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范文袋鼠护理新生儿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袋鼠护理;研究进展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袋鼠式护理方法,缺少暖箱等治疗设施。它模仿有袋动物的饲养方式,将早产儿放在母亲的怀里。发现对稳定情绪和生命体征效果显著,对母婴影响较大。对此,在新生儿ICU护理的基础上,引入袋鼠式护理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临床应用在国内尚未普及。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首当其冲,加强健康教育,规范护理,推动我国进入袋鼠护理模式时代。
袋鼠护理概念
袋鼠式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功率的一种有效且低成本的干预方法。世卫组织对袋鼠式护理进行了定义,分为三个部分:袋鼠式姿势、营养和排泄。一种是袋鼠式姿势(又称护肤),家庭成员接触宝宝的皮肤。二是袋鼠营养,以纯母乳喂养为主,辅以额外支持。三、袋鼠式出院,早产儿及时出院,家长需要在基础护理的同时密切配合随访。袋鼠式护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维持体温、稳定生命体征、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疼痛、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
袋鼠护理实践
单独准备病房,减少噪音和强光刺激,保持柔光,有利于宝宝休息,配备各种支持系统,如抢救设备、心电监护仪器等。实行袋鼠式护理的母亲应该严格执行手部卫生标准。合理控制病房温度(24-26℃)和湿度(55-65%)需要柔软的沙发垫和厚度适中的毛毯。在实践中,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稳定母子情绪,母亲坐在沙发上,身体呈60度。宝宝俯卧,趴在妈妈裸露的胸部上,头部抬高30度,向一侧倾斜,以保证呼吸顺畅,便于观察面色变化。妈妈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固定在宝宝的背部,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的皮肤接触面。在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低体重婴儿抵抗力弱,发生败血症等并发症的概率大,要求护理从业者身心健康,无传染性或呼吸道疾病,才能保证其能够规律地开始护理。尹霆等[1]研究发现,袋鼠式护理组的肺炎、脓毒症、喂养不耐受、NEC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直接导致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迟缓、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在成年后埋下疾病隐患。二、注意干预时机,在宝宝情绪稳定、吃饱的时候实施,及时停止哭闹。家长每天下午自愿为孩子提供袋鼠式护理1h以上。第三是观察宝宝的生命体征,如有紫绀或气短应停止手术。第四,母亲身体不适或处于疲劳状态,可以由父亲代替,有利于母亲的恢复。
袋鼠式护理对低体重儿的影响
温度
早产儿体温中枢功能较弱,肌肉活动受限,皮肤散热产热能力较低,常处于低温状态,温度< 35℃,硬肿症的发生率增加。通过暖箱和袋鼠式护理,体温恢复较快,但后者影响更明显。
重量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渴望
新生儿ICU的一系列医疗操作对低出生体重儿影响很大,尤其是有创操作,会促使其呼吸、心率水平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生理变化明显。考虑到新生儿的生理特殊性,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是不现实的,需要一系列干预措施来降低婴儿的疼痛反应。
神经行为
新生儿出生后的环境与子宫不同,脑神经未发育完全,受早产等相关因素影响。在新生儿ICU治疗时,病房环境尴尬,不利于大脑发育。在护理干预中,皮肤接触刺激可以从皮肤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可以缓解神经紧张,提高外界感知的灵敏度。张艳梅等[3]发现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的早产儿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明显。在体格发育方面,袋鼠式护理组早产儿的生长值为10.02 2.11 cm,体重增长值为2.04±0.35kg,高于常规护理组(5.57 1.68cm和1.29±0.27kg)。
生命特征
袋鼠式护理可以刺激新生儿的听觉和触觉,改善氧合状态,稳定生命体征,避免呼吸暂停等不良现象。
母亲一方
袋鼠式护理可以减少产后抑郁,缓解负面心理和情绪。分散注意力,减轻产后疼痛,促进子宫收缩,刺激脑垂体,分泌更多催产素,改善哺乳条件。皮肤接触提高妈妈幸福感,更有利于国内应用前景。
袋鼠式护理模式相对成熟,世卫组织实用护理指南和国际袋鼠式护理意识日的制定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国外医疗水平先进,即使对婴儿进行辅助通气治疗,也可以实施袋鼠式护理。我国医疗水平滞后,护理宣传不到位,袋鼠式护理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袋鼠式护理的实施条件、护理人员培训、健康教育、随访制度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护理干预中,建议实施持续护理,出院后通过微信群及时沟通,为照顾者答疑解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保证护理干预的结果。林春元等人认为,在提高改善体位和喂养干预、非营养性吸吮、保持粪便正常等常规护理质量的前提下,袋鼠式护理比常规护理干预更能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在此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效果更显著。
总结:
袋鼠式护理对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家庭与护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医护人员应加强与干预实施者的沟通,使照顾者掌握护理干预方法,保证护理效果。孕妇在分娩前发现早产的危险因素,应告知婴儿常规护理措施,并给予充分指导,以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