舞...实在没办法打发时间,他们就整天躺在床上做白日梦。说到读书学习,就像林语堂先生打油诗里说的,“春天不是学习的日子,夏天只是睡觉的好时候。夏天去秋来,冬天到,可以收拾书包过年了。”或者许个大愿:“明年我要好好学习。”然而,听起来很有希望,实际上不过是“明年后年”。有的人受不了丝毫的孤独,渴望迎送,交朋友;有的人信奉“吃喝玩乐”,纵情声色,乐此不疲。各种挥霍人生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净的少年头,空虚而悲伤。”可悲的原因,当然是花了大半辈子,一无所获。
与上述人相反的是,有些人是以事业为重,或辛辛苦苦几个月写长篇,或辛辛苦苦几年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他们工作的时候经常废寝忘食,日夜不舍。他们与其说是在赌自己的健康,不如说是在随意透支自己的生命。因为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寿命的长短。巴尔扎克写作时,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通宵写作是常事。为了保持大脑兴奋,他喝浓咖啡提神。由于多年的劳累和疾病,他在50岁时去世了。大量喝咖啡是巴尔扎克心脏病的原因之一,所以有人说他“死于三万杯咖啡”。为了不被琐事打扰,路遥安心写了《平凡的世界》,躲在一个矿区。他日夜努力工作,致力于写作。有时候他很困,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饿了就啃几个冷包子,吃一包泡面充饥。完成这部杰作后,他生了重病。因为路遥在写作时经常“玩命”,最后得了绝症,42岁就去世了。在科学家中,因过度劳累而早逝的例子数不胜数。
人们因无所事事或寻欢作乐而浪费生命,这很可悲,但如果不这样,这些人可能无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而愿意为了事业透支生命甚至英年早逝的人才,对自己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
虽然人的一生长短有差异,但平均来说,有一个大致的命运。我们如何度过这固定的一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白白浪费或挥霍生命是不可取的,为了事业拿健康冒险,随意透支生命,恐怕也不值得提倡。我觉得人为了生存,为了事业,花一部分时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花一部分时间休息娱乐健身。因为这部分支出关系到我们的健康,而健康是生活的基本保障。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过着美好生活的人应该把他的时间分成三部分:工作、娱乐、休息或消遣。”这位俄罗斯作家不仅告诉我们如何生活,还告诉我们如何度过一生。
鼓励的力量
鼓励不是不切实际的鼓励,而是给进取者以精神上的信心,给犹豫者以勇气,给犹豫者以决心,给气馁者以希望。总之,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帮助。
鼓励的作用往往是无法估量的。战败后,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他看着身边仅存的五千败兵,不禁灰心绝望。他叹了口气说:“我的命运就这样结束了吗?”大臣文仲听了,对他说:“商汤王曾被关押在夏台,曾被囚禁于(隗嚣曾去过美国),逃到了部落,逃到了鲁。最后都成了王者,称霸一方。陛下为何要如此气馁?”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后,经过努力,终于消灭了吴国。如果文子等人当时跟随他,甚至掩面而泣,勾践可能拔剑自尽,越国也可能随之灭亡。
鼓励的力量最容易在被鼓励者陷入困境的时候表现出来,在精神上加上物质上的帮助,会使被鼓励者渡过难关,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取得成功。徐悲鸿年轻时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旅馆费,被旅馆老板扣留,赶出大门。在徐悲鸿悲观失望的时候,他告别了曾经帮他找工作但失败的黄景湾先生,只身前往黄浦江畔。就在他在河边徘徊的时候,黄先生跟着他,冲到他身后,抱住了他。黄老师劝他不要气馁,不要自杀,然后把他带到商务印书馆的宿舍和他一起住,想办法给他找个工作。黄先生很欣赏徐悲鸿的绘画才华,后来推荐给湖州丝商黄振之。黄振志同情徐悲鸿的遭遇,在食宿方面都照顾得很好,解除了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因此,徐悲鸿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黄福”,于是他努力工作,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小小的成功也是一种鼓励。这种鼓励往往能决定一个人对某个职业的选择。一位作家说,他走上文学之路,是因为他上中学的时候,一家市级小报发表了他的短文,给他寄了六毛钱的稿费。一个非常有钱的人说,他下海经商是因为他早年用父母的零花钱买了一些小玩意,然后给一些孩子买,轻松赚了八块钱...
鼓励产生的力量有时很大,但鼓励者的努力大多很小,也许只有几个字,也许只有几行文字。像文子这样几句话就让勾践摆脱绝望,一心兴国灭敌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但一些鼓励激励某人从挫折中走出来,使他在某项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例子却数不胜数。人在困境中,对一点点精神或物质上的援助记忆深刻。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成功的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发出感激的感叹:“我很感激某某人的鼓励(或帮助),否则……”这样的话足以让鼓励他的人感到幸福和自豪。
由于几句鼓励的话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效果,我认为一个乐于助人和热情的人很可能不会在他的朋友需要鼓励的时候吝惜他的话语。
说自尊
自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孩子多大了,听到表扬就开心,被骂就不开心,这是自尊心使然。自尊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有些人很努力,不愿意落后于别人,敢于参与社会竞争,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对于这些人来说,自尊是他们努力提升自己,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动力。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尊,宁愿放弃世俗眼中视为荣耀的东西,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李白“哦,我怎么能庄重地向那些永远不愿被人看到真诚面孔的高官厚禄卑躬屈膝呢”;鲁迅“不愿意在权力的利剑下赞美自己的权威”;齐国的无名饥民,宁愿饿死也不“吃他得到的粮食”,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自尊的例子。
虽然自尊能使人完善自我,成为进步的动力,但自尊也可能因特殊的人生经历或某些弱点而扭曲。朱元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