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久出生在哪里?
陆元久,1920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自动控制、陀螺和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顾问。
1941陆元久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45考入美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赴美深造;194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仪器仪表博士学位,毕业后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1954年进入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1956年6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副所长;1965年主持成立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实验室并兼任实验室主任;65438-0968年调入航天工业部,历任北京控制装置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65438-0982任国家惯性导航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组组长;1985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美国期间,陆元久从事最优控制、动态系统分析与测试、汽轮机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65438-0956回国后,长期致力于航天工程控制的研究。参与并领导各种航天器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的开发。
中文名:陆元久
北京时间:元-卢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滁州市
出生日期:1920 01.09。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学校:麻省理工学院。
主要成果: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代表作:陀螺仪和惯性导航原理
性别:男
政治观点:党员,中国的生产者党。
人物体验
1920 65438+10月9日,陆元久出生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的一个教师家庭。陆元久的父亲是中学数学老师,他的家庭给了他很好的影响。5岁入小学,11岁入安徽省第八中学。初中毕业后,陆元久考入江苏省南京中学,参加南京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陆元久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上海交大和中央大学,但当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从南京迁到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给陆元久发来了开学通知书。陆元九逆流而上,经武汉、宜昌到达重庆。大学四年,陆元久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
1941陆元久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陆元久和他的同学们,作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本科生。毕业后,陆元久留校担任助教。
1945年,陆元久被美国第一批留学生录取继续深造。他从重庆飞到昆明,再从昆明飞到印度加尔各答,在那里等了两个月。最后他到了美国,被分配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选择了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珀教授开设的仪器专业,成为德雷珀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
65438-0949陆元久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获得仪器仪表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陆元久和其他许多科学家一样,没能马上回到祖国,留在了海外。在此期间,他先后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并在导师的研究团队中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1950年,因为陆元久从事的研究是重要机密,美国当局强迫他申请绿卡永久居留。为了摆脱回国的限制,他退出了科研团队,转到一个实验室研究原子弹爆炸的破坏效应,等级降低。
1954年,为了彻底扫清回国的障碍,陆元久离开实验室,到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从事民用科技研究,先后担任研究工程师、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在动态测量仪器设备、涡轮发动机自动控制、自寻优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年6月,陆元久带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回国。当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副所长(至1969)。
从65438年到0958年,国庆节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参观了探空火箭模型,陆元久是这次展览的讲解员。
65438-0965年,陆元久主持建立中国科学院液体浮选惯性技术实验室,并兼任实验室主任。研制了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计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在长春,中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是在他的主持下诞生的。
65438年至0968年,陆元久调入航天工业部,历任北京控制装置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1980年,陆元久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技术学部)委员。
从65438到0982,陆元久作为国家惯性导航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组组长,倡导统筹规划,明确各研究单位的发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他明确指出,应用于运载火箭的惯性器件要突破铍应用、动压马达等技术关键;战术导弹使用的惯性器件要解决快速启动和末制导的问题。应用于卫星的惯性器件要突破长寿命技术。
1985年,陆元久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65438-0994,陆元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输工程系(控制理论与工程)。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在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和捷联惯导系统的研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多颗卫星和导弹的论证以及飞行试验数据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主持了飞机自动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惯性器件和测试设备的发展:稳定系统的研究;惯性制导系统研究:液压气动执行器和红外光学传感技术研究。
在国外主要从事自寻优控制技术、动态测量仪器设备、汽车用涡轮发动机测控等方面的研发。回国后参与了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的筹建,参与了中科院早期工业自动化、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和部分战术导弹的研发。航天领域的主要工作:运用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深入探讨陀螺和惯性导航的原理,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提高惯性器件和导航系统的性能;首先在国内开展液浮惯性技术的研发,并参与相关基地的建设。参与、组织或主导液浮、气浮、挠性等各种陀螺仪、加速度计、平台和捷联惯导系统的研制,解决动态误差等关键问题;参与并主持精密离心机、单轴、三轴转台等大型测试设备的研制和惯性测试中心的建立;参与各种载体、导弹、卫星的方案论证、飞行数据分析和故障分析。另外,在航天系统,有助于建立研究生培养体系。
