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是怎么产生的?

“韩剧”从文化产业方面提供了一种最适合文化输出的简单通俗的风格,为跨越式发展拓宽了思路。韩剧从风靡亚洲到出口欧美的效果告诉我们,要想达到与西方文化同等的文化输出效果,就必须面对更广泛的西方观众。因此,我们应该尽力采取一种受大众欢迎的方式。即使“韩剧”这种文体本身未必有效,但它至少提醒我们,为了平衡西进传播的文化倾向,我们应该而且只能从“审美”的途径中寻求出路。近年来,韩剧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化消费中的风景和八卦热点。过去一年,“韩流”甚至“搅动了亚洲文化市场”。抛开收视率数据,到2005年底,国内韩剧评论和研究论文已经超过30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本文旨在探讨韩剧如此强烈拨动中国人文化神经的原因,韩剧热对本土文化发展的启示,以及争夺国际文化交流的主动权。“韩剧”在中国流行的启示这里所说的韩剧是指近年来在中国流行的电视剧。从主客观因素分析,“韩剧”的流行与韩国的文化立国国策有关,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我们先来看韩剧流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谓韩剧符合“天时”,就是韩剧在中国观众对西方电影、西化电影已经厌倦,缺乏符合中国价值观的电视剧的时候登陆中国,从而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机会。80年代后,欧美日作品一度占据国内电视剧市场,《豪门恩怨》、《驻军敢死队》、《血疑》等作品也以新奇、玄幻的手法风靡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和神秘感也逐渐淡化。2005年,美国近十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疯狂主妇》在中国遭遇滑铁卢,这是西方影视祛魅和中国市场萧条的反映。在西方戏剧流行期间,20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也在中国流行。在这种潮流中,产生了许多以西方为“现代性”,以“现代性”为创新,以“反传统”为创新标志的国产肥皂剧。这些融合了西方价值观的作品和西方戏剧一样,逐渐被观众疏远和排斥。在这种大众心理背景下,无疑是韩剧在中国抢滩的最好时机。韩剧在中国受欢迎的第二个因素是作品和观众之间合适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以《大长今》为例,在展示韩国民族风情的长卷的同时,总会提到韩国美食与中国的关系,总会提到冬虫夏草等中国的饮食原料;不时展示与中国传统民居既相似又不同的竹签和口袋。这些图片和文字让中国观众领略了丰富多彩的韩国饮食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同根同源的文化亲情。这种与空间距离相关的审美心理距离,可谓韩剧的“地理位置”。中国和韩国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让韩国观众很容易对韩剧产生情感上的感受,这就是韩剧受欢迎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素。在与剧中人的情感距离大大缩短的情况下,观众的美感也随之变化。至于细节是否失真,演员是否熟悉,配音是否单调,都是在价值认同的统帅下提升的:亲近感转化为美感,那些原本养眼的演员变得更加养眼;不一定吸引眼球的东西也变得吸引眼球了...比如《阁楼男女》中的景恩,《大长今》中的郑尚宫,因为言行“养心”,所以和蔼可亲,可敬可爱。另一方面,韩剧在中国大陆的流行本身就是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理念成功的果实。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是世界罕见的。在韩国人看来,文化产业的振兴关系到国家的命脉。该国文化和旅游部长南宫镇曾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的世纪,21世纪是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局长李·普京解释了文化立国的理论基础:“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资源不足,就会遭遇严重的文化独立危机。这是一个比经济或政治依赖更严重的问题。”& 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