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有独立的人格。
⑵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护理培养目标和护理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校遵循教育宗旨设定培养目标;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⑶简述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
笔者认为,要理解教育学的复习方法,首先要明确这门学科的性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为了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人们需要研究教育,总结教育经验,了解教育规律。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教育学原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社会、人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育基础理论是教育学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学概论:要认清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其主要思想和代表著作,注意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等一些问题。
预测性问题类型:选择
(2)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要了解教育的代表性定义,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了解教育的本质及其相关争议,了解教育的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劳动起源理论,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预测性问题类型:选择
(3)教育目的:理解教育目的对教育功能、树立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表达教育目的的内涵,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类型以及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教育目的的变化,正确表达了当今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同时,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科学内涵、社会条件和构成要素。
预测性问题:选择,简答
(4)教育制度:记住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趋势。本文运用学校教育系统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重点介绍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和中国现行教育制度。
预测性问题:选择,简答
综上所述,教育基础理论的复习需要掌握主要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教育发展的经纬和发展方向,从而获得对教育形势的整体概念。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网络式”复习方法,即梳理教材,在编、章、节、题、要点五个层次编织记忆网络。最后,离开教材,只看大系列,从而编章、章、节、题、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你认真记忆,也有助于你跨章节组织作文题的答案。
第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了解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分析评价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课程理论流派的不同观点。全面了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说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子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的优缺点。分析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了解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内容。
预测性问题:选择、辨别、简答、分析和讨论
(2)教学:了解教学的定义,了解教学理论各大流派的观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教学、情感教学,并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评价。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本质、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明确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区别和定义,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预测性问题:选择、辨别、简答、分析和讨论
(3)德育:正确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和要素,举例说明我国常用的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分析和理解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主要问题和主要趋势。
预测题:辨析、简答、分析。
(4)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师的责任和角色、地位和作用,分析其特点。描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了解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说明学生的基本属性,描述学生的社会地位。本文分析了师生关系的意义,用实例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并结合自身的教育知识表达了理想的师生关系。
预测题:辨析、简答、分析。
教育实习的复习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了解教学实践知识的概念、内容、背景和意义;其次,要关注我国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重要的改革;最后,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我建议大家在看课本、做笔记的同时,多关注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好的资料包括《中国教育报》、NPC资料的复印件以及一些学术带头人发表的论文。在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多角度设计自己的问题,然后回答,最后自己判断总结。
第三,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个人,任何教育问题都包含在这两种关系之下。
(1)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方面,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条件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传播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功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出现代化的特征,在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掌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在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预测题:辨析、简答、分析。
(2)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需要正确处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复习时要记住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等。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人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作用。
预测性问题:选择、辨别、简答、分析和讨论
这部分的复习,一方面需要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多方面多角度的看。特别是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时,不仅要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还要考虑教育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回顾可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联系起来。这就是专业课复习可以采用的“掌握法”。由于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先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然后串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和理解。如果能融会贯通,无论是对于理解还是记忆,都会事半功倍。
(4)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一)学龄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社会教育的预期最终结果,是学前社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最概括的陈述。学龄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
(1)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自信;
(2)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互相帮助,合作分享,富有同情心;
(3)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心;
(5)热爱父母、长辈、老师、同伴,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二)学龄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目标
1.小班
(1)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主要部位。
岗位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认识;
(2)引导孩子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孩子,初步萌芽孩子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控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集体生活环境,认识集体中的同伴和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4)让孩子开心,不哭,不怕生,愿意与人交往,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引导孩子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让孩子在遇到老师、长辈时,能礼貌地与人交流,打招呼;
(6)使幼儿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形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让孩子了解交通安全的主要常识;
(8)培养孩子初步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
(9)激发孩子对简单自助劳动的兴趣,引导孩子理解家长和老师的工作;
(10)教育孩子初步知道不要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无缘无故发脾气;
(11)引导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不要争抢或垄断玩具。
中班
(1)使孩子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异同;
(2)使孩子能够初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初步理解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
(3)萌发孩子最基本的自控能力,引导孩子初步知道自己不会伤害同伴;
(4)引导孩子认识周围的主要社会机构和设施,认识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热爱家乡的最初情感;
(5)引导孩子了解重大节日,让孩子感受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初步准确地使用外貌语言;
(7)引导孩子初步懂得与人合作,初步懂得分享和谦虚;
(8)引导孩子理解身边大人的劳动,鼓励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孩子大胆发表意见,让孩子初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鼓励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做好;
(10)引导孩子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引导孩子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孩子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12)引导孩子体验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
大班
(1)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成长和大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孩子热爱父母、老师等长辈;
(2)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3)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集体,初步懂得如何与集体打交道做有益的事情,培养孩子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积极、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并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与同伴相处融洽;
(5)引导孩子主动照顾小班、中班的孩子;
(6)引导幼儿了解身边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他们的劳动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尊重和热爱劳动者的感情;
(7)引导孩子初步了解我们的民族和物产,萌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8)引导孩子了解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萌发热爱和平的感情;
(9)引导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向好的榜样学习,萌发爱憎感;
(10)使孩子能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初步引导孩子享受用规章制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初步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和公共财产;
(11)引导孩子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初步产生热爱民族文化、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意识;
(12)引导孩子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文化景观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萌发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⑸简述教育目标的构成。
教育目标体系由一系列教育目标组成。在教育层次上,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现了不同的教育层次,形成了一个纵向系列。根据学校性质和类型,有普通学校和各类专业(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体现各类学校的特殊要求,形成横向联系。
就教育的组成部分而言,包括普通中学在内的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可分为智育目标、德育目标、体育目标等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德智体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各种课程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目标。因此,每个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目标体系。每一个教育目标体系都应该有多个层次。
一级教育的目的这是指导各级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者说是最终的教育目标。这一层次教育目标的制定与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民族传统、教育思潮有直接关系。是国家以法律或政策的形式规定的。终极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方向性和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某一层次、某一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性质、专业特点制定的。可以分解成各种教育目标。
三级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德智体等各种教育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可以是一学年,也可以是一学期。
第四级单元目标是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可进一步分解为课时目标或一项教育活动(如班会或春游)的目标。
上述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育目标,是根据学制的规定,在整个学习期间完成后才能达到的目标,英生观察称之为长期目标或理想目标。其意义重在指明方向和愿景,激励着我们,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第三层次的目标更具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我们称之为中期目标或中期目标。第四级目标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教育活动来实现,我们称之为短期目标。教育目标从一级到四级逐步具体化。我们把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为教育的行动目标。
[6] 6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以儿童发展为基础的。
数学益智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更实际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教会孩子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用数学。
数学益智游戏还可以建立孩子的数学认知,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游戏化、童趣化,最重要的是有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他们爱上数学。
(7)简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含义、区别和联系。
一.概念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中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它反映了教学主体即教师的需要。
教学目标是指学习者在教学后应表现出的可视性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达。教学目标也变成了行动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相似之处如下:
1是在同样的基础上提出或制定的。
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所界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的深度,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目的。
两者对教学的作用是一样的。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施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区别如下: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中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总的、一般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稳定的。
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以强制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具有强制性。
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衡量的。
教学目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允许随意改变。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反映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可以衡量的。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标准。
(8)简述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