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景区开发硕士论文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文化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更新认识,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业质量,打造旅游业发展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光明的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旅游业必须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发展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解读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积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综合性群众活动。文化因素对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基于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笔者大致得出以下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也表明,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分,旅游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2.文化的等级制度。文化具有独特的层级结构,包括表层物质文化、核心精神文化、中间制度文化和中间教育文化。因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是对立统一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从物质状态到精神状态的中间过渡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备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导向的意义。”因此,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索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有学者提出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文化的模糊性和文化的模糊性,使得我们在理解和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要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的内涵,必须分类,循序渐进。
4.文化差异与发展。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在实践中创造的产物,有明显的差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人占据中心地位。以人为本,要客观看待游客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哪种文化更好或更差。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局限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也不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种具有明显文化表征的旅游形式,而是要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同一般文化一样,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层次结构体系。“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餐饮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自然景观等旅游对象的文化领域;还涉及游客自身的文化素质、爱好、行为、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还涉及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中介文化。“全面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会使旅游文化建设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二、文化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的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以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游客最大的收获是精神上的愉悦和难忘的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和文化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特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游客的物质需求较低,容易满足;但其最终目的是精神文化需求,这种需求是高级的、复杂的、难以满足的。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难以模仿和复制,可比性低。很容易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来发展旅游业。民族和地区在文化上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文化特色,是培育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常青的基础。
3.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发展的动力其实在于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业的收入并不依赖于人数的增加,而是来自于具有多元文化内容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的融合程度越高,旅游文化因素就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制作电视剧《红楼梦》654.38+0.6万元的成本入手,不断挖掘红楼文化,根据小说《红楼梦》中的菜谱开发红楼的宴舞,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使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旅游资源经历了全民开发阶段后,文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在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游客最感兴趣的五类旅游资源占了四类,其中文物在海外华人的调查中排名第一。这反映了旅游对文化的依赖和自身的文化属性。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各类文化资源,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性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当前,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是我国旅游业面对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只有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国才能从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游客,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无疑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游客大规模的持续访问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更多,最明显的是当地文化的畸形商业化。这种变化对于那些曾经以独特的文化和当地的社会风俗民情吸引游客的目的地来说是致命的,它会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甚至维持基本的生存。
第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最大化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品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理念。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游养游”、“五事齐发”等发展思路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清晰,有些项目也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很难用于破坏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旅游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向纵深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功能。目前,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条件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下,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趋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相互交织,只有政府才能协调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功能。
3.建设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化,但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在侵蚀着旅游经济的不健康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商业环境,提升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管理旅游,完善旅游法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基于对当地文脉的分析,确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主题风格,明确围绕主题的内容组织,再通过旅游产品体现出来,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创造性提升。其中,感知和把握旅游资源的文化主题并通过旅游产品展示出来是关键。其精髓在于总结、发掘和升华旅游文化资源,最终凝聚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和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渗透和表达文化内涵,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业起步晚,旅游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深度拓展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其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入世巨变。正如它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正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客观上使得中国的旅游业不可能一步一步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较短,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在经济领域,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像其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样直接和容易察觉,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显现结果,但结果一旦出现,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做好前瞻性研究。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区社会文化的商业化、传统文化的衰落、民族文化的异化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威对旅游接待区的文化影响。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有旅游工作者,还有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成果的享受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教育被置于经济学范畴,旅游文化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提高旅游人才的文化素质重视不够。事实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服务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然而,旅游专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其文化意识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增白”环节缺失,无法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理解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在观光游览的表层,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在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了解。我们要当好服务员和解说员,通过每一个旅游工作者的言行举止,给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业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然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等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需要提升产业品质,整合文化元素,进行品牌经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精神文化,发展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提升教育文化。在政府和旅游业相关各方的共同参与下,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积极践行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J]。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