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
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书中很多经验值得我学习和反思。下面说说我的一些经历:
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灵魂深处应该有一个精神宝藏,那就是一夜读了一两百本书。”“学习的欲望是一件美好而顽皮的事情。形象地说,它是一朵娇嫩的花,成千上万根细小的根在潮湿的土壤中不知疲倦地工作,为它提供养料。我们看不见这些根,但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枯萎。”爱是一种责任。
反思自己七年的教学,都做了些什么?每次绞尽脑汁写论文,真的很讨厌书用的时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不自觉地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好,平时经常捣乱的同学,总认为“听话的孩子教不来”,经常发脾气。其实仔细想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都有潜力,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没有发现。要善于发现,我们需要对他们付出爱和尊重。
在教学中,我们善于表扬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心平气和地处理好师生关系,设身处地。全面的看待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简单的形象就是土地。它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那么苍劲宽广,那么简单自然,默默的哺育一切,付出一切,不求回报。老师们,为什么不需要这样的头脑?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又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我觉得简单的文字透露着无比的教育智慧,简单的文字蕴含着无比的教育思想。在与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开始的理由。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读了就爱不释手,读完就百看不厌的好书。该书以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了信任和尊重儿童,用心塑造灵魂的教育思想,倡导人格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最让我震撼和敬佩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尽力而为”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努力,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所以我觉得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个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很多方面,其中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懂得一点教学常识,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了如指掌。那么你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呢?苏建议“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充饥充饥,有读书的兴趣,能在书前坐下来深思”。
书中还有一个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一些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自己的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向书求教。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一本关于你所教学科中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那些人物生活和奋斗的书籍,可以作为年轻人的学习榜样。
(3)关于人的心灵(尤其是儿童、青少年、青年男女)的书籍(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很平庸,但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还是可以成为名师、专家,开创自己的事业。许多优秀的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的成功经验是成为真正的学者。这里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广泛的阅读和渊博的知识。他说:“在我的私人图书馆里,在几个房子和走廊里,我从地板上知道天花板上有书架,有几千本书。每天不看几页,有时不看几行,我就活不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他有四十多部理论专著,几百篇论文,有“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原因。所以,只要我们对教育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勤奋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阅读,与书结下终生友谊。让它像潺潺的小溪,丰富我们思想的河流。读书应该是一个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欢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老师最喜欢的应该是书,但是只喜欢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优秀的老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阅读教育经典,与大师对话,与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对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会积累成我们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可以增强我们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人生导师和道德引导者。一个老师最危险的是他智力上的空虚和精神财富储备的匮乏。“所以《给予》这本书里多次写到,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蒙,老师们做了很多复杂的准备。比如为了让孩子对文字更敏感,开设“思维班”。带孩子去大自然时,教师首先要多次观察孩子的感受,购买相关书籍进行研究,力求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地描述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写一千多篇口语作文。再比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书籍,老师们大量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布置习题集,设立阅读角,成立各种“专业小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起来容易的教育方法,执行起来非常困难,长期坚持执行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一把万能钥匙,用他丰富的精神宝库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教育着一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安常以鉴前,执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健康快乐,聪明,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付出》这本书里有那么多好的教育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实践吧!让学生读,我就多读!读教育经典,文学作品,唐诗宋词。让学生写,我就多写!写读书心得,写背过的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起来,我能做的更多!看中央10台的节目,读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思考更多!让学生表达,我就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就多观察!总之,学生要求我先做什么,我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要求。
“行是知的开始,行是知。”有好的方法就要坚持,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今天,我将以更加热情的精神面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将永远能够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为我的教育而努力!
读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学以致用,真正成为学习典范的必由之路。我会以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启发自己以后的工作。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与当前的新课改相结合,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你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我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中学到了很多,不仅帮助我解决了很多教学问题,也让我的眼光看得更远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话:“你应该尽力让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理解的东西,这样他们面前就会有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没做完的,就像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了“导火索”。在这里,没有适合所有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实践知识。同样的教材,不应该在这节课的这个点看完,应该在另一节课的另一个点预留。"
相对于我的课堂,我总是尽量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但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现在看来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诚然,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教学要帮助学生解惑,要让学生学会解惑的方法,尝到解惑的快乐。但我们老师不能只以解惑为目的,满足于解决问题。
提问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探索研究,获取新知识。当学生心中没有疑问的时候,他们的思考就会慢慢停止。一个成功的课堂不是解决学生头脑中的所有问题,而是给学生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解惑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感觉自己正在穿越岁月的隧道,脱离时空的限制,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或感慨,或惊喜,或...更多的是一种热切的激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
对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第四章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谈到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注意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也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力是学习的门户”。所以注意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大家都重视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属性。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以及有意后注意。其次,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不要总是重复对孩子说的话。有些老师总是要把同一件事或某一点解释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后往往不理会老师说的话。因为他习惯了同一件事听很多遍,老师只讲一遍,他就充耳不闻,以为老师会像他父母一样重复几次。随意的讲课让孩子无法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从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只谈一次事情,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
第二,培养孩子善于“听”。“听”是人们获取丰富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在课堂上听力好,能听懂并记住所听内容,谁就占了优势。因为学校的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老师要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多听。只有不断的输入,他们才能有合适的输出。
第三,注意作业的检查。"检查练习本占用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经常听到老师的反馈。老师努力纠正,学生一看就无动于衷。令人心寒的是许多小时的劳动被浪费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学校里要有高水平的言语素养和对词语高度敏感的氛围;一个读错或拼错的单词,不仅老师听起来不协调,学生听起来也不协调,就像一个音乐听觉高度发达的人听到一个多宾语的音符时,会觉得好不舒服。
当然,人是懒惰的,学生的作业也不是放任不管的。有经验的老师经常进行定期抽查,既能督促学生,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补缺。
