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实践论

这是一个人们追求政治正确却不可避免陷入认知混乱的时代。重读《实践论》,虽然无意表达政治正确,但也不免陷入同样的认知困惑。

《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文章写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我们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纵观全文,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如何从主客观历史的统一,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合一。如果说主客观相统一还可以看作是一种认识论的话,那么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认识论,然后再讨论一些社会实践及其与这种认识论得出的结论的关系。因此,编者按特别写道:“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所以题为《实践论》。”言外之意,就其核心内容而言,这篇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解读,然后通过这种认识论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解释只是本文的前半部分,而本文的后半部分并不像注释中所说的那样。就是用这种认识论来揭露某些主观主义,而是提出一种认识论之后、认识论之上的实践论。这种实践理论的出现,并不是为了纠正和强调某些不重视实践的错误做法,而是作为一种必要的实践逻辑,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文章的题目是《实践论》。

文章不长,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这篇总论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文章的逻辑和走向:“因此,人们的认识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政治生活(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中,不同程度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尤其是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对人们的认识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阶级斗争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以理解为“生产”,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决定”,这种双重理解决定了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从而引领和推动了全文的逻辑发展。

第二部分广为人知。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就被期望政治正确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有些话甚至可以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但是,正如文中所说:“原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开始看到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的现象,看到一切事物的片面性,看到一切事物的外部联系。.....这些是事物的现象,是事物的片面,是这些事物的外部关系。这叫认识的感性阶段,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这里的感觉和印象是由“事物”及其现象、它们的反应或“实践过程”决定的,这是相当令人费解的。当然,文章的最后给出了答案:“无论是谁,想要了解一件事,除了去接触它,也就是生活(实践)在它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也就是说:“要想直接认识某事物或某事物,只有亲身参与改变现实的斗争和那事物或某事物的实践,才能接触到那事物或某事物的现象,只有亲身参与改变现实的斗争,才能揭露那事物或某事物的本质,理解它们。”所以这里认知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事物的现象乃至事物的本质当然是认知的根本前提,没有认知的对象就没有认知。而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乃至事物的本质,如果被没有社会实践的人“触摸”甚至“改造”,就不可能形成认知。所以,认识的对象和某种性质的社会实践创造了认识,认识的对象的所谓“接触”乃至“转化”的过程,自然就成了认识的过程。此外,文章结尾的引文中提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免让人想起最后一句话:“过去的哲学家只是用各种观点来解释世界,问题是如何改造世界。”这又不得不让人感到困惑:如果你否认文章的这一部分是关于一种认识论的,那是不正确的,因为编者注中这部分文章乃至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表明了认识论的目的,而文章本身更明确地提出了其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如果不否认我们这里说的是一种认识论,那就很难说得通了,因为无论是马克思自己说的那句话,还是本文作者提到的“联系”,尤其是“转化”,或者是马克思说的那句话有意无意的最终影响,以及本文作者提到的“联系”和“转化”,都说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说明了一种独特的实践逻辑。所谓认识论,既充满实践因素,又不可阻挡地走向实践理论——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为了实践”。当然,这里的做法是比较现实具体的,具体到作者个人情况。

所谓“实践”,在总论和第一部分已经有所涉及和强调,所以在最后一部分讨论“实践论”(当然是第二种意义上的“为了实践”)也就顺理成章了。作者以一句似乎是总结的话开头:“然而,认知运动还没有结束。”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非常关心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是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使它能够解释世界,而是用这种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去积极地改造世界。”这句话很熟悉。虽然刚刚提出,就已经跃出纸面,但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实践”作为“动态转化”本身也就必然成为第二种意义上的“为了实践”。但是,无论是“为了练习”还是“为了理解”,最重要的还是“看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说“在实践中得到预期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这时,人们对某一发展阶段的一个客观过程的认识就完成了。”也许更确切地说,这不应该只是所谓“认识活动”的完成,或者这里所谓“认识活动”本身只是被提到一次而没有意义,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以下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以及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句话让文章副标题中破折号后面的六个字——“知行关系”和文章最后一句“知行合一观”后半部分的后五个字找到了某种解释和归属。

有了这个背景和心态,我就不想再提康德那句绕不过去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大和谐了,但突然因为这篇文章想起了一句话。虽然这种突然性暴露了我政治正确的不足,但也难掩这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