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论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每一个华夏子孙永远铭记的骄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关键在于“正如没有血液的生命是不可能生存、成长和延续的,没有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可能生存和成长的。”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把传统文化视为血脉。"

。因此,探寻传统文化旺盛的原因,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顾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在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有生命力的古代中国文化”;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稳定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经过不断产生和淘汰的过程而积累、保存和延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生命力。”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代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经典、宗教、艺术、科技、制度、思维方式等。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我们这里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在和未来中国人的时间和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所以说到它的特点,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结起来,主要包括:重视人生入世的人文传统,重视伦理原则和道德教育,重视中庸和谐的哲学,重视坚韧不拔的文化品格。《易经》阐述了辩证思想,阐明了“变”是万物的根本规律;一部《道德经》,用形而上的概念“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论语》描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正是这三个经典理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得以构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思想家在生成中不断发展出各种创造性的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上,也体现在思想精神上。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从古至今,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爱国精神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主题,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的“匹夫有责兴亡”等等。二、自强不息、不断进步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产生了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敢于超越自我、顽强奋斗的自强精神。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三是求真务实的诚实品格。这种诚实品格一方面体现在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自知品质中。另一方面表现在商品交易的诚实守信上,如“不欺”、“货真价实”、“市内无价格”。四是何炅音乐集团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方面是指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哲学,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另一方面是指“中庸”思想,即提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五是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其中儒家主张提高修养,重视道德力量的影响,主张以德服人,见思齐。正是因为这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树立了远大志向,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既有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能动性,就像“基因”和积极选择的力量。传统文化是“源”,现代文化是“流”。源是流的起点,流是源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新的理念、视野、方法和逻辑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现代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生根、开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人本主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唯物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相契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设想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是一个正义平等的理想世界,类似于中国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 * *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奠定的思想基础密切相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热爱人民、重视人民的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主张

“人民是立国之本”的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更容易被中国* * *生产者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中国生产党的大众化,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才取得巨大成就,这与传统文化奠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密切相关。

第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阶级斗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众所周知的保家卫国、誓死捍卫国家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精神,使中国人民在历次革命中取得了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一直站在人民一边,试图通过阶级斗争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这与传统文化倡导的善于斗争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也很容易被中国人民所认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的发展得益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环境。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任何时代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它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深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就有“学而时习之,以诚为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个人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是国家治理国家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价值观并自觉践行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普及。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正义、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来说,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概括,仍然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三)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支撑。

首先,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起着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减少政府干预”的理念,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影响很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吸收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方圆法则”等精华的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所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秩序精神――人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而形成的...已经从不得不遵守改变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小康”思想精髓和提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以德治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德治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刘少奇同志“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制度、新文化和新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中国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升华。

(四)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引领。

高占祥先生曾经说过:“文化的主导力量是探索的力量,是开拓的力量,一言以蔽之,是文化的先锋力量”。从发达国家来看,他们非常注重利用文化先行者来推动社会发展。“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个人的梦。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钓而不竭江,猎而不焚林”的生态伦理,“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即敬业爱国、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环保意识与和谐观念、高尚道德。正所谓“强者无先例,强者的真谛是文化引领力的生命力,是创造未来的科学。”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中国梦也蕴含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精神的旗帜,需要文化精神的自信,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