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部门长期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中国从1979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到现在已经28年了。在这28年里,有好几代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课题。他们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和学校,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受生产力和科技的影响,中国现在的城市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种专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步伐比过去十几年都要快。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心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在家庭中,孩子成了关注的焦点,家长缺乏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虽然他们在养育孩子上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实际上是盲目的,劣势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望会成为孩子成长发展的动力。如果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所以一定要处理好期望和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愿望。但如果目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或者太低太容易实现,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兴奋来激发内在动力。从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望孩子达到某个目标时,我们设定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一跳就能达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着,力所不及,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太容易,无效。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应该是适当高度的桃子。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盼孩子成功”“盼女儿成功”的现象多年来太普遍了。90%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大家眼中的优秀的人,是中国所有父母的梦想。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取胜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的独生子女获得更多的体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事情。所以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现在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够,也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教育投入越来越大,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

1,养尊处优,放任自流。最典型的纵容放任的教育模式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征”是指两个家庭三代六个长辈都是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孩子就成了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太阳。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哪怕不切实际,也会尽量满足。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心理补偿造成的。父母希望把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补偿。尽力让孩子吃好,穿好,住好,接受最好的教育,找到好工作,以后过上好日子。只有这样,父母才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孩子,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孩子被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溺爱,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格。很多家长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上,采取专制、严格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严格而不切实际。家长无法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主观上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自己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家长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资料,请家教,限制孩子平日的闲暇时间,每天给孩子制定详细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一些缺点一旦被发现,家长就用各种方式去控制和压制,而不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父母的攀比心理也是专制的源头。因为中国的家长聚在一起,聊的话题大多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天赋。相比之下,有些孩子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家长觉得在其他家长面前“没面子”,所以管教比较严,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专制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过早地承受了心理负担,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他们也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恨转向社会,憎恨一切,这对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非常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分析。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主要特征是“独立”。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养育环境,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优秀品质。如:非常强的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思考,批判精神,自我形象,自信,有同情心,强烈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知识面广,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善于利用互联网,成长顺利,注重自我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注重权利,敢于冒险。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征。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和家庭的过度依赖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主要是父母过度控制造成的。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中什么都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怕出事,所有的活动都是他们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越了孩子的需求。孩子们总是跟在父母的后面。父母需要解决所有问题,什么都不做。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知道怎么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不愿意主动处理问题,越来越依赖父母。

2.孤独。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人的陪伴时间也很有限。如今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主要是同学和邻居,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也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某种程度上,这种孤独感应该是靠父母的关爱来弥补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足够的满足。许多独生子女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看电视。有些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许多孩子在童年时和老人一起长大。对父母的陌生感等原因,形成了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征。这个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去照顾孩子,却又太愿意去教育和陪伴孩子。孩子经常要给父母打电话,来解决自己的孤独和恐惧。这样,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懦弱和脆弱。现在的独生子女,长大后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懦弱和脆弱。在富贵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了在家庭中享受专属地位和非常优惠的待遇。他们的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处于人生的理想世界,经济上有保障,生活上有安排,他们应该追求的路,都是父母铺好的。在舒适富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坚定的意志、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时害怕勇往直前,或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感情上,她很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或者消极堕落。比如一些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不及格,同学之间有矛盾,被别人委屈,都会让他们感到悲观颓废。更有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4.叛逆任性。在威权家庭长大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爱”过度。这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这让独生子女感到压抑和愤慨,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叛逆情绪更明显。孩子容易冲动,单纯幼稚,逐渐对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期的威权要求不满,愈演愈烈,产生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后果。弑母弑父的事情经常听说,震惊了社会。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独生子女更任性,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孩子的出生和成长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开支。父母为了让孩子顺利快乐的成长,弥补过去父母的缺失,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就让独生子女觉得想要什么都很容易,太容易得到就没有幸福感,于是孩子就变得更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哭着打滚,很无奈。

5、自尊心强,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表现在很多方面,成长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也不愿意批评,百般保护,百般疼爱。表扬孩子多于批评,经常给孩子戴高帽,往往会使孩子只喜欢表扬和赞美,不喜欢批评,虚荣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会暴跳如雷,所以孩子往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长大后也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

第三,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逐渐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针对独生子女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家长要明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先天程度,根据孩子自身特点进行教育,拓展孩子的能力。孔子在古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承认个体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不要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就对他们期望过高,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他们过多的爱。古代有句话叫“宠孩子如杀”,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智力发展上,孩子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强迫、限制或者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一方面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家长也应该在那方面尽力培养,而不是用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果按照孩子的喜好,因材施教,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喜悦。在不同的环境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行为给予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如果孩子值得表扬,我们的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和欣赏他们。但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偏差,家长也要及时处理,给予正面引导,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

2,学会分享,* * *与协作。

自私的人不容易和别人相处好。所以,要教会孩子“舍得”的真正含义:“舍得,只有放弃!”让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一切,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与人分享,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家长要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别人怎么想,怎么感受。生活中,要及时教育。例如,父母应该鼓励他们的孩子分享他们的玩具、物品、食物等。当他们的孩子被同龄人拜访时。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最终都要被迫磨合。所以,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的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走向儿童社会,实现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是一点一点获取经验的,模仿的最佳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在小伙伴中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进步,培养强大的独立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感受集体团结合作的力量,收获合作的快乐。集体精神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德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胜过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才能做事得体,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不代表一切都好。情感、品德、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勇于承担责任;以诚待人,以诚相待;严于律己,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时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积极改正缺点;学会爱别人,爱父母,爱别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热爱祖国和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出贡献。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苦难,从而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拥有一种不怕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家庭要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引导孩子,塑造和完善孩子的人格,形成孩子稳定的思想和情操,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下学历,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每个人都是在生活的经历中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跟随,依靠自己,而是解开枷锁,放开双手,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由地锻炼自己,获得经验。即使很难,孩子也要多学。这样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但是,过度的爱只会扼杀孩子的独立诉求,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命令。把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任务都做了,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要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应该允许孩子想什么就想什么;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事,你应该教他们如何学习。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与其想尽办法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放开教育,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遇到某些问题,我们的父母可以给他们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机会,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那么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说出答案,更不要抢地方。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也能很快爬起来,总是专注于如何处理事情,而不是瞎操心。培养独立性,父母要从自理能力的培养入手。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在社会上总是要离开父母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有意识地要求孩子走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5、苦难教育,锻炼心智。

古人云:“不寒不能知松柏;知君子不难。”“划船是游泳的好方法,跑步是骑行的好方法”,说明了一个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应该尽量制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体验逆境的艰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看重的是一个人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历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后就会知道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给独生子女更多磨练的机会。要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吃苦的人不怕困难和挑战,也是最成功的。所以要创造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现实生活中,让孩子尝点苦。只有学会吃苦耐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者制造一些逆境和问题,让孩子经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同时,家长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如少年军校、夏令营等。家庭条件越好,越需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知道获取财富的不易,这对于教育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

[1]论崔一伟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平独生子女的早期社会[J]。呼兰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谢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锡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导读,2002(3)。

[6]郑燕平.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J].科教论坛,2004年(1)。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版。

[8]徐华,陈一新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9)。

[9]雅克·德洛尔的教育——其中蕴含着财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