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史的论文

1840年,英国大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市场,中国的大刀长矛在外国火器面前不堪一击。中国人民遭受了国内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以来,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各个阶级都在尽力完成这一任务,比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领导的“百日维新”;孙中山、黄兴领导的辛亥革命;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每个类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历史的进程已经证明,使中国独立和繁荣的任务最终将由中国的* * *生产党来完成。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 * *产党之前的各个阶级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因为无论他们的阶级属性是什么,他们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一点上,只有方法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鸦片战争后,地主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土地兼并更加严重。清政府缴纳的赋税逐年增加,让农民不堪重负。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领导起义,史称“太平天国”。这种农民阶级领导的意义迅速传播开来,导致了1853年在南京建立了针锋相对的政权。为什么这次起义没有发生在内陆,而是发生在东南沿海?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英国想在这些地方倾销他们的商品来获得白银,但是他们大大低估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力量,高估了农民的购买力。开放这些端口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洋纱洋布使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瓦解,使“农”“织”分离,许多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自由劳动力。城市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难以吸收这些劳动力。很多人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就是它可以被使用的地方。在内陆,小农经济依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虽然或多或少发生过多次起义,但是取得了什么成就。洪秀全利用这一有利形势,颁布了农民都渴望的革命纲领“天朝天亩制”,于是纷纷投靠。但是,这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最终失败了,其客观原因自然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失败的必然性。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起义是反对封建阶级的,不是反对封建制度的。就算清朝被成功推翻,也只是为了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是宗教性的,神权和王权的结合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封建官制,麻痹了人们的思想。一个人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往往会滋生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洪秀全就是这样。定都天京后,他纵情声色,如同昏君。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太平天国逐渐失宠。历史告诉我们,一旦失去民心,任何政权都很难存在。天京最终在1864年沦陷,持续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我不后悔它的失败。后来的《资政新篇》不过是一堆空洞的文章,里面可能包含着各种类似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但也救不了太平天国的衰落,毕竟只是象征性的。

太平天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封建统治者内部的一些大臣开始研究面对内忧外患,如何振兴风雨飘摇的清朝。这时候就分成两派了。以大学士伍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在于尊礼义而不在于权谋,根本大计在于人心而不在于技术”,主张“忠为铠甲,礼为干神”抵御外侮;另一方面,以恭亲王一心为代表的“开明派”主张在维护基本封建规范和祆教的前提下,学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行动准则。其实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权衡利弊后,倾向于采纳易信等人的观点。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易信、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前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后期为了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困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发展了一批民企。这个过程,从65438年到1960年,被称为“洋务运动”。主流观点认为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该书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只在器物上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改变封建制度。这种观点似乎是对古人的苛求,但我觉得很难反驳。在我看来,判断一场运动的失败并不容易。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然而,这场运动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此来判断它是否成功。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人会反对这场运动真的让清朝存活了一段时间。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做孙中山能做的事,比如。所以我觉得洋务运动不能说是成功的。但至少不是失败。

虽然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执政,但中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却是不争的事实。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进一步证明了清政府的无能。人们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家破人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先进分子认为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此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观点高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观点,涉及到制度层面。但遗憾的是,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资产阶级极其弱小。关键时刻要靠袁世凯的武装,要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它失败了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学习的是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大地继续沉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正式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工具,其反动行为日益明显。公然帮助外国镇压爱国运动“义和团”,无疑暴露了其反动设计,人民依然水深火热,这一点也没有改变,甚至变本加厉。虽然19年底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但“皇家内阁”的出现证明这只是一个骗局。19年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要发展成参天大树,必须建立真正有实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他们在以前的武装起义中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丧失信心。最后,1911的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可惜的是,即使孙中山有一个美好的蓝图,却很难实施,似乎也很难有人去实施各种法律。革命并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的生活依然很悲惨,自然很难追求什么政治权利。自身的弱势使其不得不依赖外来势力,这是其失败的根源。要知道中国的畸形社会是外国势力造成的,但孙中山承认外国在中国的利益,主要的压迫势力依然存在,社会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至于民主思想,至少在当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不合理的思想,自然没有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他当上总统后,野心极度膨胀,准备登基复辟。最后不过是一场丑剧,以悲剧收场。之后虽然两次恢复张勋,但也只是两次短暂的闹剧。然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时代。此时的中国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从思想上铲除封建礼教,中国人才能真正觉醒。于是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落后愚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巨大而广泛的,甚至一些优秀的文化也遭到了不良镜头的无情攻击,是片面的。“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时,北京的学生已经流了血。他们的正当要求迫使政府按照他们的意见行事。这一天是五四,历史上称为五四运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1921年,中国* * *生产党成立,中国革命事业进入新阶段。

