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文学常识

1.雨果文学的详细知识

维克多?维克多·雨果(L802 ~ 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文学生涯长达60年,创作经久不衰。他的言情小说精彩动人,苍劲有力,对读者有着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贝桑松。祖父是个木匠,父亲是美国陆军军官。他曾经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杀死。波拿巴被授予将军军衔,是国王信任的大臣。

雨果很有天赋,很聪明。9岁时,他开始写诗。65,438+00岁回巴黎读书。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法学院,但他的兴趣是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了《读谱》,受到法兰西学院的奖励。17岁,获“百花诗歌大赛”一等奖。20岁出版诗集《诗赋》。后来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失望,成为* * *和平主义者。他还写了许多诗歌、戏剧和剧本。

他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小说,并实践了他的思想。1827年,雨果出版了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虽然剧本没有演出,但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是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极大地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65438年至0830年,雨果的戏剧《奥纳尼》在法兰西学院大剧院上演,影响巨大,奠定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主导地位。《奥纳尼》讲的是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强盗奥纳尼在16世纪反叛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强盗的骑士精神和贵族气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雨果热情歌颂革命,歌颂革命者,写诗悼念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出版于1831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浪漫的小说。小说情节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普赛艺术家在广场上表演歌舞。一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普赛女孩吸引了路人。她舞姿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突然爱上了美丽的梅拉达,他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的敲钟人,丑陋的卡西莫多,去抓走爱斯梅拉达。

结果,法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了爱斯梅拉达,俘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打他。善良的吉普赛女孩给了卡西莫多水,而不是报复。

敲钟人虽然外表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并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他们约会的时候,弗罗洛悄悄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

赫尔墨斯·拉达因谋杀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抓了下来,藏在了圣母院。弗罗洛趁机威胁吉普赛女孩,以满足自己的情欲。被拒绝后,他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女孩被绞死了。

卡西莫多愤怒地将弗罗洛推下教堂,然后死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了。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主义和教会的强烈仇恨,也反映了他对下层阶级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后,法国建立了金融家路易?七月王朝由菲利普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七月王朝不断拉拢雨果,雨果于1841被选入法兰西学院,于1845,路易?菲利普封他为法国贵族,并成为上议院议员。

雨果在创作中的奋斗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守备官》,被观众起哄,失败了。雨果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雨果一开始并不理解革命,但是当大资产阶级阴谋解散国家的时候,雨果变成了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1851年65438+二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 * *和党员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吗?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奉行恐怖政策,无情地镇压反叛者。雨果受到迫害,不得不流亡。

在流亡期间,雨果坚持与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诗歌,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小说《悲惨世界》、《海洋劳工》和《微笑的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苦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到姐姐的孩子饿得哇哇大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的是,他被抓住了,并被判入狱五年。

他多次越狱,被捕,被判14年有期徒刑。结果他为了一块面包在监狱里度过了19年。出狱后,冉阿让到处被人看不起,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要报复社会。

这时,一位名叫米利安的主教影响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他改名为玛德琳,在一个城市办了工厂,成了富翁。

他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食物和房子。他总是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一个名叫山婷的女孩来到了这座城市。她是个农村姑娘,进城打工,被骗生了个女儿。

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家旅馆的主人家里。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廷被迫卖掉她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并以妓女的身份卖身。最后,她穷困潦倒,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照顾她,并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在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

2.求:《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常识,主要情节和人物,主要思想写作特点。

巴黎圣母院的全称是巴黎圣母院-1482,出版于1831。这是一部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也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15世纪路易·Xi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圣母院为主要场景,描述了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圣母院和副主教克劳德三个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离奇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提出了“命运”或“日子”的概念,让美丽纯洁的埃斯梅拉达、丑陋善良的卡西莫多和邪恶复杂的克劳德三个人物在命运的安排下演绎了一个非常悲剧的故事,体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雨果对小说的历史背景做了长期认真的研究,但小说的情节却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倡导的“美丑对比”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来源于现实生活,也经过了极大的夸张和强化。在作家丰富的色彩下,它们形成了一幅幅绚烂而奇特的画面,形成了善恶美丑的鲜明甚至不可思议的对比,践行了崇高与荒诞相结合的原则。

