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由历史和空间构成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学校人文底蕴的厚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源泉和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价值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文化设施、规章制度上很容易建立起来,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则需要在多年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美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可以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懂得自尊自爱,关爱自然、社会和他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说到底是育人,目标是教育和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学生逐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也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音乐教育用音乐作品生动的旋律和艺术形象感染人,用丰富真挚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对塑造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会有很大的影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等文化主题是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心是校园音乐文化教育的重点。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播这种人文传承的文化精髓。比如选取一些时代思想歌曲,开展歌唱活动,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内涵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乐器独奏、合奏、合奏等表现形式,在陶冶学生音乐艺术的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在器乐演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逐步内化自己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通过音乐欣赏,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活动,在审美育人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通过音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面对统一的目标,又符合广大学生的价值观。
第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激励功能。
音乐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乐理等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学生艺术社团的音乐指导,对那些有一定音乐功底、热爱文艺演出的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社团组织的,还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在迎新晚会、中秋晚会、联谊会、校园卡拉ok歌手大赛、街舞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合唱大赛、音乐汇演等活动中,音乐都是这种校园文化的常规表达。在这些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和思想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用主题音乐表演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用鼓舞人心、健康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激励学生,让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强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动力。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活力,同时大大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激励功能。
第三,音乐教育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
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是指它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更是意义重大。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要实现学校各发展要素之间平衡、有序、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所谓的“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异化?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关注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终结果是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有很多,但就音乐美育的特点和功能而言,它有着不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呈现的,大量音乐作品的主题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强调欣赏作品时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当前,大学生往往强调自我意识,彰显个性,容易受到外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出现困扰和焦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专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成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老生常谈。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音乐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流行音乐。从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侧面,也可以说明音乐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是一个个人参与的审美过程,而根据一个流行的美学定义?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是美的规律的积极建构,是美的理想的自觉追求,是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外部形象形成相应的交流。通过在反复交往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亲近社会和自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第四,音乐教育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发现往往产生于具有文化精英意识的校园,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和创新的功能。高校校园内各种文化思潮的汇聚,相对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同时,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高等学府,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性。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急需人才。
关于音乐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多,都明确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一个很通俗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弹钢琴的时候弹的?一个绝妙的主意,一个绝妙的主意?成为举世闻名的相对论。通过教育和科研,音乐教育和技术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手同时运动,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生动的声音反映现实生活。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音乐形象是通过听觉产生的,它在人的大脑中唤起相关的视觉印象,而听觉和视觉的通感效应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进而调动已储存的形象进行重组和更新,从而形成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新形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增强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音乐是美的灵魂。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地以人的审美需求为主体,重视高校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符合新世纪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资料:
[1]雷莫。音乐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3]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詹伟。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5]冯光宇。20世纪中国音乐思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电子商务毕业感谢信、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