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论文?

第一,哲学概念

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和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在思维主体的思维过程中;统一在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统一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作用。

2.哲学与一般意识和哲学的关系:从主体思维的发生来看,哲学起源于最简单的一般意识或哲学,是思维主体对客观世界和人生更全面、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是一般意识和哲学的升华,是思维主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世界万物* * *相同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特殊领域的普遍规律。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二、基本内容

1,原点

哲学的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是指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明确了这一点。它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流派,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2.内涵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哪个是起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这个问题一直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答案,从而在哲学上形成了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任何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流派都属于唯心主义;任何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流派,都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个根本对立的答案之外,还有一个答案是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要素。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叫做二元论,是一种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摇摆不定的不完整的哲学,最后往往转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原则上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唯物主义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认为思维存在于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和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上的自知。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 .休谟和I .康德,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第三,现代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是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回到了人间,从而发现了自然和人本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第一阶段的

15 ~ 17世纪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与自然,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是两种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灭论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普遍提倡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经验哲学的演绎法。意大利人b·特莱西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冷热对立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就是上帝,是由单子组成的。

清单是物质与精神、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很多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夹杂着魔法、炼金术和占星术,这给他们的哲学思想带来了大量的想象和虚构。

第二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二阶段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哲学关注的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关系,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获得的外界感觉是知识的源泉,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是物质的,物质是动态多样的,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思想是外部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斯宾诺莎(B. Spinoza)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自然,但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觉得经验是不可靠的。斯宾诺莎把自然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和外延是统一的、唯一的实体的两个属性,个别的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理性地把握独特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的事物。

以笛卡尔和G.W .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晰而不容置疑的公理的基础上,通过具有理性认知能力的清晰而准确的推理才能获得。笛卡尔提出‘自然概念’理论,认为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是自然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在生活中也是固有的、自然的。但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的独立存在,也承认物质实体的独立存在,把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统一为一个绝对的实体‘神’;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最初都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惯或自然潜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要经过加工才能真正出现。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的结论是,除了被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休谟进一步认为,现实中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组成,知觉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还有一批对西方哲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式唯物主义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第二阶段总体上具有机械形而上学的特征。

第三阶段

从18年底康德哲学开始,现代西方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前四种人在克服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力求在思维的基础上统一世界,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和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的感官经验之外有一个“事物本身”,它是感官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无法被认识。对客体本身的刺激使人产生感官体验,然后将主体的感性和知性知识与时空、范畴等先天形式相结合,对感官体验材料进行整理,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高于知性的最高综合能力,它要求理解世界的本质,但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现象绝对化,认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必然会陷入伪相。费希特进一步废除了康德的“事物本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进一步实现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样的哲学,认为客体与主体、自然与精神、存在与思维,表面上看是对立的,实际上是相同的,都是不加区分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绝对观念”本身的进化过程,认为绝对观念本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观念本身沿着正反合一三段论的模式进行概念进化,使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自然的进化产生了具有自知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逐渐从认识自然发展到认识自我和意识本身,最终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回归到绝对理念本身。费尔巴哈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影响最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他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是唯一的现实,除了自然和人,什么都没有。神和上帝都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产物。人创造了上帝和上帝,而不是上帝和上帝创造了人。人生于自然,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的产物。没有自然,思维就无法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精神自然产生自然。然而,费尔巴哈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