只有布置有创意的作业,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摆脱改作业的海洋,师生才能更加轻松,教学才能更加精彩有效。
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5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么一本好书。它像一泓清泉,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映照着自己;它仿佛是我善良的老师,不断给初入教职时不知所措的我指点迷津。
美国心理学家韦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层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欣赏你。”。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灵感的人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而当他受到刺激时,他的能力是以前的三到四倍,所以动机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欣赏。被欣赏意味着被信任和希望,会产生被鼓励和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会更加美好。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也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的学生,不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我努力从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学生的进步,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当然,我会把我的喜悦转化为言语和行动让他知道,让他明白:“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努力让我的学生总是看到他们的进步。“不要花任何一天没有看到结果。”。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快乐延续下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们的那样:“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促进孩子努力学习的欲望。请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
但是,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一点不能含糊。否则会导致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出了问题,就可能崩溃;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自大,在群体中难以与人相处,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与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知识就是力量”。的确,读《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第六章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确实如此。这学期主要看的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为中小学教师撰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每个建议都讲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践例子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范例,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水平。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佳作。看了《给老师的建议》,深受触动和启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虽然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光辉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者来说并没有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鉴于老师的困惑和不理解,他好像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看完之后,他觉得豁然开朗。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建议。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七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值得老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后进生一年级就考不上?”而二三年级甚至还有无可救药的后进生?“是这些学生太笨,上课不专心,还是从老师自身找原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吗?是给每个学生做的吗?尤其是弱势群体。再幼稚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内心。他们不是我们天赋或个人魅力的对象,也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灵魂。我们应该对那些“落后于时代”和“无可救药”的人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去找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差生的脑力劳动效果如何?他们不应该只是听其他同学流利的回答,记住黑板上的内容,而是要努力让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了知识因素的运用。我们应该督促他们在每门功课和脑力劳动上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和再阅读,而阅读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以后我会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八章讲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一夜只有24小时!是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平时都是这样抱怨的。想象一下: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每天课后批改作业辅导,现在抽出时间做研究。老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孩子,这需要时间。那么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结下一生的友谊。汩汩的溪水,每天源源不断,注入思想的河流。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把备课变成枯燥的课本,你就应该多读书。
的确,在我们教的学科里,学校发的教材里所包含的那一点点基础知识,只是入门常识。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在课本上教给学生的那一点点基础知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事实证明,教师时间的问题与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教师工作和创作的时间就像一条大河,由许多小溪滋养而成。如何用流动的水让这些溪流永远活下去,是我们安排时间首先要考虑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想对自己和老师说:读书可以丰富你的知识。若干年后,“课本在你眼里看起来会像识字课本一样容易。”所以,读吧,老师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中的29条,深受启发。
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内部激励的最微妙的任务之一。
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和知识,新旧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体内营养的充分供给。”对于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的孩子,放开孩子的手脚,给他们推荐相关的书籍,教给他们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独立理解,获取相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他们会调动自己储存的意识,重新感知和理解,对事实和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从而容易集中精力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随意注意、用意识记忆和不随意注意、不用意识记忆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导火线”。
签到这里,感觉平时对“预习知识”这个环节有了一个相对合适的把握。简单说一下: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本,大致了解一下课本上要学什么,哪部分知识与所学内容相关,课本上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是什么样的。对于不懂的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注意。把课堂上教过的和预习过的相比较,很难忘记学过的知识。而且预习新课后,更容易开课,学生精力充沛。当然,这个环节还需要改进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让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让他们在听课时聚集注意力,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请记住:不能有抽象的学生”的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前,面对学生的“不”,我经常责怪学生:“我都已经说了,你怎么就不行!”“坐在同一个教室,其他同学都能理解,你为什么不能!”等一下。有时候觉得学生之间有差异很正常,但转念一想,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每个学生在小学都应该知道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很受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业成就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伟大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这一时刻能达到多少,如何进一步发展他的智力——这是教育技能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完这段话,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会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交谈,让他们意识到老师是真的在帮助他进步,通过交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内容开始学习,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激发学习的欲望。这样就会逐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不会简单地把老师当成严格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棍子。他可以坦然地对老师说:某个地方我没做好,某个地方我也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所以他不会抄别人的作业,也不会考试作弊。他想树立自己的尊严。”
另外,要反思学生上课的调皮小动作。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然而,学生们如此专注于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玩电脑和玩游戏。是因为他们的课堂不够生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一些做法不满,导致学生讨厌自己的教室等等吗?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件有趣的事。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一个一直表现很好的女生居然看课外书。课后和那个学生说话的时候,她很无辜的说:“老师,我一直在举手,你却不让我说话。”多么简单的想法,我想到了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然而,班上的人太多了,老师不可能把他们都叫过来。当我给她解释了这个情况,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是告诉老师她知道了的时候,这个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一直表现很好,更认真地对待她的作业。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直面学生的问题,善于弯腰倾听孩子的想法,及时认真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数学课当成一种乐趣,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最后,在这个建议里,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我在教学上一直在努力,但我的做法一般是:上课时,完成基础知识,适当延伸;在家庭作业中,思考问题是为有多余能力练习的学生提出的。反思这些方式,似乎能让尖子生变得更优秀。如何在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提到的分组方式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吗?这一直困扰着我,迫切需要通过各种研究和教学实践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