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的审美

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传奇的艺术色彩。是中国艺术审美世界的瑰宝,是中国壁画艺术的圣地。

敦煌莫高窟建于先秦赵璇皇帝苻坚时期。经过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的不断建设,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 *这里有735个洞穴,45000平方米的壁画,2415个泥塑彩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场所。

在敦煌壁画艺术中,莫高窟最典型、最独特、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是“飞”。敦煌石窟有各种“飞”。起初,大家都称费贤为天妃。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逐渐发展趋势,天妃和费县的品牌形象逐渐结合,并转化为中国敦煌文化的专业术语。敦煌有4500多具飞行体。他们用飞翔的身影,优美的舞姿,鲜艳的花朵,生动地展示了如来世界的美丽风景。自南北朝以来的一千多年里,敦煌天妃一直在不断演变。

1.天妃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中国的飞天艺术多绘于墓室壁画中,象征墓主的灵魂可以升天。在敦煌石窟飞行,因为佛教的传入和敦煌在丝绸之路上,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1.十六国至北魏:飞象源于佛教中的飞神,佛教源于印度。因此,现代学者认为印度是“飞行”的故乡。当然,中国的飞行形象与印度佛教“飞神”最初在中国生活时是不同的。莫高窟最早的飞天壁画,无论从姿态还是表情,都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气息,而这一时期正好是印度佛教向敦煌渗透的时期。十六国至北魏约170年,敦煌飞行深受印度和西域飞行的影响。

飞神在佛教中的形象大概是:人形有角,可以在天地间自由飞翔。佛教进入敦煌后,这一形象被艺术家们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了敦煌独特的“飞天”:在空中飞翔,但“飞天”是一个轻盈温柔的女子,常常飘来飘去。这种“飞”的形象既突出了佛教飞神的超越性,又表现了世俗女性的婀娜多姿。

2.从西魏到隋朝大约80年。敦煌天妃正处于佛天与道羽的交流融合、西域飞仙与中原飞仙、不断创新变化的阶段。

3.隋朝绝对是一个“飞”的数量最多,“飞”的种类最丰富的时代。隋代的“飞”在飞行的动态描写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肢体和服装的变化使整个飞行形象更加生动。

4.天妃文化在唐代达到顶峰,在技术和形式上基本上与中国相似,基本上看不到西域的特征。由于工匠技艺的成熟,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形象已基本臻于完美。这一时期“飞翔”的最大特点是线条风格的变化,成为飞翔壁画的主导元素。

此后敦煌的飞天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西夏和元朝时期,虽然有一些修改,但没有大的创新。

2.敦煌飞天的艺术特色;

1.线条自然灵动:在传统美学中,画面中的水墨线条非常重要。墨线可以承载人们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时代的变迁。在敦煌飞天壁画中,主要体现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用明快的手法表现了飞天衣服在空中的飞行轨迹,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

2.弱柳强风造型:以极其细腻的肌理,通过笔墨语言充分表现造型的美感。笔法自然灵动,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写意色彩。超越事物飞翔的精神内涵通过台词传达给观者。优雅大方的飘带大大增强了飞行中的运动感。

3.在敦煌飞翔,不仅是人性美的展示,更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敦煌飞天的艺术造型具有潜意识的心理享受,将人的美融入心理意境。这是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古人善良完美的思想眼光,具有很高的美感和艺术品位。

4.敦煌飞天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念起主导作用。中国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非常重视意与韵的表达,追求艺术的同与异,把画意而不是形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表达方式和精神享受,因此,外来的飞天意象逐渐转化为敦煌的中国飞天意象,形成了中国经典的不限于形、极其优美的艺术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