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如何按照作品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分类的?
按作品内容可分为悲剧、喜剧、戏剧;
表现手段可分为戏剧、歌剧、芭蕾、音乐剧和哑剧;
按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独幕剧和全长剧;
按演出场合分类,可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
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类,可以分为现代戏、历史剧等等。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首先,对于有缺点的具体事物,内容和形式的界限是绝对的。形式是形式,内容是内容。它们在原理上是不同的,不能混淆。其次,内容和形式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占据主导地位。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内容是活跃的,不断变化的,而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也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任何事物和系统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有机统一。没有事物的要素,就谈不上要素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所以内容是形式的基础,没有基本形式就不存在,事物的要素必须通过结构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有机统一,构成现实的事物。因此,任何元素都必须借助于形式而存在。没有形式,现实的事物就无法存在。现代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流派自称面无表情,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空虚,恰恰是为了掩盖作品中的颓废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互动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在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中,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变了,形式早晚会变。无数事实表明,任何新的内容总会找到新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当然,内容决定形式,并不意味着同样的内容只能采取一种形式。事实上,在事物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用新形式。说到底,形式是在一定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一定内容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其次,唯物辩证法在承认内容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认为形式对内容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形式是内容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方式,要素的结构方式对内容的发展有消极的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起到了阻碍内容发展的负面作用。形式不适合内容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形式滞后于内容,在事物的初始阶段适合内容,后来因为内容的发展而变得不适合。一种是形式超越内容,适合内容发展的未来阶段,但不适合现阶段。最后一个是形式和内容根本冲突,不适合内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前两种不合适的内容形式可以通过改革来调整,使之适合内容,后一种形式必须坚决摒弃,否则会阻碍内容的发展。正因为形式对内容有很大的反作用,所以忽视形式是不对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因为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内容和形式在特定的关系中有明确的界定,不能混淆,但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是因为事物的结构和构成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事物而言,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由于事物联系和条件的变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关系中事物的内容可以是另一种关系中事物的形式,反之亦然。例如,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形式,但却是社会形式中的内容。所以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分,一定要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具体分析。