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燃料的论文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燃烧化石燃料时,会释放出CO2,同时会释放出硫化物等巨量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阻挡一部分阳光到达地面,从而降低地面温度,起到降温作用。气专委估计其值为-0.5瓦/平方米。即1/3相当于CO2的增温效应(1.56W/m2),略大于甲烷的增温效应(+0.47W/m2)。主要基于这一改进,IPCC在1996年发表的第二份报告中,将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增暖值由1.5℃-4.5℃改为1.0℃-3.5℃。评估报告还指出,由于海洋巨大的热惯性,2100的增暖值只会实现50%-90%左右。

但模式计算的结果也表明,全球平均增暖1.0℃-3.5℃在全球分布不均匀,但赤道和热带地区没有或几乎没有增暖,增暖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量可达6℃-8℃甚至更多。这会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两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会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永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造成大面积的沼泽。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的体积膨胀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在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将上升70-140 cm(对应的气温上升1.5℃-4.5℃),在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对应的气温上升1.0℃-3.5℃)下降25%左右,最有可能的数值为50 cm。IPCC的第二份评估报告也指出,自19年底以来的百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因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

全球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沿海低地,后果非常严重。1995 165438+10月在柏林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上,44个小岛屿国家组成了小岛屿国家联盟,呼吁获得生存权。

此外,指出CO2的增加不仅会引起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的扩展。包括中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会减少,蒸发会因气温升高而增加,所以气候会变得更加干燥。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异常和灾害。比如低纬度的台风强度会增强,台风的来源会向北扩展。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重传染病的流行。以疟疾为例。在过去的五年里,世界上的疟疾发病率翻了两番。现在全球每年约有5亿人患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然而,温室效应并不全是坏事。因为最冷的高纬度地区变暖最大,农业区会大大推进到极地。CO2的增加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增加有机质的产量。还指出,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时期,暖期多为降水较多、干旱区缩小的繁荣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以前有科学家认为现在的数值模型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张;百年上升0.3℃-0.6℃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等等。当然,这是少数意见。

然而,无可争议的事实是,目前大气中的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在迅速增加,温室气体的增加将导致全球变暖。如果等到问题到了人类可以清晰感知的程度,往往就很难扭转了,那就太晚了。因此,我们现在必须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温室效应:是指在传递太阳光的密闭空间内,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隔热效应,即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透入地面,但地面变暖后释放的长短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温室。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将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意味着温室效应将使地表温度升高38℃。

摘要:温室效应会导致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的排放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一系列空气污染术语,伴随着我们在21世纪踏上了这片新的土地。它们在我们周围移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阻碍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术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温室效应。因为是“双刃剑”,曾经被人类称为“最聪明的气体”的CO2也变得“叛逆”。

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成熟,人类对温室效应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全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保持地球温暖的作用的俗称。比如冬天天寒地冻。如果我们建造一个玻璃温室,温室里的水果和蔬菜将充满活力。原因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通过玻璃进入温室,又能阻止室内热量散发到外面,所以温室始终保持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一个大温室。能起“玻璃作用”的是二氧化碳、甲烷、含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以使阳光喷洒到地面上,加热地面,使地球变暖。同时可以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将热量返回地面,提高地球温度。这种现象和温室的原理非常相似,所以被称为“温室效应”。

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温和的。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温度不会过高或过低,对农业生产等方面极为有利,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经不是当初的“聪明孩子”了。它已经占有了自己,正在向人类发起进攻。

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0.2-0.4米,冰川融化,导致一些岛国洪水泛滥。以南极洲为例,它拥有厚度超过2000米的巨大水域覆盖,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这里。现在天气变暖,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自然会上升。现在很多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都成了汪洋泽国。许多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温室效应”的后果极其严重,“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分解者的分解、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我们的责任。工业革命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分散的。以中国为例。199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6%,仅次于美国。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科学家们各有见解。一些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植物的生长,这无疑会给人类带来福音。然而,最近发表在美国《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的后果肯定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同时,它也将告知世界。美国杜克大学的几位植物学家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仍会保持在一定水平。这个结论是通过他们对两组森林的实验得出的。他们在第一组森林中连续释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 ug,G-1 cug,G-1的气体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在第二组森林中,维持了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约为365ug,g-1。在实验的前两年,第一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加,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快25%左右。但过了两年,短时间内增长速度迅速下降,最后和第二组林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

既然温室效应造成了这么大的危害,那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激增就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所以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应该是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科学家,包括9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席了在美国举行的“气候变化高级科学学会”。会议指出,要发展清洁、绿色的新能源,替代容易排放二氧化碳的燃煤油。如加大太阳能的开发,大规模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方法。

此外,世界各地广泛的植树造林使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削弱了温室效应的条件。也有专家提出,用“环保煤”对煤炭进行科学处理,中国将利用其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硫,变废为宝,组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实验将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岩石的缝隙中,将这些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的冷宫。

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一定能够有效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让气候四季有序。

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典型例子。因此,必须有效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地球,防止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