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道德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模式机制比较、国别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这些成果和进展,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进步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9-2528(2008)12-002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近30年来,学术界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的比较、国家间的比较研究等方面。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

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什么,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揭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版)教材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也有学者认为,比较德育是运用系统思维和多维比较研究的方法,综合研究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德育,揭示各种德育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德育系统化、社会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教育学科。比较德育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德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同类型德育特征与德育过程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德育系统综合教育协同的机制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德育的比较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建立。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比较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似之处和特点,从而揭示德育发展的相同规律,把握德育发展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比较道德教育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道德教育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试图揭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条件,找出其异同,探索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从而为改进和加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观点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 * *方面和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方面。这是对世界上一个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即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

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即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都适用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法、调查法和文献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其研究对象和任务主要有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应以科学为基础,通过比较得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一般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有学者指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就目前的比较方法而言,主要有一般比较法、专题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三种方法。这些比较总体上属于异同。要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进行评价性的比较。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学者对西方道德教育目标理论进行了探究,认为西方道德教育目标理论基本遵循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人文主义强调内在的和个体的发展,即个体的需要是道德教育的目标,科学主义强调道德教育旨在适应外在的和社会的发展,即社会的需要。这两种思想贯穿于现代乃至当代西方国家对道德教育目标理论的讨论。有学者指出,虽然由于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要求等原因,各国的德育目标存在差异,但国外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拓宽知识面等。国外德育目标具有相同的特点:鲜明的时代性、普遍的国际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全面的协调性。有学者分析了当代西方不同国家学校德育目标的差异,认为即使是同一国家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在建构方法上,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从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两个层面确立的。一些学者对中外高校德育培养目标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总结了中外高校德育培养目标的异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期借鉴和吸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高校德育新格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有学者对西方国家和苏东国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比较和分析,认为这些国家普遍重视爱国主义、宗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调查访谈式方法。有学者对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我国进行了考察和比较,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青少年德育课程具有课程目标注重民族性和国际性、课程设计突出人文性、课程内容全面、课程安排和教学组织灵活等四个特点,对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以下特点: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的实际和学生的成长,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好的解决了内容的层次问题;教材并不坚持理论的系统性,即使是理论内容也尽量通俗易懂。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比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一些学者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学校、家庭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总结了它们的异同,指出了它们的经验和不足。他们认为,我国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探索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学者认为,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渠道,如不进行灌输教育的直接道德教育课程、相关学科道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大力开展心理咨询与培养、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管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大众传媒与公共环境的潜移默化、借助宗教教育进行道德教育等。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德育经验,巩固和优化直接德育课程,加强德育渠道实施中的隐性思考和全面渗透,将心理工作队伍建设与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相结合,注重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培养德育新途径。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教会和大众传媒广泛参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机制和法律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机构,家庭影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宗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被广泛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和传授教育内容而对受教育者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学者认为,国外学校德育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是传授德育知识的基本方法,课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必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严格的纪律和务实的管理。有学者认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内容丰富、地位提高的特点:途径广泛、方法灵活、借鉴他国经验。在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坚持“意识形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把学校德育的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加强社会环境与其他途径的配合。有学者指出,国外德育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参与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通过德育的立体网络对学生施加影响,倡导“学校即社会”的开放式德育理念,重视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借鉴国外德育方法,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整合德育力量,改变学校薄弱的局面,改变封闭的德育观念,探索开放式德育的新思路;从培养“心智”入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动词 (verb的缩写)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比较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客观地了解、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中国德育模式在世界上的坐标点,而且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美、英、日等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进行了简要比较。一些学者认为,不同的国家基于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建立了适合本国需要的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美国的德育模式是面对生活,学会生存。英国道德教育模式——联系实际,理解他人;日本的德育模式——丰富多彩,培养素质。国外德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概括为:综合性倾向、适应性倾向、可操作性倾向、素质教育倾向、改革发展倾向,值得借鉴。有学者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和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梳理,认为教育模式随着思想道德内容和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群众自我教育与权威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面对新形势需要改革;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新的教育模式。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思想道德教育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模式,是民主法制的模式,是群众参与的模式。有学者认为,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指导思想、工作机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队伍、工作法制化倾向、各自的优缺点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对其进行系统比较,对于我国高校构建"适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当代中西方情感德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当代中西方情感德育模式的同质性是由复杂的时代文化因素决定的,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特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比较研究,有学者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进行了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只有建立在相互责任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将作用发挥到极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必须强调政府的责任,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大众传媒的责任、中介组织的责任、其他主体的责任乃至受教育者个人的义务。有学者认为,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建设注重道德教育,在社会激励评价机制建设上取得实效,在社会沟通机制建设上注重熏陶渗透教育,在社会咨询辅导机制建设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在社会实践机制建设中重视道德实践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在社会制约机制建设中体现各自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气度。 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建设的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强,注重双向互动,对我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不及物动词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1.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历史不长,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赴美留学,并组织了一些访问团访问美国。学术界的许多学者也关注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认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政治意识的灌输和渗透,充分利用学校阵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利用各种社会设施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熏陶,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与各种管理手段、经济利益和法律纪律手段的紧密结合。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名而实有”,其总的特点是阶级政治性鲜明、社会适应性强、科学性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泛;学校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明确、坚定、一贯的政治方向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经验。有学者研究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论和总体形式,指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传递意识形态,实现政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社会价值的整体认同,推动了公民意识的不断发展,培养了爱国主义的基本情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也存在缺乏直接统一的领导,政治冷漠增强,利己主义膨胀等问题。有学者对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考察,认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一般有以下特点:爱国主义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运行分开进行;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问题上不允许出声;爱国主义教育无孔不入;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历史教育相结合。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再高明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弥补教育宣传与人们对现实信任之间的裂痕。第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严重削弱了美国民众对国家利益的认同。它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也被称为公民教育。有学者分析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他们认为,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养知情、有效和负责任的公民。民主社会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格。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美国的公民教育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民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培养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公民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高校在公民教育方面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名著讨论模式,二是服务学习模式,三是理论讨论与服务学习相结合。这些模式对大学生公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就开始介绍日本企业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日交流的增加,国内很多学者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到日本访问,直接了解和接触了一些日本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清晰、爱和谐、爱工作”的教育内容,有具体、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有学者分析了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背景和运行机制。他们认为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治理,内容丰富,方法灵活,重视第二课堂、人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学者认为,日本近代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都是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的,即专门的德育活动、各种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和专门活动中的德育,在方法上各有特点。一些学者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以新的思想传统为基础,不断西化的趋势,东西方结合的创造性发展。有学者认为,面向21世纪的日本学校实施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教育、人格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了我国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启示。一些学者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进行了调查和了解,认识到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为补充,努力培养东西方结合的人才,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日本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东西结合”的方法和“集体主义”教育精神,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具有借鉴意义。

