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满意度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专家学者对顾客满意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卡多佐(1965)发表了研究顾客满意的论文,提出了顾客满意的概念,首次将顾客满意引入营销。

Howard和Sheth(1969)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将自身收益的合理性与自身成本进行比较的一种心理感受状态。

奥利弗和琳达(1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绪状态,即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与最初的期望一致时的心理状态。

Tse和Wilton(l988)将顾客满意度定义为“顾客在购买行为前对产品预期质量与消费后感知质量之间差异的评价”。

奥利弗(1997)将顾客满意度定义为顾客在消费体验中对其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感知状态。

Athanassopoulos(2000)将顾客分为个人顾客和商业顾客,并对两类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两种顾客模型的检验,展示了消费者对不同因素敏感度的差异。

Berry(2000)研究了14个高绩效服务企业,表明企业形象是服务企业成功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品牌资产模型。

科特勒(2001)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期望与感知效果的差异函数,是两者比较产生的一种心理认知状态。

Youngahl等人(2003)将文化分为五个维度:阶级构成、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性别取向和时间观念。从这五个维度的分析表明,文化对顾客满意的驱动因素没有显著影响。

国内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8开始,中国专家引进了顾客满意度测评理论。在实践中,开展了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服务质量评价等工作,概括起来有:和颜(2000)主要是在国外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评价顾客满意度,构建了一个实用的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刘玉(2001)基于福内尔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主要研究顾客满意度的评价方法。摘要: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利用模糊集的贴近度引入了一种新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方法,提出了适用于一般行业的行业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对其综合应用提出了建议。

宋先道和李涛(2002)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顾客满意度测评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对比分析,针对顾客满意度测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顾客满意度测评进行了大量改进,大大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的准确性。周美华(2004)在顾客忠诚度的基础上,分析了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顾客忠诚度评价模型,总结分析了以往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构建了顾客忠诚度的指标体系,并对顾客忠诚度评价的实用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刘向阳(2005)从顾客满意和顾客盈利能力的角度分析了质量投资和营销决策,运用“公差带”、“双因素理论”和“顾客盈利能力”研究了顾客满意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并指出了顾客满意利润链中可能存在的五个陷阱。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不均衡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王(2006)在顾客让渡价值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港口物流行业顾客满意度与顾客让渡价值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港口物流系统顾客满意度评价的指标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