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了能不能帮他写800字?
众所周知,老人摔倒时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问题。帮忙,可能会发生勒索,不帮忙就觉得良心过不去。就这样,我们班开始了一个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要帮忙,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自己接受的尊老爱幼的教育;有人说不帮忙,怕被敲诈,承担不必要的,委屈的责任。做好事成了烦恼,增加了经济负担,让好人做不了好事。
春晚上,社会上的几个真实案例,全部组合成一个小品——《扶不扶》。小品里路过的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说:“这么跟你说吧,我以前是开奔驰的。”这个小品夸大了这样一个反面例子,让善良的人们感到不寒而栗,但也确实让人看到了社会上确实存在的一个现象。
马锡琴道:“救命!想帮,摔倒了还能帮,心摔倒了就帮不上了。”
周表示赞同:“是啊,你在为别人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不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方便之窗吗?”
最后有人说了两个答案:“之所以要帮助,不仅仅是为了老人,也是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帮忙的原因是四川达州三个孩子扶老人摔倒在地。”
……
最后,老师总结道:“老人摔倒在地,我们还是要去扶他,但要先了解情况,做好现场证据,再去扶他。”听了老师的话,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是最终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不久前,我在街上看到一个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老人被勒索的事件:经常有人被勒索去帮助摔倒的老人,这让很多成年人宁愿冷眼旁观也不敢出手相助,有的人即使上前帮忙也要寻求认证或用手机记录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一些乐于助人的人的热情。我在街上走着,看见一个老人被一辆车撞倒,然后车才刹车。我目睹了整个过程。当时目击者很少,看到的都是离开现场的。事发后,很多人围在一起议论纷纷。“肯定是碰瓷!”“不,看他穿得这么好。”“这都是这一行的新设备!”.....总而言之,都是讽刺。时间长了,没人敢帮忙,我也没有勇气。这时,一个小姨走过来,大步走上前。附近的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还是毅然帮助了老人。阿姨问老人:“你没事吧?”老人痛苦地说:“帮我叫辆救护车……”后来,老人被医生接走了。
阿姨,这种难得的勇气感动了我。
不要把世界想象的那么糟糕。其实很多人是无辜的。当时情况危急,抢救多耽误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从围观者的对话中可以听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误解了老人,只是没有勇气去帮助他。如果没有这个阿姨,老人真的不知道会怎么样。正是因为她的勇敢,我们才能看到人好的一面。
两年前的一天,徐先生正常地开着他的蓝色轿车在路上行驶。就在前方红绿灯变绿的一瞬间,徐先生发现一名年过六旬的老妇人越过了距离她七八米远的栏杆。发现的一瞬间,徐先生赶紧把车停下,靠左边靠边,对整个交通没有影响。这时,老奶奶摔倒在地,好心的徐先生下意识地去扶。就在奶奶醒来的时候,徐先生以为奶奶会感谢他,没想到徐先生把她撞倒了。徐先生大声叫喊,事情变得更糟了。最后,河南的法官经过一审、二审后作出判决,徐先生应对此事件承担40%的责任,赔偿10.8万余元。这件事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网友们议论纷纷。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老人摔倒在地时,应该过去扶他还是袖手旁观?
这件事以来,对人的影响很大。有老人的反应。以前不小心摔倒在地,都是年轻人扶的。现在不一样了,有时候不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匆匆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由此可见此事的影响力。
针对这一事件,多位专家认为,其实汽车并没有撞到老奶奶,在七八米的地方做出了刹车反应。据徐先生和旁观者说,车应该停在离老奶奶2米远的地方。六米外。但由于现场没有监控录像,一切都是未知数。鉴于此事的起因,奶奶违反了交通规则:她试图越过栏杆而不是走斑马线到达对岸。而徐先生不仅反应及时,还把车停了下来。这些应急措施应该说做得不错。即使徐先生看到前面的老奶奶摔倒了,他也没有害怕地开车离开,而是友好地下车搀扶。
如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怎么办?我觉得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量力而行是非常合适的。老人摔倒在地,扶他一把是合适的,前提是他保护好自己。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现象,比如骨折、出血过多,不要自己采取措施,要及时呼救。这样既保护了老人,又让你开心。对此,我给出自己的看法:当一个老人摔倒在地时,应该去扶他。如果摔得很重,你应该立即呼救,而不是袖手旁观和手表。
这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会尽职尽责。
老人摔跤事故早已过去,但我们还是要回头,冷静看待。
我们不知道是那个年轻人错了还是王太太错了。我们只是知道法律在我们眼前做出的判决。我们不知道是对是错,但这个判断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小伙子真的错了,就算了,但是如果是委屈呢?