这期间各班都做了自己的努力,但都失败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值得人们同情;洋务运动让国人眼前一亮;改革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辛亥革命让人感到惋惜;新文化运动虽然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其后遗症至今仍造成了无穷的危害,导致了中国人精神文化的缺失。在这段历史时期,资产阶级很活跃,认识也加深了。除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各种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本质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从最初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西方思想,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救亡图存的途径之一。即使新文化运动对今天的中国人弊大于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走向了这条全盘否定古代文化的道路。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苛求古人。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如此。

百年冥想

——学习“洋务运动”的一些体会

学了短短一学期的近代史,就对“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现代化改革。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体会。

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初。当时留在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一心领衔演出“统筹全局,整体折叠”。经过王公大臣的同意和咸丰的批准,宰相国家事务办公室正式成立。从此,洋务运动正式开始。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新军和北洋舰队大败。次年四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这场历时35年的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一直受到诸多争论。洋务运动可谓打响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枪,但第一枪没有打响,基本上是失败的,没有把中国变成独立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对于这场运动,一直褒贬不一。

我刚大一,学的是工科,不能有深刻的见解。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应该从洋务运动之前的时期来读这段长短不一的历史,这样才能看得更全面。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间接因素。因为正是这两场战争,让一向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出现了比原来的腐朽大臣们更懂得反抗的“洋务派”。所谓洋务派,是清政府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的一种影响,与“顽固派”相对。

洋务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手段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65438+20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在于尊礼而不在于权谋,根本目的在于人心而不在于术”,主张“忠为铠甲,礼为干神”以抵御外侮。他们抨击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说它“很先进,很正确”,但“以礼义为脊梁,以忠义为铠甲”,不利于自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外官员都没能控制住敌人,他们只是用空话来填补他们的责任,这导致了庚申的变化。“洋派和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很激烈。总理府是推进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影响主要不在清朝中央政府,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督抚、督抚。慈禧明白,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要维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有实力、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于是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在中央政府中,新近成立的宰相衙门大臣龚义信亲王成为洋务派在中央政府中的代表力量。大多数地方代表都与曾国藩有关: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秀才,湘军领袖)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秀才,淮军领袖,晚清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秀才,人称“香帅”)左(曾国藩的部下,汉族地主,率军收复新疆)。都是在洋务运动中有突出建树的大臣。

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雇佣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支,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历时三年,研制成功中国首舰“皇姑”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着“求财”的旗号兴办了不少民用工业。如:天津机械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

其中,北洋水师最为强大。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建,拥有战船25艘,官兵4000余人,淮军大将丁为提督。同时,旅顺口和阿哈瓦两个海军基地建成,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自豪地说:北洋水师“势头强劲”...可以驻扎在辽宁舰和渤海,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支援,辅以各种炮兵连的驻扎,足以防守京畿。”(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风光,可惜这支庞大的舰队在日后的甲午战争中依然不是其他国家小舰队的对手,原因也值得玩味。)

更难能可贵的是,洋务派在增强战力的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培养。这从史静文同博物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可见一斑。从送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就可以看出来。

综上所述,“洋务派”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现实意义。既增强了清政府目前的国力,也成就了今天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我大致总结了几个原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洋务运动通过各种渠道的破坏。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在当时那种形势下,面对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百般阻挠。

第二个问题在于洋务运动本身的思想路线不完善。如前所述,这场运动主要是用来稳定封建统治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会触及封建制度。可以看出,这些“洋务派”和“顽固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们的分布更进步,根本利益和目标还很落后,初步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三是这些“洋务派”的素质。整个洋务运动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有限。洋务派官员缺乏自身的现代化修养,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试图单纯依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中体西用”,即把中国的封建制度作为容纳西方先进技术的容器,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失败。

所以看似先进的背后,是不可避免的腐朽,让这个波澜壮阔的乐章终究变成了流星。

甲午战争也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总之,一个落后了几十年的民族,仅靠一两项运动是不可能改变悲惨命运的。但洋务运动本身和这段可悲的历史,可以作为教材,给我们以教训,取其先进性,避其糟粕。只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