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理特征论文题目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研究

摘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本文在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镇生态贡献为目标,提出了城镇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绿色人居

面向生态环境建设的河西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

段欢-e1李志刚2

(1.兰州交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系,兰州,730070;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河西民族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主要河流的上游,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从源头上解决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分析该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和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旨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度。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特殊行业;绿色人居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自东向西分布在河西走廊西南部,总面积654.38+0.32万km2。它们位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区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西部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热点和难点。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市发展现状评价

1.1城市化率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的强劲带动。

2002年,阿克塞四县的城市化率为72...38%,肃北45.31%,肃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县比甘肃省平均水平(24.57%)低15外。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51: 58.82: 32.67,13.53: 54.73: 32.14,40.15: 33.47: 26.38和22.59: 40.45: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值低,工业生产对城市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较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三县城市化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比例大。事实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例较小,因此城镇的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带动。

1.2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

4个民族自治县有4个县城和8个非县城。与县的人口规模相比,镇的数量相当多,但行政区域的分布极不均匀。天祝县辖8个镇,面积0.71000 km2,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为核心,G312和铁路为主轴,华藏寺-石门镇为主轴,华藏寺-大柴沟-安远镇县城一级轴线带。其他三个县基本都是以县城为单中心的极地空间结构。县外的乡镇地理位置差,人口稀少。没有大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难长期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因为远离县城,无论是分工还是城建规划,都相对独立于县城其他区域。因此,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很弱,难以促进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

1.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差。

除天祝县G312与阿克塞红柳湾干线连接(G215)外,全区其他城镇均偏离河西走廊干线,远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缺乏对外辐射和带动。镇内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除阿克塞红柳湾新城镇建设过程中集中供水供热外,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城镇设施落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其有限。

1.4缺乏科学规划和远景设计,城镇发展潜力不足。

首先,对城镇规模和功能划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无论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多少个城镇,都存在着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对城镇产业重点的确定缺乏有效设计等问题。城市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企业的命运。其次,自治县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等外力没有被充分挖掘。无一例外,四县的地级市是最重要的外部重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上的差异,使得这股力量的作用非常有限。自治县内部以及与甘肃中东部、青海、新疆、内蒙古缺乏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潜力不足。

2.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1当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资源丰富,最佳的空间组合是该地区最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苏北南、北山矿产资源和斧石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刘宏湾的发展,而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直接促进了石门镇的建立和发展。

2.2生态移民地处祁连山北麓,使得该地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为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意义,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原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目前,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集中在各个城镇,阿克塞刘宏湾因生态移民而得到直接发展。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了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

2.3跨区域的交通和通讯促进了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的逐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是由交通交流直接带动的。

2.4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转移。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是小城镇人口膨胀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的农牧民、阿克塞县82%的农牧民在县城落户,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城镇的发展肩负着发展地方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和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

3.1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如前所述,与区域人口规模相比,河西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相当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因此,首先要扩大县镇规模,形成县域经济集聚中心和辐射源。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二级轴带发展,拓展以县城为中心、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框架。肃南县可利用马蹄寺、奇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靠近交通干线的条件,设置城镇,形成县城东、西两个“门户”,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华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民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远期(2020年后)规划可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较少,肃北县72%和阿克塞县82%的牧民居住在县城,不适合建设新城。今后的重点是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为县城社会经济发展搭建坚实平台。

3.2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型城镇。

特色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在纯天然环境下日益发展的畜牧业,为该地区的快速全面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与产业结构的区域转移,旅游市场日益升温的新热点,如民族风情游、多元化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健身游、怀旧游等美食市场的新趋势不谋而合,但缺乏全面协调的产业发展平台,长期以来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城市发展方向的研究和设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型城镇。

3.2.1改善城市环境,发展旅游城镇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现有的矿产资源、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基础,加强资源综合开发,把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融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做强城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加强天祝“小三峡”、苏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奇峰区的旅游特色。

3.2.2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石棉、煤、铁、锰、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发加工业初具规模。天柱县炭山岭镇主要从事煤炭开发,阿克塞尔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柱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其中。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尽快避免“矿竭城衰”和生态破坏的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3.2.3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加强特色农业镇畜牧业是河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该地区天然草场广阔无污染,靠近酒泉、张掖绿洲的草原基地。白牦牛等畜种独具特色,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促进草原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草原统筹经营管理,增强草原涵养水源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原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小城镇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有一定基础,市场前景广阔。进一步改革草原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促进特色农业镇的发展。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设的机遇,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该地区主要交通干线附近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蓝欣铁路,G312)、阿克塞县红柳湾(G215)、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换乘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一个。

3.3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该区位于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城镇。虽然从数量上看,河西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略高于北方缺水地区,且地处河流上游为该地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强城市用水控制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推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加强生态设施建设和改造,强化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例,加快城市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生活空间;3.合理规划城市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型城镇。西北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与人口规模相比,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0.71万km2)外,土地面积十分辽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土地规模。

3.4拓展空间合作网络,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与走廊平原相比,未来,位置偏远,区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的短缺仍将是制约这一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打破行政边界分割,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市空间合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四县为中心,以非县城为重要支点,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及矿产品加工、民俗风情、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市网络体系。南北网: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中心城市的道路、通信、技术和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合作和系统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地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5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仅是经济竞争、技术竞争,更是文化竞争、环境竞争[5]。这一地区悠久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古丝绸之路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成为河西独特的“民族文化绿洲”。因此,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在城市建筑风格、工业产品、人文精神等方面展现民族文化,提升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从而树立地域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4.结束语

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必须解决的长期战略问题。除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上游城镇化进程,减轻生态压力,加强水资源保护,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城乡之间、上下游之间的水量分配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尽快将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戈壁荒漠草原区的散居人口迁入城镇,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市工业利润生态返还制度,从城市工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从下游到上游的补偿机制,将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上游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挂钩,全方位投入,努力促进河西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参考资料:

陈友华,赵敏。城市规划导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2000年7月。

[2]李志刚。酒泉地区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3。

[3]谢,。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9。

[4]董晓峰,何新生。推进西北地区城市化的途径研究。经济地理,2004(2)

[5]城裴。中国城市委员会举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城市规划通讯,2000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