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基本的文学体裁之一。《诗序》:“诗人,凡有志向之处,心中有志向,以诗言之。”诗和歌的区别在于诗主要是背的,歌主要是唱的。所谓诗要背其词,歌要咏其声。诗歌大多是为感情而写的。诗歌是最普通的艺术之一,它像阳光一样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无法理解风、电、雷、雨等许多自然现象,所以都归结于神灵。原始人类出于敬畏,对神灵载歌载舞,表达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这就是诗歌的起源。

它起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源于劳动。原始人一边劳动一边发出简单而有节奏的叫声,以此来忘记劳动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精神,协调行动。渐渐地,这种简单而有节奏的呐喊,发展成了一首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表达劳动者自身感受的诗歌。鲁迅先生曾说:“诗是韵文,发生在劳动期间;小说是散文,从休息中发生。”所以我们说,诗歌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是最古老的文艺样式。

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小说,散文,戏剧,最美的地方,都闪烁着诗歌的光环。所以,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在艺术领域中无处不在,诗美是艺术美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艺领域,科学著作中的精致片段,甚至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都散发着智慧和光彩,有诗的痕迹。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节奏的要求,用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开心的叫诗,开心的就成了歌。

诗学是关于诗的,就像美学是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如果你问一个诗人“诗是什么”,就像你问一个美学家“美是什么”,很难得到你满意的答案。诗歌很难定义,大概是因为“它太属于精神世界了,太空灵了”[1],诗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广义和狭义的诗歌混在一起,“什么是诗歌”就变得更加复杂。海德格尔不满意“把诗归入文学”,不同意“诗必须在文学中找到它的存在形式”。这难免是一种偏颇的理论。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当然属于文学,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这有什么疑问吗?但是,这里所谓的诗,只是狭义上的诗。还有一种广义的诗。广义的诗歌不再属于文学,不再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部分。

当我们把广义的诗歌和狭义的诗歌区分开来,就可以避免很多混乱,诗歌的定义就开始清晰了。

广义的诗歌

广义的诗歌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总称,是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灵魂逃避现实后的一种栖息方式。

狭义的诗歌

从巴比伦的英雄史诗《被遗忘的一个》[6]开始,特别是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狭义的诗歌被创造、传播和欣赏了几千年,在中国近代以前被视为正宗的文学样式。

关于狭义的诗的定义,古今中外也是众说纷纭。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的杨洪烈《中国诗学大纲》,列举了中国古今多达40种对诗歌的定义。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诗歌的定义(最初形式)》列出了38种[7]。事实上,历代诗人和学者的定义绝对不止这些。《毛诗序》说:“诗人有志气之地。心中有志气,说话如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人咏其性情。”张顺民在《诗画百首》中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姜夔《道士白石诗》认为“遵法即诗”。章太炎对曹聚仁白话诗的回答甚至认为:“广义上,凡有韵者,为诗之流。..... "百家姓”当然,《医方歌》也是。作品笨拙,诗人未必做,也未必称之为非诗之流。”古希腊诗人西蒙尼戴德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但丁的《箴言》说:“诗歌不过是用韵律和修辞写成的虚构故事。”薄伽丘的《异教神灵谱系学》说:“诗歌来源于一个古希腊词Poetes,其含义是拉丁语中所谓的精致言语。”"诗歌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它源于上帝的思想."雪莱《关于诗歌的辩论》中说:“诗歌是最幸福、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幸福、最善良时刻的记录。”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说:“诗歌是一切知识的精华,是整个科学面貌的强烈表现。”柯勒律治说:“诗歌是最好的词语的最好排列。”别林斯基《诗的分类与划分》说:“诗是最高的艺术体裁。.....诗歌是用流利的人类语言表达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幅画面,一个清晰明了的陈述概念。因此,诗歌包含了其他艺术的所有元素,仿佛其他艺术所拥有的一切手段都付诸实践。诗歌是艺术的全部,是艺术的一切机构,它的网络艺术的一切指向,都清晰明确地包含了艺术的一切差异”,艾略特的《诗歌的作用》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最敏锐的感觉。”

关于“诗是什么”,各家各有独到之处和精辟之处:强调诗是“志向之所”、“吟咏性情”或“生命意识”,重在诗的内容;强调诗歌是“无形的画”、“有声的画”或“音画兼备”,注重诗歌的形象特征;强调诗歌是“法度”、“精致的言语”、“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或者干脆以韵为诗,注重诗歌的形式;强调诗歌源于上帝的心灵,一切知识的精华,科学的面部表情和最高的艺术体裁,集中体现了诗歌的本质。即使盲人摸象,很多持己见的“盲人”的结论之和也离“全息影像”不远[8]。

各种流行的“主义”诗学理论对诗歌也有自己的定义:

现实主义诗学认为诗歌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诗歌和一切艺术的源泉。诗人是生命的歌者,诗歌是生命的歌唱。

浪漫主义诗学认为,诗人是一种爱,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到世间,世间万物都会诗意化。所以诗歌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感情的直接表达,是诗人灵魂对理想世界的呼唤。

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歌只是一种有意义的语言艺术形式。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形式不会屈服于内容。诗人对美的追求往往是形式的独立创造。形式的独立品质意味着诗人拥有批判社会现实、开辟美好世界的独立力量。在极端的形式主义诗学中,诗歌只是一种语言工艺。

精神分析诗学认为写诗如做梦,诗歌是诗人的“白日梦”。普通人做梦是因为人的本能欲望在社会道德和理性意识的压制下得不到满足,转移到梦里来发泄。诗人写诗,是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本能情欲,转移到幻想世界中去发泄。两者的区别在于,诗歌有一种用于审美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美化本能情欲的伪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诗是男人炫耀自己的事情”的说法并不是纯粹的嘲讽)。同时,将情欲转移到艺术界也是本能情欲的一种升华。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诗歌和做梦都是用形象思维代替逻辑思维的心智活动[9]。

各个流派对诗歌的定义各有侧重,各有极端和深刻之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是何其芳的定义:“诗歌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充满想象和情感,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语言精炼,语气和谐,节奏韵律分明。”[10]这应该说是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定义,包含了何其芳对诗歌形式美和格律美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吕进对诗歌提出了更为简洁的定义:“诗歌是歌唱生活中最高的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接书写。”[11]这个定义既不同于何其芳对诗歌的定义,也不同于新先锋派对诗歌的定义。

如果抛开一切主义和流派,在纯粹的技术层面上,用一句话给诗歌下一个简明的定义,我在想,是否可以说诗歌是借助形象,用一种带有音乐感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美感的艺术。诗歌是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歌是表达感情的艺术,诗歌也可以是美的艺术,诗歌是通过意象表达的,诗歌的语言是音乐性的。乐感就是音乐性,包括节奏和韵律,这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重要特征。

意象是诗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一般不直接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感情,而是借助形象来表达。什么是图像?简单来说,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意象。比如写情诗,诗人不仅会说“我好想你!””“我好想你!”“我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我活着总有一天会想你的!相反,我会用深情的形象来委婉地表达,如“春天的蚕到死都在织,每晚的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我想你就像一只吐丝的蚕到死把我们分开!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我流泪了,就像燃烧的蜡烛。只要我的生命还活着,我的眼泪就不会停止!有着无尽情感的蚕和有着无尽泪水的蜡烛是诗中寄托情感的意象。

诗歌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诗人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方面,诗歌主要表现情与美,即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和审美感受。客观世界对诗歌的要求是叙事性和具象性,社会性和自然性。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它所讲述的是什么,经常被作为图像来传达主观感受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