1964年,他的主要著作《陀螺仪与惯性导航》(第一卷)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惯性技术专著之一。作者改变了以往关于陀螺的著作都是从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论述的局面,用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来深入探讨陀螺和惯性导航原理。他明确指出:1)在垂直陀螺、陀螺罗经等常见陀螺仪器中,一直采用闭环反馈法或伺服系统法;2)在稳定平台系统中,采用力平衡反馈方法提高系统精度;3)惯性平台系统中的休摆理论等价于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不变性原理;4)在飞行器控制系统中,陀螺、平台和加速度计是姿态控制和制导系统中的主要部件。他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的传递函数、拉普拉斯变换、框图、动态和稳态误差等常用概念和方法,详细阐述了陀螺的基本特性。
在讨论二自由度进动陀螺的应用时,他指出由摆或磁针与陀螺组成的闭环伺服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仪器的性能。但是由于钟摆是垂直陀螺的反馈部分,磁针是陀螺磁罗盘的反馈部分,这两个反馈部分都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办法通过上面的反馈回路来改善。进一步提高陀螺定向仪精度的途径是利用陀螺组成平台系统。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由单自由度陀螺仪和平衡反馈回路组成的稳定平台,其功能与由内框架和外框架支撑的陀螺仪相同,但稳定平台的性能远远优于陀螺仪。当加速度计安装在稳定平台上,根据休摆条件形成校正回路,形成惯性平台时,惯性平台就成为指示垂直方向的仪器。但它的精度很高,也可以用在任意加速度的飞行器上。陆元久详细阐述了浮动积分陀螺及其应用原理。介绍了振动陀螺、粒子陀螺、超导陀螺、流体转子陀螺、静电陀螺、静压气浮陀螺和动压自由转子陀螺的工作原理。《陀螺仪和惯性导航原理》一书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向年轻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惯性技术的最新原理,并在模型开发及其工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久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身兼多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此期间,他还坚持撰写专著,将自己在陀螺和惯性导航方面所学的知识整理成书。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仪与惯性导航原理(上)》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惯性技术专著之一。本书改变了以往所有著作都是从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论述的局面,从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来论述陀螺和惯性导航的原理。这本书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担任主任期间,陆元久积极参与了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他指导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即决定采用基于新型支撑技术的单自由度陀螺,形成平台-计算机方案。陆元久一直倡导跟踪世界前沿技术,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发展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浮动支撑技术、各种试验设备研制等预研课题。陆元久极力主张改善测试条件和设施,以发展高精度的惯性仪器。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批准成立了惯性仪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元久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促进了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
人员培训
陆元九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这在航天专家中是出了名的。在中科院期间,他组织科研人员学习。在担任航天局长期间,他仍然亲自给中青年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专业技术课程。培养航天系统的研究生也是陆元久积极倡导的结果。他下大力气给控制装置研究所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几年里,研究所的人才不断涌现。65438年至0984年,陆元久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委常委。在他的追问下,航天系统自行培养高学历人才成为一种时尚,航天人才的缺口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荣誉表彰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公益服务
陆元久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陆元久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先后当选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天学会、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国际宇航联合会、中国科学院常务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个人生活
1949年,陆元久获得博士学位,与留美安徽人王焕宝结婚。在美国期间,陆元久有了两个孩子。他被迫为家人拿到绿卡,但仍对当局要求他加入美国置若罔闻。
1956年,陆元久在印度大使馆的帮助下,完成回国手续,准备上船。但就在这个时候,船运公司通知,为了预防天花,必须给孩子打疫苗,但他最小的孩子太小,不能打疫苗。这样拖了一段时间,陆元久和妻子、三个孩子从旧金山登船返回祖国。
就在陆元久准备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工作的时候,十年浩劫开始了。叛乱分子给他捏造了“间谍”的罪名。那些“少年”问陆元久:“美国条件那么好,你为什么回来?不是间谍什么的?!"陆元久一听,没说什么。他的爱国主义源于他从旧中国到新社会的亲身经历。对于那些被批评蹲牛棚的日子,陆元久只是一笑置之。从1966到1978,陆元久被剥夺了所有的工作。让他后悔的不仅是12年,还有最珍贵的《陀螺仪与惯性导航原理》(第二卷)手稿因财产被查封而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性格评估
陆元久在中国自动化研究中起了先驱作用。
陆元久在陀螺、加速度计、平台、捷联惯导系统的研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多颗卫星、导弹的论证和飞行试验数据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陆元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一种孜孜不倦、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他仔细审阅送他审阅的设计报告、计算数据、研究论文和其他技术文件。他总是投入大量精力来帮助分析和纠正问题。由于他的严格要求和指导,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高中级科研人才。他审核的技术方案,他鉴定的科研成果,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陆元久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他主编的《惯性器件》一书出版了。本书对原理、仪器、系统和测试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是30多年来空间惯性技术发展的经验总结。
由于陆元久在惯性导航和自动控制方面的突出贡献,赢得了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誉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喜爱。
他的愿望很简单:为中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诠释了科学赋予的人格坦荡之美。上世纪80年代,那些出国去MIT读书的年轻人,得知一个中国人在这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他让美国同行刮目相看。
日常陆元久身边的人都说他好对付,但他的学问就是另一回事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惯性导航专家谢,是陆元久的得意门生。他说,鲁老师的严格令人难以置信,毕业论文修改了9次,写了整整一年。在别人那里轻松过关的事到了他这里,要么文章改了个“大脸”,要么项目卡住了。陆元久的“多重人格”也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