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开题报告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与思考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社会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首次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为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的新跨越和新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础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比较
(一)新基本标准与旧基本标准的比较
新基本准则中的基本会计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和清晰性原则。然而,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已不再是会计的基本原则。
(二)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与旧具体准则的比较
1.新增旧会计准则中缺失的部分
(1)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列报和金融资产的转移
金融工具四大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尤其是上市或即将上市的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准则规定所有衍生金融工具都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表外移到表内。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用好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内部化会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产生很大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避免报表过度波动。新会计准则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有五点: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计价基础的差异、确认的差异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2)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我国从未制定过原始保险合同准则,实务指南是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具有以下特点:区分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增加战备测试;区分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这个准则是对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业务处理的描述。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有:矿业权权益、井及相关设施损耗的计算方法,原制度采用直线法,新准则引入产量法和寿命平均法。新准则允许提取废弃支出准备金,设置“油气资产”、“累计损耗”、“油气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取消“地质成果”科目。
(4)投资性房地产
旧准则没有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而是将现有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准则中。新准则采用两种方法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成本模式的计量方法与原准则相同,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不需要摊销或折旧,也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期末只需按照公允价值对账面进行调整,其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增加了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份额缴纳标准。
这三项准则对于旧会计准则中没有规范或细化的方面,制定了更加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期权激励行为等会计规范的空白。
2.新会计准则在旧会计准则基础上发生突破性变化的主要部分。
(1)资产减值准备。新旧标准的主要区别是: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在判断资产减值迹象方面,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操作性。而且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强调一旦使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价值的会计处理将停止。同时,采用公允价值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是新旧准则在减值准备方面最大的区别。
(2)债务重组方法。新旧准则的最大区别在于,采用公允价值和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新准则的采用将影响当期损益而非权益。新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当债务人出现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根据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新标准突出了债务人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本质。
(3)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自愿交易,合并的价值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合并)可以由双方议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具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可以确认购买商誉。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从以母公司理论为主转变为以实体理论为主。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注重实质控制,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不考虑持股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该纳入合并范围。
(4)所得税的影响。新旧标准之间的差异如下:
在计税基础上,旧准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税收收入与税收扣除之间的差异,主要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新准则强调某一天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从余额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所得税的确认上,旧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应纳税额法和税务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计算所得税;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递延所得税。在减值确认的计量上,旧准则没有规定减值准备可以通过递延税款借记的方式计提,而新准则规定减值准备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计提,在未来符合要求时可以转回。
(1)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新旧标准之间的差异如下:
旧准则在投资中确认股权投资差额,分期摊销,调整投资收益。如果为负,则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商誉不予摊销;如果少于,则直接冲减留存收益。
第二,思考
会计准则的更新对企业、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宏观上,这是中国会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微观上,则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利益和选择。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势:
(一)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
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特征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所有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新会计准则从三个方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照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要求企业在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2.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环境。允许企业在不违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经营环境灵活选择自己的会计政策,如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采用不同的百分比,对固定资产采取不同的折旧政策;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3.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认真甄别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确认符合将负债确认为负债条件的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新会计准则还要求承担者在确认租赁引起的负债时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符合经济生活发展的要求,内容具有创新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已从以前的以工商企业为重点的准则扩展到39项准则,涵盖金融、保险、农业等多个领域。,涵盖了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业务办理规定的空白。主要创新点如下:
在所涉及的领域中,增加了原指南中没有但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保险合同条款等。
在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内容中,引入了一些新概念,如:
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如要求上市公司考虑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要求相关利得和损失在利润表中确认等。这些规定将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加公允的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低价资产换取高价资产来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
新准则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要求本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采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这就使得有长期应收款和应付款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记为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资金占用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产品赊销政策。
对批量曝光的方法也作了许多新的规定,如:
财务风险的披露更加直接和透明。该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使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能够及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使管理层能够更直接地获得相关信息,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衍生金融工具。
(三)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除少数事项外,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标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全面协调。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客观要求,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了会计的基本原则;此外,在资产评估、负债核算、收入确认和财务报告体系完善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一致。
我有一个打开报告的模板,你可以把它放上去。
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的论文(设计)思考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将非流动性资产组合起来,转化为一种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更自由发行和出售的融资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笔资产证券化业务出现以来,其发展从未停止。截至2008年底,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余额分别为7.59万亿美元和2.67万亿美元。虽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可以预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壮大。同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会计法规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因此,借鉴现有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国际模式,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现状,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规范,客观反映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保证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满足监管机构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论文提纲):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其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的本质,并讨论了其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最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的规范,以及两种模式的差异和影响。第四部分,在回顾我国现有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以适应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大纲如下:
1.介绍
1.1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3本文的结构和思路
2.资产证券化概述
2.1资产证券化的本质
2.2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影响
3.美国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
3.1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概述
3.2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国外资产证券化会计的相关规定。
4.1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
4.2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
4.3资产证券化财务报告问题
5.探索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
5.1中国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现状及问题
5.2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发展的思考
3.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和措施,包括实验设计、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
完成论文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相关报刊的资源,完成论文的写作。
研究方法和措施主要基于国际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历史和现状,参考各种资料以及会计协会和会计从业人员关于证券化会计的文献。
数据收集主要通过向学校图书馆借书,参考资产证券化相关论文和中国知网、维普信息等web数据库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玉华等,2007,《资产证券化原理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安德鲁·戴维森等,2006,《资产证券化——构建与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2004,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与效应,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4]陈秋梅,2005,《资产证券化会计——国际模式与中国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张,2007,“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6]财政部,2005,《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
[7] FASB,FAS140: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清偿的会计,2000年9月。
[8] 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3年12月。
[9]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SIC12合并——特殊目的实体,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