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论文
农村人口流动篇1关于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伴随着这一进程,农村人口流动日益增加。农村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大、结构复杂、原因多样。这种流动性给广大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治理困境。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大量剩余劳动力。
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农村推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力大大提高。然而,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显现。以中国四川省为例。四川省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面积不到一亩。四川省有五千多万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有半年的空闲时间。此外,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年男女年满18周岁,加入农民工队伍,成为新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可能条件: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全面启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三)经济利益的诱惑是农村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力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条件恶劣,经济资源有限。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城市的高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此,外出打工成为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首选。经济利益成为推动农村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力。
二,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流动性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农村人口流动给城市建设和流动带来了积极效应,但也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政府必须密切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否则,这些人的流动可能会对农村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1)流动性提升?乡政府与村治?在它下面?草根民主?逐渐退化引发农村政权?内卷?
正常情况下,人口流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人口流动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大的发展。90年代?农民工?逐渐出现了,但并没有给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优势。相反,人口外流也带走了农村大量的人力、技术和知识。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级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中央想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实现?草根民主?才能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但是,由于人口的流动,农村社会发展中最需要的人才、劳动力和资金都随着人口流向了城镇,这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国内有学者通过大量调查证实,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占80%以上,农村留守人口的整体素质远低于流动人口。在基层民主建设中?草根?逐渐减弱减少,农村?两个委员会?演示文稿的构建?内卷?潮流。
(2)土地?尺度?管理没有在人口流动中发展起来,却造成了农业发展?太密集?
由于农村人口的压力和农业用地的缺乏,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极其有限,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对于农村来说,土地是生存的必需品,是解决吃饭问题不可或缺的资料,是农民的生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农民积极性提高了,但土地更加分散,土地流转更加困难,不利于规模经营的发展。人口外流还造成大量农村土地撂荒,很多地方已经无耕可耕,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严重危及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剧了农村留守人员?相对剥夺?这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
研究表明,人口流动有助于移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现代性的增强。在农村流动过程中,不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这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然而,在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这些有利因素并没有出现。相反,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留在农村的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觉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比农村优越,生活环境更好。这些信息让农民更加向往城市生活,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不平等感。在农民眼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应该逐渐缩小,但实际上,城乡差距却逐渐拉大,相对农村的生活水平更低,期望与现实的距离无法弥合,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现阶段,由于这个?相对剥夺?政府的蔓延在农村引发了许多群体性事件,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满是中国农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乡村治理的有效策略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要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的共同努力,优化农村现有的资源,政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
(一)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资源有序流动。
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制定的不平衡上。政府出台的政策大多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和产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但是对于农村经济来说,这个政策是非常倾斜的,导致大量的资本和人力集中在城市,农村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置非常有限,对农村发展非常不利。在这些资源都集中在城市的情况下,农村很难发展,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萧条,对乡村治理非常不利。作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逐步打破这种政策的不公平状态,加快解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为有效的乡村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大力推进。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没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口流动而没有形成农村土地的配置?规模化经营?相反,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抛荒和弃耕现象。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我国农村,土地的产出仍然是通过增加对单位土地的劳动投入来提高的,而不是主要通过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的。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步伐。首先,要加快制定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流转方式,使农村土地流转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其次,要成立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乡镇政府可以依托政府相关机构建立土地中介组织,管理土地流转,为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后,明确农村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好管理和服务。
(3)加强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在中国开展的基层民主中,维护社会成员权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组织。组织可以凝聚农民力量,提高农民意愿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保护农民权利,提高农民话语权。而且通过组织,农民的意愿得到政府的重视,也有利于农民参政热情的提高。同时,组织内部传播的文明规范和组织成员之间的技术交流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乡村治理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支持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的建设,并通过组织有效地聚集农民,使每个人的技术和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增强他们参与基层民主的积极性,实现?乡政府?然后呢。村治?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
参考