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如前所述,在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中,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非常活跃,不断变化。形式虽然对内容有很大的反作用,但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对内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往往滞后于内容的发展。因此,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表现为:形式从基本适合内容变为基本不适合。当事物突破旧的形态,建立新的形态,就达到了新的基本契合。这样,内容和形式就从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发展。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辩证方法。
唐朝流行的戏剧表演形式是什么?唐代是中国戏曲的成型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元代元杂剧的兴起使戏曲走向成熟。
唐代戏曲主要以歌舞戏和武戏为代表。
唐代的音乐歌曲形式已经比较完整,如“大曲”,由散板、慢板、中板改为快板。这就是现代所谓的变异。有了大曲,就可以配故事了。当时有莺莺六瑶,用大曲演奏崔莺莺的故事。从此去掉了跳舞部分,发展了唱歌部分。唐玄宗时,皇帝生日,赐“天下大氅,万人聚宫门,皇帝命高力士宣诏,并(杜)秋娘应士之请而唱。
由于歌曲的流行,中国传统戏曲的雏形形成了。
音乐剧的代表形式是:
①“踩谣娘”起源于北齐。写的不好的老公喝酒打老婆,女方投诉(合着节拍唱歌,所以叫踩诗)。其他人跟它讲和,那个人来了,又打又笑。到了唐代,已由女子表演,并配以音乐,不再是艺妓,而是歌舞结合,有了“助声筒”的形式。
(2)勇士兰陵,又名“代面”、“大面”。
《旧唐书·乐记》上说:“代是北齐人,北齐武士兰陵(高)恭敬,故尚武而美。品尝面具,直面敌人...勇冠三军,使之强大。故舞名为《勇士兰陵人阵》以示指刺。”
晚唐端安节《乐府杂记》说:“戏有一代,始于北齐武帝。它勇敢善战,人人都戴着面具,然后它胜利了。表演者穿紫衣,金腰,皮鞭。”
武士兰陵是后来传入日本的,也就是日本耶鲁部的洛陵王。
③“拨头”,来自西域。剧情是胡人被野兽吃了,儿子上山找父亲,发展成了唐代非常精彩的一部戏。
参军
参军戏盛行于唐代,是一种以滑稽问答为主的戏剧形式。
《乐府杂记》说:“从军——始于后汉,陶涛令石花钱,花钱买赃,与皇帝爱惜其才,免其罪。每次酒席,他甚至穿上白衬衫,命令演员戏弄羞辱。几年后,他被释放了。后来,他参军了。”
“参军”一词始于汉末。曹操与丞相共掌军权,下属常以“从军”为名。到了南北朝,君王、将军都开了官职,都参军当了主要幕僚。唐宋时期,参军成了闹剧的角色名。起初参军剧主要是表演各种嘲讽贪官的情景。后来剧情逐渐变化,成为经常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仍称军旅剧。
声乐作品的七种表现形式是什么?声乐演唱形式如下:
独唱:一个人独自唱一首歌,叫“独唱”。声乐分类中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是独唱。演唱时一般用钢琴或小乐队伴奏,有时也可加人声伴奏。独唱要求演唱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好的唱功。独奏是音乐作品的解释者和执行者,他或她直接运用“声”和“情”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
(2)齐声唱:许多人一起唱一个声部的歌,称为“齐声唱”。合唱人数不限,可以是男女混声,也可以是男声,也可以是女声。一起唱歌的时候,可以用乐器伴奏,也可以不用乐器伴奏。合唱需要整齐、统一、精彩的唱腔。合唱的歌曲大多富有战斗性和感染力,是群众性歌唱活动的主要形式。
(3)合唱:将多人分成几个声部,同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演唱歌曲,称为“合唱”。常见的合唱形式有:混声二声部合唱(由男女声混合组成)、混声四声部合唱(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同声合唱(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二声部合唱和三声部合唱)等。合唱通常由一架钢琴或乐队伴奏,但有些没有乐器伴奏,称为“无伴奏合唱”。合唱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注重整体声音的和谐与协调,要求各个声部的音色对应统一,音量对应均衡,各个声部的外观有层次。另外,对每个声部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4)主唱:在合唱或副歌中,一人单独演唱一段或某些乐句时,称为“主唱”。领唱部分一般与副歌或合唱部分相呼应,形成对比。
(5)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对唱,称为“对唱”。有男女对唱,男对唱,女对唱。二重唱多为单声部歌曲,气氛热烈欢快。
(6)合奏:每一声部只有一个人(或两个人)演唱的多声部歌曲称为“合奏”。还有男女二重奏、男女二重奏(包括二重奏、三重奏和四重奏)等多种形式。二重唱和对唱的主要区别在于,二重唱是以多声部(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形式出现的。但有些歌曲往往是二人转和对唱相结合。比如黄河大合唱,二重奏是由A、B两个男声组成,然后将A、B两个曲调叠加,形成二重奏。
(7)轮唱:许多人分成二、三、四个声部,每个声部之间相隔一定的节拍,依次唱同一个曲调,称为“轮唱”。依次演唱时,各声部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相互呼应的热烈气氛。这种技法被称为“大炮”,是复调音乐的一种。
(8)群唱:一群人同时唱一首独唱的歌,称为“群唱”。群唱其实是合唱的一种形式,只是人数少。如果你唱的是多声部的歌,那就叫“合唱”。
