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1000字论文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即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为重点。这个时期是从1949到1979,持续30年左右。第二阶段是强调智力的阶段,即强调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从1979到1982只持续了4年。?第三阶段是重视非智力因素,将非智力因素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的阶段。?这个阶段从1983到1989,大约持续7年。第四阶段是加强素质教育,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在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
那么,什么是质量呢?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
质量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有多维度的视角和思路。一般来说,所谓“素质”通常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生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的自然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也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层含义是教育学的本质也是社会学中的“质”的概念,主要指后天的社会面。它认为素质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修养和品质特征。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的整体水平,是人的各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素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遗传素质是后天基本素质的物质前提,后天环境和教育是先天遗传素质发展的条件。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天生的聋哑人成不了音乐家;但是,如果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经过后天的培养,是不可能成为音乐家的。所以,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
国家教委朱凯旋主任指出,素质教育本质上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为目的,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的要求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发展为过去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指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往和当前基础教育的总结,而是单纯为了升学而对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的总结。
否定“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现在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我国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背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客观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可以从以下10分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是选拔、科举、淘汰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来看:应试教育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健身、如何创造、如何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来看,应试教育是一种被淘汰的以“提高”为主的“人才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以“普及”为主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应试教育完全围绕着考试的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而忽视了“德”、“体”、“美”、“劳”,是不完整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来看:应试教育是单科课程,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都纳入课程,与正式课程同等对待。有些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来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教学,随意增加课时,课外授课,增加工作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作业为例,内容适中,形式灵活。既重视巩固的书面作业,又设计有个性、有创意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将课外阅读融入培养健康人格,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教师的尊严。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关系:管理和被管理,教和被教,灌溉和被灌溉。素质教育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的教学艺术要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是学生被动学习、钻研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重视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发展。
从教学方法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社会和现实;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新素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社会化,构建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增加教学渠道,拓宽教育视野,帮助他们摆脱与升学指挥棒完全一致的狭隘的自我封闭,实施开放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看,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率”为标准,“考试”为法宝,并以此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僵化、僵化和“一刀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树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示和惩罚功能,将学生的差异视为资源潜在优势,实施使学生人格健康完善的教育。
从以上10分,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性,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教育过程上的肤浅性,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的危害很大,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很大。我们必须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通过实际努力把它变成素质教育的轨道。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多年来,基础教育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只追求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上去了,升学率上去了,那就是“美男子遮百丑”,“一哼全是经验”。这种应试教育目标必须改变,但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会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顶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必须改变升学率就是人才,只有升学率才能成为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教育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既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还需要大量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还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专长,还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反复证明,学历高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人才,学历不高的人只要综合素质好,也能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含义是彻底摒弃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为成败标准的过时观念,树立以各项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体特长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说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去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只看分数,到全面地看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人格特长、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我们应该彻底抛弃单纯的注意力。“尖子生”,忽略普通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硬背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树立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理论与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内与课外、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理念。
可以说,上述四个根本理念得到了改变和更新,为基础教育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价值上是对立的。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否对立,一直有争议。很多人,尤其是教育从业者,很难接受这两种教育是对立的观点,因为这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如何评价过去的教育?认为如果把两种教育对立起来,就意味着对之前教育的全盘否定,这至少在情感上是教育从业者难以接受的。难怪当有人说“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被‘应试教育’四个字概括否定”时,很容易引起教育从业者的* * *反感。第二,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吗?既然素质教育也要考试,怎么能说是和应试教育对立呢?这两个问题已经部分说明了。
如何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否对立?首先,有一个思维方法的问题。人们在争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关注具体事实,而忽略了思维方式,即如何理解“对立”,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对立”。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的理解也不同。
