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改进研究

造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改进研究

造船的定制化使造船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大规模生产产品的成本控制理论难以发挥作用。本文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管理质量风险,确保利润目标。质量成本管理应着眼于质量问题,是一种量化管理、动态管理和改进的策略。首先,质量风险管理应该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战略应对逐步进行。其次,从质量意识和质量规范的教育入手,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做好自主管理和精益质量管理;此外,更需要从售后、进货、内部不合格品等方面建立健全防止再发生的对策。

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普遍内功不佳,生产经营成本高。加快船舶信息化建设,降低造船企业成本,可以加快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步伐。造船的定制化使造船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制约了造船企业的效益。大规模生产产品的成本控制理论很难在造船企业中发挥作用。如何在接受订单时管理质量风险,控制质量成本,保证利润目标,对造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或缺乏系统的质量保证,即使努力提高R&D和设计能力,增加营销手段,控制商品采购价格,也无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质量保证应贯穿于造船业务、设计、生产、质量管理、售后服务和信息沟通的全过程。

有很多质量问题经常被我们忽略,造成质量损失。质量成本管理就是系统地解决各种质量问题,以减少质量损失。一般来说,质量成本是与产品和服务是否合格相关的成本:一是防止不合格的调查成本;二是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的成本;三是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造船企业应明确提出降本增效的成本控制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成本的量化和动态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公司的质量成本,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一、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分布在造船生产的全过程,属于造船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是一种非增值作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源头控制风险源。质量风险管理应从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策略对应四个方面进行。

1.风险识别。船舶建造过程和生产环境的风险管理要求全员参与,系统收集和分类各种质量建议,并融入风险因素的识别。此外,还应召集所有与质量直接相关的部门人员,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工作中的风险来源。

2.风险评估以各部门提供的风险源识别清单为基础,召集各部门领导和相关主管人员。根据以往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同行业已发生的一些质量事故,按照风险源的影响程度将风险评估分为三类。一是重大质量风险源;第二类是质量风险源;第三类是轻微质量风险的来源。形成造船企业通用质量风险源清单,并在后续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更新。

3.风险控制。及时告知风险源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注意规避。风险控制侧重于第一和第二风险源,风险控制类型分为三类:一类是外部输入风险;第二类是制造业投入风险;第三类是设计投入风险。针对三类输入风险制定了详细的防范体系。实现这一点的主要途径是自我管理、建立风险控制数据库和实施风险信息共享。

4.战略反应。在船舶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根据风险控制数据库将相关对策细化为作业基准、作业要领等生产指导文件,并进行对策效果评估,按照PDCA管理方法实施质量风险管理闭环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注重质量管理基础和制度管理

识别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要求是质量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降低因识别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而引起的质量成本,关键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一)质量行为意识教育

质量意识是指造船企业及其员工对质量的重视程度,质量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造船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支配其行为的关于产品或工作质量的态度和信念,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质量行为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造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引导人们进行行为活动的质量意识。

造船企业要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质量理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质量文化。造船企业通过质量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凝聚员工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目标、质量理念和质量行为根植于心,引导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实现质量改进目标。

(2)质量行为准则

众所周知,降低识别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所需的质量成本取决于几个环节,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采购、制造、售后服务等等,即质量功能是否落实。实施和发挥只能通过一系列的质量行为来实现,因此只有建立一个合适的、充分的、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本质上实现质量行为。

我们应该在充分分析造船企业质量成本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质量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创新管理模式。按照ISO9001国际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造船企业参与的严格执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自主管理和精益质量管理。

1.采用独立的质量管理。

自我质量管理要求自我操作、自我检查和操作者控制工作质量。至于产品,在提交给客户之前,造船企业不应有专门的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制造过程应通过自检、互检和自检小组进行独立检验。质量部门的职能应该是质量保证而不是质量控制。由于独立检验系统减少了专职检验环节,不仅减少了专检时间,还大大减少了专职检验人员的配置,从而大大降低了质量成本。

2.追求精益质量管理

精益质量管理是基于作业系统的六适马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精益生产相结合,全面提高作业系统的质量、效率和成本的管理模式。随着近年来我国造船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造船企业应努力追求员工多功能化、制造智能化、操作标准化、计量精细化和持续改进。

(1)多功能员工

技能型员工是造船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要努力培养员工“一专多能”,这是流水线作业高效率的基础:一是掌握员工的各种技能,培养其特殊技能和其他配套技能;二是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第三,改革匹配分配制度,让多劳多得,保护专多能员工的积极性,引领其他员工的从众意识。

(2)智能制造

船舶企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企业,需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提供充足的质量保证。

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扩大机器人应用、实施生产线改造等智能制造手段作为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降低操作难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工作标准化

作业的标准化就是把作业整理出来,让可能会重复或者经常重复的作业不会变。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通过规范操作,可以大大改善货物流动的方式、操作方法和操作动作。最大程度的消除了操作者技能的差距,这样无论谁干了几次,在同等条件下,都可以用同样的操作顺序达到同样的操作效果。

(4)精细测量

精确的测量可以确保测量设备和过程适合于企业质量管理的预期用途,这是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防止因测量不正确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合格的风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工作。

(5)提高可持续性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造船企业应通过不断探索持续改进方法,开展与质量相关的改进活动,包括QC小组活动、KPS活动、TQC活动、质量合理化建议收集等。

第三,完善对策体系,防止再次发生

造船企业有必要通过自身的积累,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止再次发生的对策体系。

如果缺陷产品被船东发现,处理成本最高。如对船东的赔偿和售后服务维护等。,而船东的负面宣传效果会损害造船企业的质量信誉;

如果造船企业发现自己的缺陷并加以改进,成本损失的影响会相对较小,但质量损失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如果造船企业建立自己的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对策,并持续改进问题,那么缺陷造成的质量成本就会降到最低。

1.防止售后事件再次发生的对策

根据售后事项,结合船舶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改进办法,将售后事项按等级分为大修事项、指定部门事项和一般通知事项。对于重大修理问题和指定部门,必须制定防止再发生措施,并在建造中的船舶上横向实施;对于一般的通报事项,责任部门需要进行二次判断,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的对策。

2.防止采购产品再发生的对策

根据采购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发生的频率和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的对策。

3.防止内部不合格品再次发生的对策

一般来说,内部质量损失在造船企业质量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并没有像外部损失那样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造船企业甚至没有量化统计。造船企业要下决心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全面监控内部不合格品,实施系统化管理。通过建立内部不合格品处理系统,对内部不合格品进行监控,寻求改进的机会。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制定预防复发的对策,横向扩展预防复发的对策。

通过防再发对策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大大降低质量成本。

目前造船业持续低迷。为了生存和发展,造船企业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由于认识和方法的不同,相当多的造船企业并没有真正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造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质量和价格竞争中不被淘汰,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改善质量和成本环境,把所有影响利润的因素都放到质量成本中,从新的角度审视质量成本管理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