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300字的本地短文。

例如: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变迁

衣、食、住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是如此。居住,也就是民居,是建筑的起源。是以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为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构建的活动空间。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活动。《韩非子·吴注》曰:“古之少人,民所向无敌。有圣人造之,以树为巢,以避群害。”民居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它不仅是一种科技生产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文化行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历史、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人类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尽量利用当地的天然建筑材料,创造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它包含了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思潮和审美观念,反映了某一地区的地方文化特征。民居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建筑之一。它结合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潮州民居因潮州人的民间特色而属于福佬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康熙林航学《潮州府志》(以下简称林志)和周倩泷硕勋《潮州府志》(以下简称周志)曾这样描述潮州民居:

营室必先祠堂,明宗法制,继嗣绝对,重祀之田,比家声诗书诵,而文物皆表。(《林志》)

名门望族盖房子,必设庙堂,宇迦宏伟。虽然村里的广场市场上有很多茅草屋和竹篱,但坚固的半边城墙又高又厚。三阳及澄城、饶、浦、惠七城,颜路饶玉,虽亦满鸟镇。如果你有女儿,你必须建一个书房,雕梁画栋,用池塘上的竹子来装饰。居民楼需要用灰和沙砌墙,土地坚如磐石。也就是说,飓风摧毁了机器人,大火烧毁了社会,而卓立没有倒塌。穿越徽州和嘉应,虽有次,但远不及潮。(《周志》)

林航学、周硕勋简要介绍了清初潮州城乡民居建筑的总体走向、环境、技术、材料、质量,反映了潮州人的观念和审美意识。由于这些观念和意识,潮州民居建筑成为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传统形式。

潮州民居的发展轨迹

潮州民居历史悠久,潮州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现在已经无法预测。汉代澄海龟山遗址是一座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其中,f1建筑基底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中间为夯土隔墙和柱基,似为条形排屋;F2楼基础场地平面为圆形,有石墙;f3楼基址已毁,但仍可分辨为三合一四合院建筑,后面一厅两室,前面两侧有游廊,中间有庭院。整个建筑以土夯为墙,出土的柱石很多,里面的梁架似乎用了更多的柱子支撑。F4大厦有一个长方形的地基,被隔墙分成两部分。建筑外墙、隔墙为夯土墙,同时出土地砖、瓦、屋顶瓦、管瓦。上述出土的建筑基址表明,汉代的建筑水平和中原的建筑文化已经传到粤东,其中的三合院建筑可以说是后期潮州住宅发展的雏形;同时,从出土的瓦凼和瓦顶可以证明宋代苏东坡《与吴书》中所说的瓦房始于是不成立的。

今天很难看到金代的建筑遗迹。揭阳新亨镇九都山发现的金代全木结构房屋,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室内长宽各7.5米,高3.5米。竖木为墙,屋面板用粘土覆盖。这说明这一时期潮州民居的建筑形式和材料技术并不亚于岭北地区。

唐宋时期是潮州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住宅建筑所用的材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众多唐窑中,只有春光窑上浦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花砖、瓦、管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种,表面印有荷花花瓣和菊花花瓣,图案规整,技法娴熟,与Xi安大明宫出土的相同。潮州唐墓曾出土一块刻有“益丰四年”(639)字样的莲花年代砖。北宋苏东坡《与吴书》云:“岭外瓦房始于,由攸延至芷县,潮尤盛,鱼鳞鸟翼如张之言。“虽然从唐窑和东坡的描述中,宋广平的理论不能成立,但我们也可以知道,砖瓦已经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烧制水平不亚于中原。可见,时频潮州民居建筑风格已逐渐形成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宋代最早能见到实物并得到保护的潮州府建筑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许仪府,位于中山路向涛东府城4号,为北宋许仪府。因为徐爵还是汀王妃,宋太宗的曾孙女,时髦人士称之为“马旭府”。该宅邸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经多代维护,但仍保留了原建筑年份的布局、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其平面布局显然是明清时期悍马拖车的雏形。

明清时期,八闽、江西移民大量迁入潮州。东南各省巡官;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潮州商人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建筑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筑走向成熟,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保存古制、形式趋同、恪守礼制、重视教育的特点。注重实用性,突出兼容性,轻盈通透,工艺精湛等诸多风格(另文)。这一时期的例子在潮州比比皆是。从这一时期的实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晚清时期,潮州因靠近东南亚,跨国商业活跃,是著名的侨乡,侨民众多。除此之外,出国旅游的潮人都有在国外创业,回国盖房子的习惯。他们回乡建房,带来了家乡的建筑文化,民居建筑风格融入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因素,逐渐现代化。这一时期的大量民居保存至今,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潮州民居建筑文化的一个范例。

潮州民居的类型和风格特征

潮州民居有很多种,最基本的是商陆和四分金。其他的民居,如“百凤朝阳”、“四分金”、“三墙连”,都是由四分金和“商陆根”组合而成。在一些山区和城镇,仍然有许多具有客家特色的堡垒式村庄和房屋。

潮州民居前期受中原文化渗透,后期受八闽赣文化、江南、广府文化影响。此外,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也使其与中国建筑文化一脉相承。也不同于中原、北方凝重明亮的民居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民居建筑的典雅与纯粹,逐渐形成自己的民居风格。

1,保留古老的收敛形式

潮州比中原发展得晚,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主要依靠师徒制的民间授产形式。所以在古代信息传播缓慢的条件下,先进技术在中原的传播过程是有时间差的。有些罕见的房子在细节结构上保留了上一代的古制,有些几经改建的房子因为坚守原则,也很好地保留了古制。比如“斗底刻有碟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以前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中山铜计的斗模,斗底随即有碟板)。这种做法在宋朝的中原地区一直保留着。

