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儒学的发展。
创始人: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他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以德治国”、“节财爱人”,其中就包含了民本思想。
2.提出了“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还强调用“礼”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呼吁“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理想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用中庸之道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仁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塾,倡导“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他以“成人”和“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了“因材施教”等许多重要的教育原则。
4.文学:他整理编辑了文学“六经”(诗、书、礼、易、越、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的道德标准体系。同时将人伦关系归纳为五种,即父子亲、君臣义、夫妻异、年龄有序、朋友守信。
2.发展了孔子的“仁”和“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少税收,控制人民生产,尊重贤人,启用贤人。
3.他充分发挥“民本”思想,提出了以“重民轻君”为代表的民本理论,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最典型的言论就是“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
4.伦理上主张“性善”,实行仁政,恢复和扩大人的善。
5、天人关系:天常在,不为生存,不为死亡;它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主宰命运”、“切割万物”、“化之为物”的思想。荀子明确宣称,掌握命运并加以利用,认识天道就是主宰天道,主宰自然界。
6.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要以礼为本,强调礼法并用;。
7、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周俊闽水)。“国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鉴于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的严重现实,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根据人生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三纲五常”和孝道。
第四,儒学在宋明时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朱成的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颢、程颐(北宋):理是万物之源,理的核心是“仁”;人际关系的道德和尊卑等级都是自然的原则;仁是与生俱来的。
2.朱(南宋):他建立了庞大而严谨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有:调气论(离不开气)、“存天理灭人欲”论、心性论(如果本性没有什么不好,感情也应该是好的)。
王陆的心性论(主观唯心主义):反对理学繁琐的返本心。
3.陆九渊心学创始人(南宋):“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4.王阳明(明代)集大成者心学:他宣扬“心即理”,“心外无物”;对良心;知行合一。
五、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统一、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业都是基础。
1,李贽(明末)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家虚伪的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求,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伦的物理。”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主专制,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业是基础。
3.顾: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多元共治”的思想。梁启超将其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实际应用,注重实践学习。
4、王夫之:《随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视天下为私有财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根据自然和社会历史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唯物主义者。
扩展数据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国外很多思想家都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感受到潜在的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是把目光投向中国,关注的焦点是中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庸的价值和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经表现出来了。中庸是世界上最延续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解释世界和人生最原始的规律出发,对领导理论进行了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对领导的内涵进行了最本质、最准确的界定。
“不考其源,不能通古今之变;不知其得失,则不能得道。”当代发展儒家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管理。儒家思想所引申出的领导智慧的应用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管理者的核心理念。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