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科技英雄

陈,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3月出生,1927,福建省昌乐县人。1948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陈院士是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20世纪60年代,担任中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者,指导中国第一套654.38+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及时解决了催化剂损失大的技术难题,开创了中国第一套大型流化工业试验技术,因此获得1978科学大会奖。20世纪70年代,他指导设计了国内第一套同轴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于1982在兰州炼油厂工业化成功。该技术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陈院士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与高校合作攻关,成功研制国家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多年来,他主持了多家炼油厂的总体设计,指导了数百套炼油装置的设计,特别是为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陈院士一直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65438到0995,陈获得了合力基金科技进步奖。

王景利,男,北京市人,1927年6月出生,1949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20世纪60年代,王景利从事油页岩制页岩原油的技术开发,在当时中国大力开发天然原油之前,为能源利用做出了贡献,受到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的奖励。1965-1974年任工厂设计师,完成长岭炼油厂第一套原设计驳船码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972-1974,担任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设计总经理,获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国家奖励,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他负责洛阳炼油厂的总体规划设计,主持了广西炼油厂、重庆炼油厂、东北南输管道等一批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批准了洛阳、广西等一批炼油厂的环评,为提高炼油厂的设计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负责石油化工厂环境保护(噪声)预评价方法及应用软件开发,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负责约旦页岩油试验,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兴元,男,2月出生,1934,浙江宁波人。1956毕业于浙江大学,煤炭炼制设计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叶大师指导了洛阳石油化工总厂80万吨/年加氢精制的设计,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单系列,并担任国内第一套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改造的项目负责人。中压加氢裂化在国内炼油装置中首次实现,该项目分别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负责茂名石化公司和南京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的引进,成功地将上海石化总厂9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改造成能生产航空煤油的装置,将扬子石化公司654.38+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改造成200万吨/年油、化、纤合一的加氢装置,为中国炼化装置国产化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叶师傅负责国家“七五”重点项目——镇海炼化公司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的国产化设计。该机组的成套技术获得了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项目工程设计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世纪90年代初,叶大师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八五”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的大庆中压加氢改质技术项目副主任。该项目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65438-0994,被国际知名杂志誉为世界三大催化柴油升级技术之一。叶师傅负责组织茂名渣油加氢处理(S-RHT)“十龙”项目的设计开发,并于2001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受到集团公司及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他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含硫原油加工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该项目获2001石化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

郝喜仁(1942-),男,山西大同人,国家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郝师傅1964太原理工大学毕业。40多年来,参与了多项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主持了蜡油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化等国内外40余家炼油厂、50余套装置的工程开发设计。他主持的国内最大的300万吨/年蜡油催化裂化装置于65438-0999在镇海炼化公司投产。能耗、产品收率、运行性能均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设计银奖、中国石化优秀设计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石化3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解决了世界一流大型装置处理重油的技术难题,并于2002年投入工业运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装置获得中国石化优秀设计一等奖。自2000年以来,作为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参与了降低汽油烯烃的MIP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开发。2003年,MIP-CGP技术成功应用于镇海炼油厂1#催化裂化装置的改造。仅镇海炼化公司一个单位每年就增加效益3亿元。该技术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工程技术开发方面,他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的两项专利已经获得授权。多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设计奖5项,申请专利10项。为我国催化裂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以及装备的世界一流规模做出了重大贡献。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合著专著1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技术论文16篇。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科技管理专家、劳动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1997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他仍奋战在中国石化工程建设的第一线,主持了多个FCC新建和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致力于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CC技术推向国外、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