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同一性,使得潮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在民居中风格趋同。潮州民居建筑和中国大多数民居建筑一样,坚持对称布局。都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大厅为中心组织空间。他们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规模大了,他们就纵向延伸,或者横向发展。规模较大时,它们与许多厅堂或平行轴线组合,形成由多个院落组成的大型住宅建筑。由于其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的功能,厅堂在空间组合中的中心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2、轻盈透明,工艺精湛

轻盈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

所谓轻,一是单体小,一般没有中原、江南地区的民居大;第二,外观的视觉效果没有中原的雄伟,也没有江南的典雅。无论是屋顶的曲线,檐口的标高,立面的布局,色彩的绘制,只要做一个对比,就能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喜欢色彩厚重,金碧辉煌,繁花似锦,显得雍容华贵;江南喜欢用素色和黑色,与水乡环境纯净和谐。而潮州民居的色彩比较灰浊,注重在屋顶、梁架、墙头、屋檐等关键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与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有灰色的花岗岩或灰色的表面来绑脚,贝壳灰色的墙和灰色的瓦顶。只有屋脊、山墙和大门用明亮悦目的灰色塑料、瓷器镶嵌、彩画、木雕和石雕装饰。在屋檐和屋顶的交接处,常施黑边,并涂上彩色(有的是黑色)的卷草、挂鱼、奎文,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阳光下丰富立面。

所谓通透,就是建筑整体注重通风,有利于建筑材料的排湿防蛀和寿命的延长。更注重地处亚热带的潮州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居住活动舒适凉爽。潮州民居注重整体环境设计达到室内降温效果,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环境,冬暖夏凉。为了让空气流通,前低后高,巷子直直的,方便乘车进入室内。这种所谓的“暴露”加强了室内的通透流动和充足的阳光。在开发大规模组合居住建筑的情况下,水平和垂直部分用消防车道、屏风、风机等隔开。,分别是通风、防火、交通便利、形式分离。就是墙体、砖窗花、厅堂、门道所用的门套、干门、闪门、博古等空间隔断构件,都采用不同的材料,以利于空气对流,做到隔而不隔,让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派上用场。木结构大部分都是从上到下裸露,这样所有的建筑构件都是通风透气的,木材尽量裸露,防止白蚁和腐烂。院落多为敞厅,门窗朝向天空较好。大部分人的天井都配有花坛、水池、花木、荷花盆,四季常青,清幽雅致,更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潮州民居通透的特点。

3.遵守礼仪制度,重视教育。

嘉庆《澄海县志》说:“大批小宗族竞相修建祠堂,不惜血本自吹富丽堂皇”,因为祠堂是联系宗族、举行宗族活动的纽带,也是衡量宗族实力的窗口。其在强化封建礼制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礼制秩序对其建筑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如白凤朝阳式住宅,门厅会客,后厅设龛祭祖,中厅备有各种礼品;中央大厅西侧的大房间是父母的房间,前院是客房,后院是内家,火巷的排屋是族人和仆人的住所。这种模式真实地反映了父权统治,主仆有其他的伦理秩序。即使是最基本的“商陆根”和“四分金”,上堂的正房也必须高于下堂,大房的进深也必须超过下堂。

在装饰题材中,二十四孝、忠义剧故事、英雄童话、钓鱼、耕田、打柴、读书等传统题材使用频率最高,在大门、闪门、隔断等构件上使用了民居的彩画、木雕、石雕,都体现了其建造者敦敦的教诲。

还有“家有女儿必建书房”(《周志》),简单的八个字描绘了潮州文风的繁荣,从中可以看出潮州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4.注重实用性,突出兼容性。

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江海交汇,多雨多台风多洪水。所以建筑一定要建立在实用和牢固的基础上。由于潮州的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建筑材料以石头、泥沙、贝壳灰为主。周志说“房屋需用鹳灰、沙砌墙,地坚如石。”贝壳砂浆砂的广泛应用是潮汕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因为它被飓风推过,被大火烧过,但卓立没有出现坍塌。

潮州民居的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因为其屋顶形式都具有较好的防风防火性能,椽子不长,不易被淋湿。为了防风,屋顶趋于平坦,高度适当降低。屋檐用飞檐密封,防止气流进入;屋顶瓦片铺设双层,便于隔热,瓦面之间的接缝做成瓦片,增加屋顶的重量。前面提到的轻巧的造型,透明的石雕和木雕构件,都体现了潮州民居的实用特点。

就突出的兼容性而言,明代中叶以前,潮州民居建筑多受八闽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辐射。此后,由于潮州商人在江南的频繁活动,受到了江南文化的极大影响。到了近代,他们更早地吸收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这种兼容,使得潮州民居建筑的不断发展多姿多彩,独具特色。近代以来,海外建材和模型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内地。很多房子都用了“红毛灰”,玻璃,瓷砖,建在花园里的玻璃厅(民间有句话叫“玻璃难搅”),甚至程海陈次福故居的牌坊和房檐梁上也用了英文字母。门窗用嵌入的瓷器和石膏构件以及地板马赛克装饰。顺德民居的书房装饰,以及古城的沿街骑楼,随处可见。但这些民居和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外观多以潮州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潮州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融合吸收能力。

客家土楼和龙屋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已经被新一代客家人彻底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加以保护,客家民居可能会成为历史,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潮汕美术的保护找到了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瓷砖和大理石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原本保守的潮汕民居焕发出新的风采。当然,以生活功能为主的潮汕民居的发展并不能从整体上说明潮汕民居的发展和创新。

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传承体现了一个地域文化的特征。在这种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中原汉文化的身影,同时也从各个方面看到了精髓。当潮汕民居吸收了这些精华,无疑会对潮汕民居的发展和创新产生影响。潮汕民居的包容性,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和整个潮汕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继续朝着这条道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