(9)表演唱法:唱歌时,边唱边做动作。这种用动作表演的唱法叫做“表演唱法”。表演演唱通常采用二重唱或群唱的形式。
(10)合唱:围绕特定话题,选择与内容相关的歌曲,以诗歌朗诵或音乐合奏的方式连贯地演唱歌曲。合唱不一定局限于合唱,还可以包括独唱、合唱、轮唱等声乐演唱形式。中西乐器知识:骨笛、编钟、古琴。
本文论述了如何确定食雕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食雕制作复杂,必须循序渐进,才能有序操作,雕刻出漂亮合格的作品。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命题
就是确定雕刻的题目。给雕刻的物体起个名字,这是雕刻的第一步。为了使命题恰当,使名称与对象相匹配,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雕刻的目的,确定有意义和艺术性的主题。
③命题要结合季节,尤其是花雕,其命题不能逆季节,以假乱真。
(2)刻板印象
定型就是根据题意确定雕的类型,同时考虑雕的大小。这一步是雕塑能否做到生动准确表达主题的关键。
(3)材料选择
对于雕刻的整体布局,需要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首先要安排主体部分,然后再安排陪衬部分;陪衬部分要衬托主要部分,不能以主人自居,也不能主次分明。
(4)雕塑
雕刻是实现雕刻产品设计要求的决定性步骤。雕刻的方法很多,根据雕刻的种类和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要从里到外雕,比如大丽花、睡莲;有的要从外往里雕,比如月季、菊花、牡丹;有的要先刻头,比如各种鸟;有些要先刻尾巴,比如蛞蝓。
雕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一些不稳定的元素,如果保管不善,很容易变形、变色或损坏。雕刻品是艺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必须倍加珍惜,妥善保管,才能尽可能延长使用时间。对于雕刻品的保存,通常有以下方法:
(1)气泡法
将易碎的雕件浸泡在1%明矾水中,能使雕件长久保持新鲜多彩。如果只是用清水浸泡,雕刻容易出现起球、变质、褪色等现象。浸泡时如发现明矾水浑浊,应及时用新明矾水浸泡。
(2)低温储存
将雕刻放入盆中,加入冷水(以淹没雕刻为宜)。然后放进冰箱。温度要保持在3`C左右,这样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是低温下可以用1-2次,连续用几次会掉色变形。
(3)包裹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都比较简单实用,但雕件经过长时间浸泡后容易因充水过多而褪色、开裂或变形,不适合存放彩雕。包裹方法可以避免上诉问题。具体做法是:用挤干净水的湿布将雕件裹紧,再在外层用保鲜膜裹紧,或者直接用保鲜膜包裹,存放在温度3 ` C左右的冰箱中..
木偶戏和藏戏在表演形式、内容、取材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一,教材的解读
1.简短文本。
中国的民族歌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275部歌剧可以根据证据进行检验。流行于藏区的藏戏,是祖国百花艺苑中的独特剧种。藏戏艺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正文是按照解释事物不同方面的顺序,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先用三个并列的句子来概括藏戏的主要特点:“带着面具表演”、“表演时没有舞台”、“一场戏可以演三到五天”。接下来详细写了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誓要建桥”“组建西藏第一支藏戏队”“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鼻祖”。然后介绍了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简单说明其他特点:阶段简单;剧情以解说和说唱描述;有固定开场、剧情和结局的节目;唱功和动作丰富多彩;表演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指出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是师承和发扬的。随着作者清晰、全面、细致的描述,丰富多彩的藏戏及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民间散文。在解说准确、描写直观的前提下,从解说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与《北京春晚》有较大不同。从内容上看,《北京春节》介绍了节日习俗,而本文则侧重于藏戏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现方法上看,《北京春节》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子、比喻、比喻等方法,而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设问、象征、夸张等手法来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看,北京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简洁,充满京味,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性。
编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的表达方式;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文化。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1)世界上有多少歌剧是用面具表演的?
