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

胃热,全身阳虚。解决方法是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辨证论治》。仲景《五泻心汤》中的这个方子,不同于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方子。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握住了,在临床上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极寒极热,配伍精准。

从疾病的需要出发,将寒药与热药相结合是仲景方剂的独特之处,在六经的治疗中也一直有所体现。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和大黄黄连秦煌组成,附子味苦且热,大黄黄连味苦且寒。可以说是仲景寒热结合中最简洁明了的方剂,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的特点。

一般来说,疾病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平衡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寒热结合,温清结合,就是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阴阳的正常阈值。这个方子名为“泻心”,其实是用苦寒的大黄、秦艽、连卿来泻心下之热,即减少胃脘过盛的阳气,同时用辛热的附子来温补和加强表里不足的阳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况且三黄和附子* * *的药方是一样的。三黄得附子,附子又苦又寒,所以不会郁阴邪,附子得三黄,附子又凶又暴,所以不会抢津液。这样的极寒极热都集中在一面,把阳驱邪的效果都恢复了。

比较独特的是我们这边的煎药方法。大黄、黄连、黄芩用沸汤浸泡,然后研磨片刻去我,意思是三黄汤不需要短时间煎煮、沸水浸泡,为的只是取其淡清之气,以清胃热消胀;附子水煮取汁,取其醇香。可以说寒热不同于气,是先贤们的妙用。

有人认为这个方子和黄连汤、干姜黄连秦煌参汤、吴梅丸、麻黄升麻汤一起,都是清上热、温下火的药剂,不无道理。但本方附子配伍寒药,其余四个方向干姜以配伍寒药为主,附子专为整体阳虚而设。干姜留中不走,针对的是局部阳虚寒中焦。显然,整体包括局部,所以附子泻心汤下寒证的主要适应症可以表现为中焦虚寒,但远不限于此,这一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充分证实。

无名女尸37岁。2月25日2015来门诊。患者的上腹痛为10岁。从去年开始,疼痛加剧,打了几十剂,都没有效果。现在感觉心下胀痛,有时灼热嗳气,吃饭排便还行;舌质暗红,苔黄,脉细而缓。当感觉脉搏时,我的手和手腕感觉很冷。据说她平时四季末不温不火,有时还会发冷。1周前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

翻看以往的医案,服用的中药多为四逆散合金陵散、陈霞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等行气止痛的方剂。其中寒热相合的半夏泻心汤更适合此证,但一直效果不佳。原因可能和姜的辛辣刺激性味道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四季末的畏寒怕冷都是阳虚,不是中焦虚寒,用干姜没用。

附子泻心汤合失笑散每日加1剂,服用后逐渐好转。服用20剂后,症状消失。之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善后,嘱咐注意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到目前为止,我的胃病还没有复发。

在这种情况下,病机是胃热,全身阳虚,以附子泻心汤为主。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临床上有时不严格遵循原方煎药方法,或先煎附子,或三黄汤时间短一些,效果同样不错。服药后,多数患者排便次数可能增加。这是热泄,恶有出路。只要事先向患者解释清楚,就不会引起恐慌。即使有轻微的腹痛,病人也能忍受。

本文认为本方为温清之例。药物配伍严格,可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也可用于胃肠道外的一些疾病。只要把握胃热阳虚的病机,并能灵活加减,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中药方剂名称。出自《伤寒论》。具有《伤寒论讲义》功效:泻热散结,扶阳固表。主治:阳虚热郁、心口胀满、恶寒出汗、脉沉(①《伤寒论》:伤寒病,心口胀满、恶寒出汗;(2)简明内科治疗:心胀,恶寒出汗,阳证犹存,脉沉,足寒身重;③《张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