【1】徐勇。摆脱土地束缚后的农村困境与对策: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2]周晓红。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钟海,陈晓丽。农村流动人口大视野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4],胡,。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农村人口流动第二篇户籍制度改革下的农村人口流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放宽,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但仍存在诸多障碍。因此,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户籍制度;制度变革;社会流动性;二元社会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行政制度,是国家依法对公民的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住址等人口基本信息进行采集、确认和登记,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法律制度,是一种面向个人的人口管理方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离开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来说,是指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学习、旅游、探亲、参军一段时间而不改变居住地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不断变化,农村人口流动逐渐活跃。但是,户籍制度仍然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户籍壁垒。只有打破壁垒,才能逐步打开农村人口流动的大门。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指旧制度的产生、被新制度取代或改变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替代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制度变迁作为一种转化过程,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生产过程;制度变迁作为一种交换过程,是制度的交易过程。
(一)城乡二元框架内户籍制度的调整
这一时期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出现了民工潮,冲击了改革开放前静态的二元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户口迁移政策开始出现在原来的二元框架中。如国务院1984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的通知》规定,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长期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及其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常住户口,及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发给?自理口粮账本?,非农业人口统计。这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开启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大门,原有的二元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其次,改革户籍制度,实行户籍制度。这一时期国家出台的政策主要有1985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公安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规定》,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公民在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权益的事务时,可以出示身份证证明身份。?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证制之路,把户籍制度、身份证制度、暂住证制度、住宿证制度结合起来管理人口。第三,原有户籍制度的政治功能被弱化。原有的户籍制度与粮油供应制度、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直接挂钩,但户籍制度改革会直接削弱这些附加功能。
(二)逐步突破二元户籍制度
199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上层建筑的户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突破。第一步,尝试全面开放小城镇户籍,没有任何限制。这是国家从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过渡的必然选择。第二步,不断完善户籍制度,建立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住宿户口三种管理形式,取消农业和非农业两种。家庭户?、?集体户?继续。
(三)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这主要是从2002年到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要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期间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进入大城市,建立了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各省市也要因地制宜。同样,国家也下大力气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避免因为政策放松导致大量农民涌向城市。
二,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
由于户籍制度被打上了政治色彩,被认为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划分了一道防线,所以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流动。在户籍制度下,农民的流动也呈现出从固化到逐渐流动的过程。
(一)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的便利
首先,农民可以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口流动更加常态化,人口流动在数量上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在质量上实现人尽其才。其次,户籍制度的政治功能弱化了对农民流动的影响,农民在流动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最后,减少户籍制度下的各种衍生制度对农民流动性的影响。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再为农民进城设置障碍。
在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流向城市,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的放宽促进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二)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流动的困境
尽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但仍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城市仍然存在排斥农民的心理,体现在农民工在城市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享受与城市人同等的权利。其次,与户籍制度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改革没有深化,也给农民造成了困难。比如,在教育方面,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享受不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待遇;就业方面,大学毕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找工作还是不太理想,很多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城市职工,更方便解决工作住房等问题;在福利待遇方面,农业户口的人仍然享受不到城市的一些福利政策,比如社保、养老保险等。所以农村人口的流动还是会遇到户口身份的障碍。
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流动影响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城市化、中国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户籍限制,逐步向农民开放。这将直接影响农村人口流动趋势,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户籍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其次,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附加功能,削弱户籍对人们身份认同的影响和诱惑。再次,加快户籍制度衍生制度改革,消除户籍身份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主要指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制度。最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户口对农民的诱惑和制约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从僵化到逐渐活跃的改革过程,这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农民工冲击。同样,户籍制度改革也促进了农村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对于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
刘奕君。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人口流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3
[2]何光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社会影响、改革成就、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
[3]魏·。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1)
[4]孙白重恩。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1)
注意事项:
①刘奕君。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人口流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第2页,2003年
& gt& gt& gt下一页更多精彩?论农村的人口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