老太太的伤是外伤。在医学领域,外伤可以看做是擦伤什么的,影响也是可以衡量的。至少这样可以看出车有没有撞到老太太。这是判决的一大漏洞。此外,中国的法律非常不完善。这样,在双方证据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如此轻易的做出判决,就像嫌疑犯一样,并不是什么大错。他是不是杀了人,大家都不确定,所以就放了。
我认为那个老太太和那个年轻人不能和解。前者当然有关系,但后者,我觉得更多的是媒体的原因。每次出了事,媒体都会夸大其词,明显偏向哪一方,而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么多人骂,就义愤填膺地骂自己,就像我看过的一个笑话,一群人骂一个人,一个人看着,去凑热闹。这个简短的笑话,它所描述的,不是我们中国人。
其实我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就觉得很难受。有些人说他们不愿意为了帮助一个老人而破产,而另一些人说他们必须在老人摔倒时帮助他。是的,帮助别人是绝对正确的。即使看了这个片子,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帮助老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正确的帮助老人,而不是贸然的,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那只是个意外,过去的都会过去,但我们要牢牢记住。
胡一虎的最后一句话,我很赞同。如果那天真的看到一个老人活着倒在你面前,你会犹豫吗?人都会老。有一天,当我们也需要拄着拐杖在街上打颤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动不了了。来往的行人很多,但是没有人愿意帮你。就算有人好心,也会在犹豫的时候和你擦肩而过。
这将是一个多么悲伤的场景。
我们会变老,我们会掉下来。当没有人来帮你的时候,人就失去了人性中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信任。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中国会多么可怕。
9月2日,武汉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市场门口摔倒。没有一个旁观者敢帮他一把。一个小时后,李大爷因窒息死亡。从彭宇案到今天,类似李大爷的悲剧接连发生,无人敢扶倒地老人,引发公众热议。当网络舆论谴责不扶老人的行为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社会提出的要求公众扶老人的道德标准,老人倒地的后续谁能负责。当然,摔倒在地的老人无人搀扶是道德上的悲哀,也是法律与道德行为较量的灰色地带。
在生活面前,人的道德判断受制于利弊的考量,这是没人敢出手相助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4000万老年人会跌倒一次,跌倒是老年人伤害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今天,不敢扶老人的路人,基于自身的利弊,做出了等待、等待甚至离开的选择。我们不能苛责他们,但当这样的选择成为一种群体心理,这种不道德的逻辑不断强化,人们就不会出于功利的考虑去救助倒地的老人。长此以往,道德互助会在社会上逐渐消失,人们不再相信别人会无缘无故地帮助自己。这无疑是一种道德悲哀。虽然大多数人都有这种说法,“不是我不想帮老人,是因为法律不能保护我的权益,所以不敢帮。”所以表面的逻辑似乎是,法律成了我们不敢帮助老人的枷锁。但数据显示,近年来,90%的扶老人纠纷已经查清,保护救助权益的法律法规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出台。这说明现有的法律制度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普通人想象的“不保护好人权益”的可怕地步。但是为什么民调显示还是有六成以上的人不敢帮忙?这说明法治不是没人敢扶摔倒老人的主要原因。在生活面前,主要是群体道德判断受制于功利考虑。
另外,面对无人敢扶倒地老人的问题,道德的作用不再被人相信,而法律却寄予厚望,那么这就更是道德的悲哀了。当一个好人需要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真的是好人的时候,说明人们已经不再相信道德可以让人出于善良和自律而做好事,道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逐渐下降。反观法治,虽然经常有人指责法治的疏漏,但人们还是希望依靠法治的完善来解决问题,相信法治一定能解决问题。老人摔倒在地没人敢扶,这要用道德和法治双管齐下解决。我们更希望的是,更多的人在面对跌倒的老人时,勇敢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