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蔓延原因分析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位环保领域资深人士认为:决策失误。

由于诸多原因,上世纪中国在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时,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可能的环境后果,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在“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下,全国毁林开草、围湖造田越来越频繁,造成水土流失、湖泊萎缩、草原沙化、洪水泛滥。

——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小矿小”、“水流快”的资源开发方针。乱采滥挖之风四处蔓延,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80年代末制定的扶持乡镇企业政策,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家家点火,村村通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尤其是水环境的污染。江南一些水乡已经不好意思“傍河而居买水喝”...

这些环境破坏一旦发生,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恢复和扭转,迫使我们投入巨资来偿还历史欠账: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关闭小厂矿等等。以高能耗、重污染的“十五”关停为例,短短1996就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有些地方到今天还在关停,只是死而复生。历史教训表明,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是宏观的、累积的、长期潜在的。如果决策中不考虑环境问题,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怎样才能把政策、规划、计划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在日前举行的中加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呼吁在现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项目环评)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预防环境破坏始于决策。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辅介绍,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系统的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具有公共责任的决策。它是针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缺陷而提出的。项目环评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以来,在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缺点也日益明显: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规划-项目)的末端,因此项目环评只能做出补救性努力;单个项目的批准或否决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而当人们着手制定政策、计划和方案时,环境问题已经潜在地显现出来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将环评的应用扩展到规划层面。80年代初,环评被上升到政策层面。到20世纪80年代末,战略环境评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1990年,加拿大以内阁指令的形式,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在战略层面考虑环境因素,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并成立专门的环境评估局。在美国,环境保护、能源、住房和城市发展、交通和林业等部门都积极参与战略环境评估。在20世纪80年代,仅环境保护局平均每年完成大约40个战略环境评估。

中国应尽快实施战略环境评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项目环境评价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2000年,环境评价执行率达到93.6%,为控制新增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指出,目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难以在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无法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累积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为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必须实施战略环境评价,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和环境破坏。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探索战略环评。例如,天津对污水再生利用政策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估,兰州和济南分别对西固区的区域发展和舜耕社区的发展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认为,战略环评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体现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将战略环境评价全面纳入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尽可能在战略制定的早期进行战略环境评估;充分考虑替代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让公众广泛参与。

据悉,全国人大正在起草环境影响评价法,其中战略环评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争论的焦点。“十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国家环保总局督察司司长朱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实施战略环境评价是防止决策失误、将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未来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