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艺术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种族、土地等物质要素同等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毁灭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灭亡。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代民族可能还活着,但是他们的民族已经随着他们传统文化的消失而消失了。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对其文化的破坏是一种极大的犯罪。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话文化的基础。“人管地,地管天,天管道,道管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了文化的血液。“大学之道,在于明德。”2000多年前,孔子就建立了图书馆来教授学生,向社会传播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公元一世纪,“慈悲普渡”的佛教、佛学东传,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儒、释、道相互辉映,使盛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华民族虽然在历史上多次遭受侵略和攻击,但其传统文化始终表现出巨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其精髓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了我们祖先的世界观;“善恶有报”是社会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最起码的美德;“忠、孝、义”是人世间的生活准则;“仁、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文化体现了诚信(现实)、善良(善良)、和谐(重视)、包容的优势。“天地君师”碑反映了人们尊神(天地)、忠国(君)、家(亲)、师德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个人修养,以儒释道的修养信仰为根本,能够包容、发展、维护人类道德,使人产生积极的信仰。

与法律的刚性约束不同,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强调犯罪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培养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往往通过文化反映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顶峰的唐朝,恰恰是中国国力达到顶峰的时期,也因此科学一统天下。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到长安留学,周边国家以中国为宗主国,各国都来朝鲜复译钱。秦朝以后,中国经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等少数民族独立的朝代,但几乎都汉化了,这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大同化。就像孔子说的“远离人群,就要修身养性。”

自从从中国篡夺政权***1949开始,我们民族文化的毁灭就在国家的帮助下开始了。这绝不是因为它出于对工业化的狂热或希望接近西方文明而做了什么蠢事,而是因为它在意识形态上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它的文化破坏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从建党到现在,中国-* * *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文化的“革命”,也确实企图彻底“革命”中国文化。

更糟糕的是,中国-* * *一直采取从传统文化中偷梁换柱的方法,“发扬光大”从古至今人们背离传统文化而导致的宫廷斗争、阴谋诡计、独裁专制等等,创造出一套他们的善恶标准、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让人以为这种“党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利用人的“-党-文学”

这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心不仅失去了道德约束,还被-中国-* * *,强行灌输了他们的邪恶理论。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由五千年前的黄帝创造的,所以黄帝被称为“人类的祖先”。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说,“志在道,德在德,仁在仁,游在艺”,“闻道则死于夕”。描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人生规律的《易经》被儒家视为“群经之首”,里面的预言不如现代科学。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家是入世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占有很重的分量,“诸德之孝为先”。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但他又说:“谁也孝顺,是仁之本?”

家庭伦理自然可以延伸到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到大臣对君主的“忠”。所谓“他也孝顺,只是容易得罪。”“勋”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引申为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在家庭中提倡父之恩、子之孝、弟之情、敬,其中“恩”可以向下延伸为君对臣的“仁”。只要能维持家族中的传统,社会伦理自然也会维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和道教是传统文化中“与生俱来”的部分。佛教和道教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医、气功、风水、占卜、佛教、天与地、善恶报应等等深深植根于道教的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信仰为中国人建立了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正所谓“天不变,道不变”。这种道德体系是社会存在、稳定与和谐的基础。

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往往是抽象的,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普及道德体系。

以四大经典小说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一个空书生、一个空灵真人、一个通灵宝玉越过一座荒山、一座荒崖的对话。这个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以“洪太尉误走邪魔”的神话开篇,这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由来;《三国演义》以天灾预警开篇,以“万物生生不息,天数难逃”的天命观收尾。其他的,比如《东周列传》或者《岳传》,都是以类似的故事开头的。

这绝不是小说家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和生命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于中国人一说起义气,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美国从前”的人物,以及“屯土山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等故事,最后失去麦城,“义气不屈,父子归神”。说到“忠”,你自然会想到岳武穆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等等。

就这样,传统价值观中对“忠”的赞美,通过知识分子创造的精彩纷呈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抽象-通过文化手段进行道德说教、具体化和形象化。

道家讲道理,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有异,内有同,……无非是希望人回归善”。这是根植于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

传统文化渗透着“天、道、神、佛、命、缘、仁、义、礼、智、信、诚、耻、忠、孝、节”。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不识字,但对传统戏剧和评书很熟悉。这些文化形式是人们获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以中国* * *破坏传统和文化,直接破坏了中国的道德和社会安定和平的基础。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觉,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中国狼图腾的读后知识和文化底蕴还在,中国狼图腾的读后传统文化就还在稳定存在,甚至还在发展,不管是可喜的还是恼人的。所以与此同时,我们听到“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正在对外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着消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存在几乎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无子女、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征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高雅文化”,是一个具有她或他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的有机生命体。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否还存在,主要取决于她是否还生活在某个民族或社群的现实生活中。具体标志是看:(1)这种文化是否有什么严格的传人,即以群体的方式,以自己的生活实践,自觉继承她的“正统”的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的人生重大选择;(4)她独特的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其关键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文字和艺术形式中。总之,一种文化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民众,是否能与现实的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按照这种观点,我们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者说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当然,任何活的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这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缘关系和“基因”。如果出现文化断裂,即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取向被强行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积极方面被历代仁人志士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伟大力量。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的,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髓可以延续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现在提倡的爱国爱乡、勤俭节约、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彬彬有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严于律己、勤于学习等优良传统美德,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在中国浩瀚的思想宝库中找到。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赋予时代新的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良好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教育和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肩负起历史重任。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首先要做“老师”。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全程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和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利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各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把一部分传统美德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动员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民族的灿烂文化,弘扬民族的伦理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挖掘传统美德作为德育资源,创造出学生乐于接受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主张“贫不可移,富不可淫,权不可屈”,奉行“和为贵”,“家门口事事顺遂”,提倡慈善,帮助有需要的人,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放在第一位,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险,这些传统越是要发扬光大。比如1998年抗洪,抗击非典的时候;今年年初,面对南方雪灾和四川5.12地震灾害,全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已经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重大影响。传统是现代的基础。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