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沟通是内涵,是素养,是艺术,经过培训的沟通和未经培训的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沟通时,医生的言语、举止、神态、衣着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医生要掌握两种武器,一是手术刀,二是沟通能力。在国外,医患沟通往往从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始,贯穿始终,甚至毕业后继续教育。国内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往往缺乏这种意识和能力。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在关注医疗技术提升的同时,更应注重医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与患者亲和力的培养。

加强医患沟通,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技能,做到一技之长、二精通、三注意、四避免。一个技巧就是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要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对方。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尽可能让他们发泄和倾诉,尽可能准确地解释患者的病情。两掌握,即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患者的医疗费用和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心理状况。三注意:一是注意交流对象的文化程度、情绪状态和感受;二是关注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沟通的期望;第三,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控制自己。四忌,即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和句子;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刻意改变对方的看法;避免使用太多对方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强迫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和事实。只有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友好参与,才能实现和谐的沟通。我院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查房沟通、预防性沟通、书面沟通、分层沟通、集中沟通、间接沟通(亲友沟通、保护性沟通)和直接沟通等有效方式加强医患沟通。

查房交流

主管医生查房时,会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病情、初诊、治疗方案、进一步检查方案,让患者或家属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得到患者或家属认可。

预防性沟通

如果发现可能有问题或纠纷的患者,以预防为主,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接班时,交接班是一项重要内容,让下一班医护人员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与他们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

书面交流。

与需要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和大手术的患者,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患者或家属,或一些特殊患者(如语言障碍)进行书面沟通。

等级交流。

当下级医生拒绝定期讲解某个疾病时,先向上级医生请示或与上级医生沟通患者。上级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责任医师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有困难或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时,应更换沟通者。即与其他医务人员或上级医生、科主任沟通。

专心沟通。

当诊断不明或病情加重时,沟通前应由医生、医生、护士集体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一级医生对家属进行解释。特殊重大事件(特殊病人、突发成批伤员、意外事故等。)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必要时由医生、护士、专家和院领导集体讨论后进行沟通。避免因意见不合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和疑虑。紧急情况下,有职称最高的医生在场沟通。

直接沟通。

在患者病情和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直接与患者沟通。

间接交流

考虑到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和保护性医疗措施,可以通过保护性沟通或与亲属或委托人沟通来实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