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课堂的教育价值与路径

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课堂的教育价值与路径

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这是研究一些学术问题的手段。那么一般的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课的教育价值和路径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要坚持大教育理念,以大课堂的形式拓展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实践模式。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是基于民俗文化教育的价值和实践而产生的新型教育组织,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开放、多元、真实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种大班要根据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孩子在认知、情感、审美、形体、动作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幼儿园不仅可以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嵌入这种大课堂,还可以在园内组织专门的民俗文化活动。他们还可以联合社区、家庭搭建民俗文化活动平台,以日常的方式促进孩子对民俗文化活动的了解和参与。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幼儿园本位课程;

简介: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是启蒙性的,他们的教育离不开儿童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一切关于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一切供自己探索和活动的场所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课堂。[1][2][3][4]幼儿园教育要坚持大教育理念,通过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构建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以大课堂的形式将课堂从园内拓展到园外,拓展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范畴,创新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实践模式。

[5]幼儿学习的生活和经历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必须是本土的,幼儿园教师要把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开发成课程。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大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仅承载和传达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还反映着特定地区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7][8]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班级,将极大地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方式,有助于为幼儿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内涵和教育价值

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是基于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现有的班级教学和区域活动,但它超越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从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内容更丰富、空间更广阔、形式更多样、过程更灵活的学习环境。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试图通过民俗文化发展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和行为,使幼儿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下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文化观念和地方文化情怀的文化个体。在教育的形式和空间上,打破了幼儿园既定教育组织形式的禁锢,将学习的场所扩展到一切有民俗文化存在、幼儿可以参与的地方,能够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由于其组织形式的变化,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幼儿园民俗文化教室是正宗的。因为民俗文化课把教育活动放在了民俗文化活动的真实场景中,孩子们看到了真实的活动场景,感受到了真实的活动过程。这种对民俗文化活动的真实体验,可以让孩子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第二,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是实用的。幼儿园民俗文化课是借助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的,要求幼儿真正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中,而不是把幼儿设定为旁观者或欣赏者。

第三,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实践过程是灵活的。民俗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灵活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这种灵活性表现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场所、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诸多方面。

第四,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具有多重目标。民俗文化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对儿童的审美和情感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幼儿园民俗文化课有趣。民俗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在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还具有相应的休闲娱乐功能。[9]民俗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使民俗文化活动变得有趣,儿童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感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10]

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作为一种重要的园本课程组织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可以丰富和完善幼儿园的课程体系。[11]民俗文化课堂本质上是一种园本课程,但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容范畴和实践领域,它将幼儿园课程延伸到幼儿园之外,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意识。民俗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将其开发到幼儿园课程中,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使幼儿在充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第三,可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12】民俗文化课堂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使教师在民俗文化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可以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民俗文化课需要依托社区组织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或民俗文化资源。当幼儿园将班级搬到社区或其他公共场所时,其与社区和家庭的接触和互动将变得更加频繁,这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儿童的发展水平。

第二,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内容来源和目标确立。

与幼儿园的一般课程不同,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是一种“被动”的课程组织与实践方式,即先有民俗文化,再有基于民俗文化的相关课程实践活动。这种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是真实的。幼儿是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幼儿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专门建设的民俗文化课程,这就决定了民俗文化课的内容应该在目标设定之前就选定。幼儿园民俗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幼儿园产生新的活动,使幼儿的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如何选择和确定民俗文化课的内容来源至关重要。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内容主要来自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想感情、信仰为基础,具有一定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渊源的地方文化。【13】是与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规范、地域风俗、民族感情、社会价值观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存在,既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当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时,需要通过充分筛选,选择那些积极健康、具有积极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民俗文化。[14]民俗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涉及节日与祭祀、民间艺术、衣食住行等诸多领域,民俗文化既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应根据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来源,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开设民俗文化课堂并开展相应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大型民俗文化课堂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外部民俗文化资源。幼儿园对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其目标设定应建立在充分发掘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民俗文化与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15]由于民俗文化的种类和形式很多,基于民俗文化的幼儿园课堂的目标也是多元的、多域的。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的目标不仅是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增长,更是关注幼儿的身体、情感、人格、社会和文化经验发展。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目标首先应着眼于儿童的文化启蒙,帮助儿童充分感知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让儿童在体验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中发展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人格,并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巩固其文化基础,从而帮助儿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认同和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应着眼于幼儿认知、身体、动作、情感、审美、行为能力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某种民俗文化对儿童的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大型民俗文化课堂教育活动时,应注意多维度和相关目标。

三,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实施路径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典型特征,内容来源广泛多样。在实施过程中,教室也从幼儿园搬到了幼儿园外面,并由幼儿园外面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来引导。这种植根于社会的大课堂,可以增强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体验和感知,让孩子们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由于幼儿园之外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是以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为依据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合理选择民俗文化课堂的实施路径。

首先,将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嵌入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幼儿园可以把社会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自然发生、开展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看作一个大活动、一个大课堂,把幼儿园民俗文化的大课堂嵌入到这个大活动中。社会民俗文化活动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场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属于社会民俗文化活动的范畴。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某个环节,如参与环境布置、参与节目、展示作品等。二是可以争取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为孩子设立专场或分场,让孩子深入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第三,可以将社会民俗文化活动延伸到幼儿园,在幼儿园生成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主题,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民俗文化体验。以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为基础的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可以尽可能地给幼儿一种真实的文化体验,让幼儿在与民俗文化的亲身互动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文化认知。同时,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也为孩子提供了自主参与和探索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其次,开展常态化的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活动向孩子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全面的文化格局,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活动平台。但是,民俗文化活动的社会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民俗文化课的实践水平。为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幼儿园可以在社会化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常态化的民俗文化活动。幼儿园在挖掘整理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幼儿民间艺术团、开办民间工艺作坊、举办民间文化展览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编辑印刷民间文化童书、成立民间文化社团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民间文化环境,让民间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第三,联合社区和家庭,搭建民俗文化活动平台。幼儿园可以将民俗文化课融入社区活动,通过社区的老人或公益组织,组织民俗文化活动。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或民俗文化节点,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家庭合作,开展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在充满亲情或熟悉感的氛围中深入参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这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在附加鲜明教育目标的同时,可以避免集体教学中教师说教带来的弊端。可以让孩子以生动可操作的方式认识民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社区与家庭相结合搭建民俗文化平台,可以增强幼儿园民俗文化课堂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控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为幼儿了解民俗文化、参与活动服务。

参考

林鸿。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2]陈钠。儿童主要应该学什么:对经验获得与儿童发展关系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0-88。

[3]杨华军。农村幼儿园“自然生活”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93-96。

[4]刘芸。自然:孩子理想的学习场所[J]。教师博览会(科研版),2011(08):48。

[5]黄靖。幼儿园生活化课堂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7(03):67-69。

[6]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54-77。

[7]成五一,杨明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97-101。

[8]张斌。“姜云文化”童趣体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9(07):93-96。

[9]刘婷。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以哈尼族、彝族、傣族艺术事件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53-60。

聂婉婷,杨。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J].西部学术期刊,2019(22):55-57。

【11】梁晓丽,张灿翔。将民俗文化渗透到课程中,提升园本课程的价值[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4):82-84。

[12]王娟,许勤。做一个有文化基础的老师[J]。教育科学论坛,2016(23):10-13。

李盘。城市化进程中民俗传承与保护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4(01):35-37。

[14]王瑞哲。少数民族民俗的当代价值及趋势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2019(02):72-76。

[15]马春雨。与儿童发展相联系:幼儿园课程理念实施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20(0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