小说中除了敲钟人卡西莫多和主教克洛德之外,还有诗人甘果·瓦和骑兵上尉福玻斯,他们分别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四个人中,克劳德是真正有深度的一个。从表面上看,这个数字属于应该受到谴责的罪人。作为一名副主教,他过着清苦苦行的修行生活,但内心却向往淫荡的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了嫉妒。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们的欢乐,就越是憎恨这个世界和一切。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传播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与皇家检察官勾结残害百姓。这个人物是宗教虚伪和教会邪恶势力的代表。但是,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把他当成了一个罪人,同时也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受害者。爱斯梅拉达是被肉体毁灭的,克劳德是先被灵魂,再被肉体毁灭的。但是面对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谁对他的爱更深更强烈?他得不到这份爱,他不懂爱!作者是否想通过这个人物来控诉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的下层民众、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鲁,但在他们的“社会”中,却能找到上流社会少有的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与路易·Xi统治的上流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巴黎流浪汉为救埃斯梅拉达而袭击巴黎圣母院的场景,慷慨悲壮,惊心动魄。雨果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会揭竿而起,摧毁巴士底狱,暗指1789年大革命爆发。这里的描写其实是对七月革命的呼应,显示了雨果描写历史场景的巨大天赋。

3.葬词的文学知识

1.优秀的辩证丧言,其内容无非是描写逝者的一生,评价逝者的功过,寄托人们的哀思,就连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是如此。

当然,雨果在这次演讲中也做到了这一点。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在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评价中,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葬词中蕴含着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

读这篇短文,我们仿佛站在拉切兹的墓园前,听着雨果深沉激昂的演讲,连蒙蒙细雨都没有察觉。但是,在看到这场葬礼的总体特征之后,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了除了悲伤和失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

这另一种力量,是我们读了这篇葬礼演说后,从作者雨果身上感受到的。这位伟大的演说家华丽而丰富的文采,深刻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都在这次演讲中呈现给了别人。

我们怀疑,雨果讲话的目的只是为了赞美巴尔扎克的作品、思想和人格,表达对他的由衷钦佩和敬仰。然而,他的演讲给观众留下了作者本人的高尚人格。

这样本来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尊重,结果却在不经意间赢得了更多人对自己的尊重。正文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示哀悼。从这些悲伤而深刻的句子中,我们隐约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思想和个性。

第十段之后,和一般的丧词有很大的区别。虽然还是为了评价和悼念巴尔扎克,但作者有很强的、非常独立的意识形态。作者与其说是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是通过巴尔扎克的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大平等,大自由”,“任何人在死前都是天才,不可能不成为灵魂”等等。主要是最后三段,体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心、真情给了读者很大的感染力。

2.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这首葬礼诗文风华丽,哲理性十足,语言高度浓缩,既有诗意又有哲理,充分体现了雨果的文学语言天赋和思想深度。作品中有深刻深刻的句子,容量很大。

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这也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在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思想内容。

选择课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试着解释一下。(1)对我们来说,所有的虚构都消失了。

重点在“虚构”这个词上。这里可能有两层意思。第一,巴尔扎克的死表明他的创作生命已经结束,他再也无法为人们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第二,巴尔扎克的死是真事,不是他在编小说。

在这句话中,雨果悲伤地宣布了文学大师的死亡,提醒人们去面对这伟大的死亡。(2)正如在文明发展中,有一个规律导致军事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

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在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先出现军事统治者,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作者在这里其实是赞美巴尔扎克的,把他视为比军事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这证实了本段第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一个精神统治者,不仅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后世。一部名为《喜剧》的巨著,实际上名为《历史》...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当成一本书,比作一部历史著作。

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了人类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认为这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和作者所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提出的第一个独到见解,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恩格斯在《致马?哈肯纳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为我们提供了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层社会的杰出的现实主义历史...围绕这幅中心画,他收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由此可见,雨果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4)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有很多真实,善良,朴实,琐碎,庸俗。

但有时通过突然撕开表面,充分揭示形状的现实,人们可以立即看到最灰暗和悲惨的理想。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撕裂现实展现给人们,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目,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5)伟人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基座,他们将来要担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巴尔扎克这个伟人,用自己的作品为自己安上了坚实的基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一个有形无形的雕像,以示尊重和缅怀。

(6)他的一生短暂,但也充实,作品不止万年。这是诗意的语言。

首先要注意“短”和“满”的对比,这是指巴尔扎克的一生不长,但作品很多;再注意一下“充实”这个词,意思是巴尔扎克的生活是充实的,而不是空虚的,所以评价比较形象,说明巴尔扎克的生活和人生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是有益于人类的;最后,注意“作品多过岁月”这句话。相比于年,“作品”是意料之外的,作品是可以计算的。如何计算年限?以“天”为单位?以“年”为单位?这种写法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也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