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法、礼、法结合的两点及其影响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论文是大家最陌生的东西。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那么一般的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唐律与礼法结合的两种表现及其影响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朝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创造了相对统一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恢复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开始空前繁荣发展,社会各方面充满活力。唐朝的立法也是基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文化土壤密不可分。《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使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律观念的礼法关系达到了“一个人的准确靠礼仪,但古今平等”的水平,使法制儒家化,儒家法律化,使立法思想适应具体的法律制度,完成了礼法结合,对后来封建王朝的立法和周边国家的法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唐律;礼仪与法律的关系;礼法结合;
一、礼法的基本内涵
(一)仪式的基本内涵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思想的一个分支,是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之一。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有“祭祀说”、“交换说”、“人情说”、“习俗说”等争议,其中“祭祀说”影响最为深远,即“礼源于祭祀”。俗话说“国之大事,在于祀与役”,即古人认为祀与役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中国古代从夏商时期就有“礼”,在周公旦逐渐政治化、法律化,成为维系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基本规范。“亲”“敬”成了“礼”的基本内容。自西周以来,礼获得了礼仪、道德和法律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进一步发展,“礼”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西汉时期,随着董仲舒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主要思想。“礼”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也随着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了唐代,“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立法思想的一部分,唐律“以礼为本”,儒家思想给唐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法律的基本含义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刑法起源于士兵。刑“始于兵”,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起源于战争或军事行动。在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之间有军事征服和兼并的战争。因为这种战争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最早的军法,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原始法律。这种军事征服和战争也是最早的惩罚。普通法律就是由此逐渐演变和转化而来的。因此,原有的法律往往具有军事镇压的军法和刑事制裁的刑法的双重属性。可见,“兵”是中国古代刑罚、刑法、法条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刑”的。西周以来,礼与刑作为两种不同的法律形式,在预防和惩罚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唐代法、礼、法结合的两种表现
礼仪和法律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礼是统治者制定或认可的指导性规范。他们的主要职能是预防犯罪,教育人民,指导人民做什么。法律作为一种惩罚规范,主要是惩罚和遏制犯罪行为,警告人们不要做什么。礼与法作为* * *规范,当然与调节社会关系有关,但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和矛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礼的差异性与法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里所说的礼的区别,主要是代表封建等级秩序的“礼”与代表维护封建统治基础的“法”之间的矛盾。第二,复仇引发的礼法冲突。一方面,唐朝统治者期望加强中央集权,牢牢控制生杀大权,禁止百姓血亲复仇,但这与唐朝强调伦理道德的法律指导思想相矛盾。正是由于礼法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纠纷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到了唐代,礼法结合已经成熟,礼法冲突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礼法结合在唐律中也有所体现。
(一)议、请、减、赎、官制度与礼法结合的“十恶”制度。
为了解决法律的“穷礼”与“普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唐律规定了对贵族和官僚进行审判和惩罚的特殊程序。“议”就是“八议”,规定当八个特权者犯下非十死罪时,皇帝可以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后决定如何处罚,结果一般是赦免。“请”是要求皇帝裁决的特殊程序,适用于皇太子妃功勋以上、五品以上的官员。上述人物如犯绞杀罪,将直接上报皇帝裁决。“减”即减轻刑罚,主要适用于应当“请”的人的亲属,以及犯有七级以上官员流放以下罪行的人。刑罚可以减一级,但死刑不能减。“赎”即用铜赎罪,也适用于官员等特权阶层。官制规定,官货和爵位可以打折,分为学徒和流放两种处罚。唐律之所以规定这些制度,其实是深受儒家思想,即“礼”的封建等级秩序的影响,同时将封建特权制度化、法律化。
为了实现封建等级秩序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平衡,《唐律》还规定了十恶,对谋反、叛逆、恶逆、不道德、不敬等十恶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纵观十大恶,无非是严重威胁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犯罪。在这类犯罪中,无论是议、邀、减、赎还是官制,都必须按照通常的法定罪来处罚。这其实是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很好体现。唐律一方面通过特权制度维护礼法之差,另一方面又通过“十恶”制度使法律普遍化,解决了礼法在这个层面上的矛盾和冲突。
(二)复仇中的礼法结合。
复仇作为礼法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成为整个唐代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整个唐朝的复仇之书,如果从礼记上来看这件事,自然是不* * *与仇人同归于尽,按照法律,凶手是要偿命的。伦理和法律是帝王治理万民的基础,但法律中没有相关规定。如果不允许复仇,那是违背伦理的,但是如果允许复仇,那恐怕人家就要靠法律来滥杀无辜了。所以最好规定,如果有复仇者,由下尚书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讨论并上报皇帝,酌情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经法两不误。可以看出,唐律最后酌情处理了复仇问题,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它只能根据案件事实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寻求礼法的最佳结合。
当然,礼法结合在唐律中还有很多具体的体现,比如同居为隐的原则。一方面肯定告知犯罪亲属不违法,维护封建伦理,但另一方面又规定对于谋反、叛乱等危害封建统治的重大犯罪不适用隐瞒原则,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另外唐律中还有很多礼法结合的地方,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三,唐律对后世及周边国家法律制度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盛世,物质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法系的代议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唐律因其完备性和科学性成为封建法典当之无愧的代表。《唐律简论》礼法合一,法制为儒家。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在唐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中国古达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后世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以后,历代立法基本都源于唐律,宋朝“因唐律、唐令、唐风、唐式而随时得与失”。忽必烈统治时期,元世祖也参照唐宋制度制定法律。至于明清,立法受唐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作为当时强大的封建帝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法制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封建法律制度的代表高丽法和大宝法,受唐律影响很大。可见,《唐律》不仅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典的代表作,其礼法结合不仅在中国后来的封建法律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周边国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世界封建法律制度的代表之一。
四。结论
“德为政教之本,刑为政教之用。”历代统治者往往重视运用礼法伦理规范和严刑峻法制度来治理国家。《唐律》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礼法并举全面治国,符合国家发展的规律。同时,唐律作为封建社会礼法结合思想的成熟产物,在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方面积累了前代丰富的经验,从而使法制不断儒家化、儒家法律化,不断解决礼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最终达到礼法合一的目标,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在唐律中成为现实。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律体系当之无愧的代表。它不仅为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提供了蓝图,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
《左传》出版十三年。
[2]《辽史》卷61《刑法》记载。
[3]《全唐复仇》卷五四九。
[4]《宋代刑法史志》。
[5]元史高之瑶传。
[6]略论唐律与名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