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发生的原因
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违反科学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故意作虚假陈述,编造数据或者结果,破坏原始数据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报、成果申报、职务申请、晋升申请中作虚假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书、文献引用证书的(第十九条);
(二)侵犯或者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不引用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内容的;未经授权,利用自己审阅的稿件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发表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供自己使用;将成果给予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并僭取或不合理地声称作者或合著者的身份(第二十条);
(3)成果发表时,投稿超过一篇(第二十一条);
(四)使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妨碍他人的科研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者扣押必要的仪器设备、文件和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者成果的评审、评估,或者提出无法证明的结论;审查竞争性项目或结果的障碍(第22条);
(五)参与或者与他人串通隐瞒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参与他人学术造假、与他人串通隐瞒自己的不端行为、监督失职、打击报复投诉人(第二十三条);
⑥参与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复习、评审工作;在各种项目、机构、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奖项的评审中,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做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直接接触评审对象,收受评审对象的礼金(第二十四条);
7.以学术团体、专家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第二十五条)。有专家指出,除了上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还有假学历、假文凭、假学位、假权钱交易。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关注?
科学道德和学风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科研群体的社会作用更容易被社会关注。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大众视为“最接近上帝的人”和“不会说谎的人”。他们在公众中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被视为道德楷模。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公众是无法接受的。
二是科技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融合的必然结果。在这种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体参与科技活动的决策、R&D和应用,但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相应的规范没有建立,导致诸多失范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第三,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对国家、对科学、对个人都是非常有害的。对于国家和科学来说,科学道德和学风会误导科研方向,导致科技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导致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