什么是“对立”就是马上“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矛盾和斗争”。[3]对立可以分为事实对立和价值对立。事实对立是指事物的具体存在或具体形式,如阴阳、正反的事实存在。价值的对立是指事物在意义上的对立,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在意义或价值追求上的对立。事实对立和价值对立在某些事物上可能是一致的,即事物之间既有事实对立,也有价值对立;这两个对立面在某些事物之间也可能是不同的,即事物在外部事实上不是排他性的,而在内部价值上是排他性的。应该承认,在社会人文领域,判断两个事物是否对立,应该着眼于价值层面而不是事实层面,因为价值比事实更本质。
都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如果两种教育是相互包容的,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包含一些教育事实,特别是从两种教育都包含考试和应试,都包含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追求,都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同样没错,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如果两种教育的对立是指根本意义上的对立和价值取向上的对立的话。显然,认为两种教育不是对立的观点是基于一种事实判断;说这两种教育具有对立的特征,是基于一种价值判断。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只能指教育价值上的对立,即什么样的教育更好、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人的发展等教育根本价值取向上的对立,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包含一些共同的教育事实和要素。
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概括了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弊端。素质教育是针对这些弊端直接提出的,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价值对立。比如应试教育追求为考试而教,素质教育追求为发展而教;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应试教育提倡重复、模仿和被动接受,素质教育提倡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和探究学习。应试教育压抑个性和创造力,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和创造力;应试教育造成知识与学科的隔离和分离,素质教育注重知识与学科的关联和融合;应试教育导致读书死亡,素质教育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大多提高人的记忆、模仿、解题技巧等表层素质,而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智慧、能力、创造力等深层素质的开发和激活。
在上述意义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明显对立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而不是教育的具体事实上。以考试为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不在于形式上和事实上有没有考试,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在于考试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和人性的内在需要。如果有考试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不是只有取消考试才能搞素质教育?这太荒谬了。
一直有人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有一种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不明白,应试教育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是一个单纯为了应试升学而概括中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特定概念。他们把事实上的“考试”和价值上的“应试”混为一谈,把事实上的“应试”和价值上的“应试教育”混为一谈。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有人提出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思想。比如,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美国的素质教育评价很高。事实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意识到了过分强调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了考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他认为,应试教育虽有诸多弊端,但不能全盘否定,视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和障碍;应试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废除或抹杀。再学习再测试,可谓是学习周期和规律的表现,符合认知规律。[4]显然,这种论调混淆了“应试”和“应试教育”,混淆了事实和价值的界限。其逻辑正如之前所指出的:有教育就有考试,有考试就有考试,自然是应试教育。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类似的观点在目前还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认识。虽然美国学校这几年确实加强了考试,但必须指出的是:第一,美国学校是在一贯不重视考试的前提和背景下,适当加强了考试,这和中国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同;第二,美国学校加强考试,绝不是搞我们认为的“应试教育”,更不会改变美国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第三,美国教育种种弊端的原因并不是“过分强调素质教育”,而是复杂的原因。加强一些考试并不是说要少搞素质教育,而是要通过考试的加强和改革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和提高质量之间怎么会有自然的二元分裂?虽然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价值上是对立的,但毫无疑问,考试和应试与素质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是对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论点之所以不恰当,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应试教育”的具体概念,把否定应试教育等同于取消考试,没有明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性质和内涵。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可以在教育中同时进行吗?看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把“应试”看成一个褒义词,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该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那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步做什么都无所谓;如果把“应试”看作一个中性词,即只侧重于有考试就一定有考试的事实判断,而不涉及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做什么、怎么应对、为什么做等价值判断。,那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就是暧昧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把“应试”看成一个贬义词,即应试教育是上面说的一个特定概念,是应试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是对立的,所以不能同时发展。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不合适的观点主要源于两点。一是混淆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价值边界,不明白应试教育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它不明白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否定考试和考试本身,只是否定了错误的价值取向。第二,认为考试、考试、素质是二元的,互不相关,所以看起来是两回事。事实上,素质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转变考试的价值取向,尽可能实现应对考试和提高素质的统一,但这不能称为上文所说的“同步发展”,因为这种“同步发展”并不是说应试教育的价值转变,而只是着眼于考试存在的事实。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确实是不同程度的并行、同步的,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两种教育并存、双重挤压下的无奈之举,并非教育从业者的意愿。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当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各种做法开始动摇但远未克服,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但远未真正确立时,两种教育的并存造成了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对现实教育的双重约束和双重挤压。一方面,在现实的、不可抗拒的社会压力和学校评价下,学校为了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维持生存,不得不适应这种价值取向,坚持一些应试教育的不当做法;同时,学校也必须面对素质教育的导向和要求,包括新课程的实施,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升学考试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考试改革正逐渐向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倡导的价值取向靠拢。过去应付中考的老办法,如汗水加时间,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严重偏科,仍然有效,不得不坚持,但不如以前有效,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上做一些努力,如创造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和综合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校既要应对现有的应试教育,又要应对新兴的素质教育,即两种教育要同时进行,但这与一些学者提倡和鼓励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要同时进行”的命题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实中两种教育并存,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是应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所导致的教育困境的权宜之计。很正常,可以理解,但不适合公开宣传鼓励,也不是建立在认可和接受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上。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7-11-21(01)。
[2]杜威。民主与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流派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38+09。
[4]杨·。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J]。探索与争鸣,2002,(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