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800字议论文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思维
一.导言
翻开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是从语言学的层面来定义翻译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翻译,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在思维过程的几个方面同时将信息从一种语言或文化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逐字线性变化来完成的。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因为可以说翻译是人脑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过程。事实上,从原文到译文,起决定作用的是译者的思维活动,所以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活动和逻辑分析的过程。
董世良(1988)曾断言:“翻译毕竟是人脑的思维活动。没有人类的思维,就没有翻译。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应该是一种极其重要和基本的方法。”从译者思维的角度研究翻译过程是可能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总是由这种外部活动引起的,并最终外化为某种行为或表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转换是译者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而翻译是这一思维过程的最终产物。
本文从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征,证明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全面深入地研究译者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从译者思维的角度看翻译过程的本质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表现为或隐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孟:1994,311)思维具有非常复杂的脑机制,是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翻译是将源信息转换为目标信息的过程,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和句子的转换,最终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这种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面临着许多选择,所以有人说:“翻译是译者做出选择的过程。”(廖:2000,54)选择的过程就是译者思维活动的过程,选择的结果就是译者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因此,翻译过程是译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文字思维”三种形式(孟:1994,31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主要是对词语的思维。文字负载着思维的过程,它们识别和巩固着思维中所概括的事物的* * *相同特征和本质特征。译者在思维活动中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翻译过程从对源语言的理解开始,然后通过转换进入目标语言表达。因此,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思维的过程:理解是用源语思维的过程,表达基本上是用目的语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孟:1994,314)分析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部分,把整体中包含的所有部分和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在理解阶段,译者主要是将原文分解成单词、句子、段落等部分,然后利用自己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来解释每一部分。
综合是将概念中事物的所有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译者解释完每一部分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最后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就是用目的语表达的译文。
分析是基于整体的所有部分和属性之间的关系,综合是所有部分和属性的组合,通过分析来实现。分析和综合是思维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孟:1994,314)从本质上讲,理解和表达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有时译者在表达时受阻,会反复阅读、重复或展开源语言的思维活动,以求理解准确、全面。因此,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交叉思维的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相互交织、两种语言相互接触和转化的过程。”(王宏印:2002,125)此外,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也被大多数译者和翻译理论家所认可。
因此,从形式上看,翻译是一个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但实质上是一个以译者为主体,以文字为客体,通过分析、综合等方法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断地问自己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陈述自己认为的问题。
第三,从译者思维的角度看翻译过程的特点
“根据思维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交流思维和无声思维两种形式。”(孟:1994,316)理解阶段以无声思维形式为主,表达阶段以交流思维为主。
无声思维是自己用内部语言进行无声思考的思维过程。隐性言语支离破碎、语无伦次、不完整;思维过程中使用的事实及其关系被假定为“不证自明的”、“结论性的”和“已知的”;以便少受语法限制。的确,在无声思维中,语言规范的作用被压缩了,清晰的语法和确切的用词在决定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不像在交际思维中那么明显,推理中可以省略很多步骤,对逻辑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孟:1994,317)
一般来说,在理解阶段的开始,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表层文本,然后通过表层文本深入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最后把握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原文是指掌握原文的一个具体含义。但是,字音(或词形)和词义通常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词义。词语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外,还常常传达一定的情感。所以对文字的理解也应该包括对它所传达的情感的理解。因此,对词语的理解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是对单个单词的理解,这个思维过程可以是不连贯的。如果对一个词的理解受到阻碍,思维过程的完整性也会被破坏。在理解阶段,译者很少考虑语法。他可能只是把自己理解的单词的意思作为一些零散无序的信息储存在大脑里,等待表达阶段的到来。一旦透彻理解,译者就需要思考自己在源语言中理解了什么,在目标语言中思考和理解,这就进入了表达阶段。
表达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是如何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同样的思想内容。沟通思维是一种用外部语言,即通过讲述或书写来思考和表达思维的过程。(孟:1994,316)为了使他人理解自己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必须将理解阶段压缩、简单的思想转化为充分发展的形式,具有规范的语法结构,能够被他人理解。因此,外部言语的确切含义和严格的语法结构有助于将所思考和表达的思想传播出去。交际思维受到语言逻辑的严格制约。在表达阶段,语言的结构对译者的思维起着控制、编辑和组织的作用,而写作过程是一个提炼和修改思维的过程。
翻译之初,语言符号通过所描述的具体对象在译者头脑中引起联想和想象,间接影响人的感官。译者必须在脑海中有相应的意象和意境才能进行转换翻译,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丰富内涵,才能给读者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效果。
翻译中的联想一般是从原文中的词语开始的。翻译中的词义联想通常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不同,译者通常会根据词性、搭配、语境、上下文和专业知识,将一个源词与几个可能的目标语对等词联系起来,并在其中做出最佳选择。翻译中的联想并不局限于词汇层面,而是可以从一个句子想到另一个句子,从一个作者想到另一个作者。有些联想虽然不一定直接提供文字,但能引起其他联想,间接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激发想象和思考。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过程中的想象主要是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在头脑中形象化,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随机想象。想象能与思维相互促进,而且往往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翻译中的想象是根据原文的语言符号在译者头脑中唤起的事物的再现,在译者头脑中再现原文形象的过程。“根据创新程度和随机想象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孟:1994325)
“再造想象是根据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图,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孟:1994,325)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中的描述和符号,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形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想象是再造想象的一部分。但毕竟译者是在将一种文化信息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原文中的形象需要用目的语来表达。语言是* * *,所以翻译是可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特点,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可能完全等价。当转换遇到障碍时,译者需要开启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想象是一个不依赖现成的描述,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它的特点是原创性和新颖性。”(孟:1994325)创造想象的过程是文字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是文字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当人们面对现实任务需要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性工作时,他们的思维就进入了积极的准备和活动状态。所有的思维形式,如分析、比较、抽象、记忆搜索和提取、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激活,都可以根据需要在意识的监督和引导下随时进入加工系统。(孟:1994326)
灵感升华是创造性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的顿悟。灵感是创作者长期的努力,巨大的思想劳动,有时还伴随着艰苦的实践,反复的酝酿和构思。灵感是所有人精神力量和高度热情集中的结果,在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被吸收,思维活动排除一切干扰,情绪状态为思维提供最佳背景时出现。(孟:1994327)
灵感的产生表现为理解过程中语义的突然打开,或者表达过程中一个词的突然出现。灵感必须建立在译者丰富的知识和积极的追求基础上,并经常以清醒、积极的精神状态出现。因此,译者要善于适应个人思维活动的节奏,及时把握灵感提供的线索。
四。结论
整个翻译过程可以从语言和思维两个层面来描述。在语言学层面上,翻译是通过译者内部的言语过程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在思维层面上,翻译是从源语思维到目的语思维的过程,其中包含复杂的双语交叉思维。本质上,语言层面的翻译过程只是思维层面的翻译过程的外在表现。离开译者的思维,翻译过程就不存在。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加强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倡导多元化和宽容的翻译批评。
参考资料:
[1]董世良。翻译中的思维[J]。中译,1988,(3)。
[2]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3]孟·。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宏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