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翻译理论?
1.释意理论:提出三角翻译过程假说,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言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Cognitive load model theory):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次提出,它是在米勒早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3.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的行为都需要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信达雅:由晚清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一般来说,翻译应符合汉语的特点,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即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通顺性和语言载体的文学性。
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
机器翻译的质量还难以达到“信达雅”的水平;机器翻译的质量是机器翻译系统成功的关键。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曾在《机器翻译五十年》一文中指出:
提高机器翻译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编程问题;依靠几个程序做一个机器翻译系统,当然不可能提高机器翻译的质量;
另外,在人类理解人脑如何对语言进行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之前,机器翻译是不可能达到“信达雅”的水平的。这些都是制约机器翻译质量提高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