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长远眼光来讨论论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先秦思想家卫灵公《论语》中的一句话。它警示人们,没有长远规划,就会有眼前之忧,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就生态环境而言,人类是否对大自然有“长远的看法”,不仅关系到大自然的生存状态,也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前景。“现在”是此岸,“未来”是彼岸。如果没有“远见”,就会迷失方向,就会有很多“近忧”,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甚至是相反的方向。俗话说“有终身之忧,无一次之患;不求永生者,不足以求一时。”凡事预则立,权衡利弊,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才能赢得胜算。

在原始社会,人类仍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的神秘逐渐被打破,人们逐渐从敬畏自然转变为改造自然。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生态危机。就中国而言,我们的祖先早就倡导“天人合一”,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需求的增加,在借助科技工具取得进步后,一些人开始无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他们认为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于是大张旗鼓地与自然开战,造成生态失衡。在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来。这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不都是天灾人祸吗?

对于环境与灾害的关系,世界上一直存在着“乐观”和“悲观”的不同态度。有相当一部分人盲目看好“天”,认为天不会塌下来。相反,正是那些有“远见”的人不遗余力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87年挪威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其实人类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在乎危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危险只有在和平时期才能转化为安全;高枕无忧,遇到危险时,危险会逐渐变成灾难。有了更多的紧迫感,我们就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事实表明,人类在与自然的竞争中总是会输的。人类和自然不是主人和仆人,不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而是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保障。“近期之忧”和“远期之忧”是有联系的。担心是为了不担心,担心是为了不担心。只有忧患和担忧才能预言“风起于清平之末”,在繁华中戒骄戒奢,在繁华中紧盯不测,在盛况中善于观察,在舆论中寻找蛛丝马迹,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付出,造福今天,赢得未来。

“无远虑者必有近忧”,所以我们要鼓励自己,警醒自己,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