3.苏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突然解体,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也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研究苏联和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总结了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他们认为,苏联为适应自身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针对青年的现状、特点和各种思想倾向及社会问题,尽力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影响。有学者认为,长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形成了这个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些特点,其中教育的系列化和形式的多样化较为突出。有学者认为,教育全体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是苏联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苏联学校的基本任务。苏联* * *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体,以协调的教育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为协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配合为补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少先队和* * *团组织、校外活动,形成了完整的苏联学校* * *思想教育体系。1991年,苏联解体,其社会主义制度被推翻,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给世界留下了庄严的思考。苏联解体后,中国学者开始认真总结其兴衰的经验教训。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度集中和僵化的党政领导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权威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左极右造成了马列主义的僵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忽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的对象;不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方法简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实说服力。随着俄罗斯的发展,在社会转型初期,俄罗斯社会的思想道德秩序一度陷入极度混乱和无序,传统价值观的合法性受到公开挑战。有学者认为,为了带领国家走出精神危机,俄罗斯前两任总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不仅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了新的理论基础,还恢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现实复杂挑战的能力不足,也将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他们想使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七。简短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特点:(1)研究重点更加突出。多关注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如专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比较研究,各国中、美、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等。(2)与中国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其中不少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探索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借鉴和启示。(3)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学者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比较方法。一些学者开始使用历史方法进行研究,案例方法进行分析,统计方法进行比较,这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

近3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但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相比,客观地说,研究仍显不足,存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成果和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薄弱环节。(1)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仍有一些领域和问题尚不够深入或缺乏深入探讨,如构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理论体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与公民教育)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需要引起学者们的重视。(2)研究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借鉴西方比较研究的新方法,等等。(3)研究对实践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实践形成良性互动。目前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纯理论研究的层面,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影响还不够。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学者需要更加注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