正文开头的表述新颖独特,以反问句为主,强调了面具等藏戏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描述面具的色彩、造型和功能做了铺垫。
②先说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这句话在全文的布局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概括了藏戏的三个特点,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和以“或”为转折点的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和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和尚:德高望重的和尚(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常的故事。
当时的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无数的牛皮船在野马般的洪流中倾覆,许多试图过河的人被咆哮的河水吞没。
作者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阐释了他许下宏愿,誓要建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了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需要而产生。
(4)面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使剧中人物突出,个性鲜明。
为什么藏戏面具在长期的发展中被保留了下来?这句话给出了精确的答案。句子前后有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和夸张”是原因,“人物突出,个性鲜明”是结果。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在藏戏中,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人是好人,是好人。夸张手法:为了激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张的东西来表达。比如在藏戏中,用一个半黑半白的面具来形容双面人物,用一个蓝脸獠牙的面具来形容妖魔。
他们除了观众什么都不想要。
唐东杰布藏戏队的宗旨是“劝人行善、积德、捐钱、与同修搭起桥梁”,所以对表演舞台和道具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有观众,就能起到宣传作用。
6藏戏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完全依靠师父的言传身教,并在剧团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完善,使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存和发展,成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2)对单词的理解。
戏剧:戏剧艺术的类型。
吼:形容水的奔腾咆哮,也可以形容人的愤怒呐喊。
燕子:咬:咬燕子。
雄壮:本课指雄壮雄浑的唱腔。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转世继承王位的上喇嘛。
女巫:装成鬼为别人祈祷的女人。
压抑:限制感情、力量等。以至于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法:一种推理方法,从一般原理中推导出关于特殊情况的结论。这一课可以通过演戏和演戏来理解。
鼓起来:鼓起来。本课指的是藏戏开场,通过讲述藏戏历史来吸引观众。
优:优:美观舒适;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术语,指在名山中首次建立寺庙。创始人:创始人的隐喻。最初指一项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为藏戏创始人。
关于艺术作品结构的讨论一直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众说纷纭。然而,在众多观点中,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影响最大也最深远。“长期以来,艺术作品形式/内容的二分法及其对立的观念在文学理论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不谈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就谈不上艺术作品的结构,也谈不上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的意义。
作品结构中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正式形成于现代美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古典美学。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理性”的“影子”或“幻象”;艺术作品只能模仿“形”中的“理”,不能分享“理”本身。这里,一方面,不存在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观念;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是“外在形式”,“与真理隔了三层”,这也隐含了后来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一些因素。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是由物质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来定义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一种材料的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形式”与“材料”的对立不等于后世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但无疑包含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真正在美学中发挥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思想的是黑格尔。在他看来,美或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的“内容”才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理念”。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是观念,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应该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一个自由统一的整体。”但是,这种统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等并列,而是主要与次要、高与低。本体作为内容的绝对概念,高于其表现形式。所以内容是主因,决定形式,“形式的缺陷总是从内容的缺陷开始”。黑格尔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确实概括了当时艺术的概貌,揭示了艺术作品结构中的某些道理,然而黑格尔是孤立的。虽然他的美学思想在当时的理论界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但在艺术实践领域,“他的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感伤主义和形式主义一直很泛滥。”尤其是形式主义的现代艺术兴起后,对内容的强调已经不合时宜。
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前者抛弃艺术的内容,致力于纯形式的浓缩和探索,后者厌倦了沉重的内容,将其抽象为简单的形式。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说,“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批评家中有一种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这种形式主义不仅表现在克莱夫·贝尔等人倡导的视觉艺术领域的形式美学中,也表现在俄罗斯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的结构主义美学思想中。他们所涉及的领域与所探讨的对象并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走向是一致的:仍然是基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抛弃内容,单纯以艺术或文学形式去探索“本质”的东西。英国的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呈现其形式关系的抽象模式。其他的一切,如情绪、信息、理性内容,都与艺术无关,没有审美价值。”这里不存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问题,而是认为内容与审美根本无关,应该坚决从艺术中剔除,在文学研究领域,俄罗斯形式主义者和布拉格学派在20世纪初片面强调形式的作用,认为不是内容决定和创造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和创造内容。“文学可以表现各种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与组织,所以文学性只存在于文学的形式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接踵而至,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兰森提出“建筑——肌肉性”理论,认为诗歌的本质不在于内容的逻辑陈述(即“建筑”),而在于从“建筑”中分离出来的细节部分。“虽然兰森所说的框架和肌肉量与通常所说的内容和形式不完全等同,但大体上与后者相似。”
形式主义把艺术实践和批评引向艺术本身的核心,确实揭示了过去艺术研究所忽略的重要的东西。形式主义美学及其理论价值或许可以用克罗齐的一句话来概括:“审美事实就是形式,而且它只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