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年内世界全文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封建政权一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中央集权,二是君主集权,即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君主。这个政治结构的设计者是韩非,战国时期的朝鲜人。
春秋战国确实是乱世。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起源。在背包里
在群雄争霸、烽火连天的时代背景下,忧国忧民的先秦诸子以广阔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经世思想,在百家争鸣中逐渐涌现出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百家争鸣。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光辉。
自韩非《韩非子》一书问世以来,有人说封建帝王的治国之道无非四个字:“阳儒暗法”。俗话说“半个韩非治天下”。历代皇帝虽然天天读儒家仁义道德,但暗地里却把韩非这本书用得很透。封建社会的一个治国方略,名义上是“独尊儒术”,但实际上韩非的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郑汉故城的思想家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韩非在历史上无疑是有名的,可惜他的籍贯却成了“糊涂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韩非的记载也是含糊不清:“韩非也是韩的儿子。”65岁的新郑市党史办原主任郑忠志,对新郑历史颇有研究。退休后,他写了许多书来宣传新郑的悠久历史。65438,2004年2月27日郑中之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关于韩非的出生地,史学界虽有争议,但史料中的记载是一致的,而且据说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这是判断韩非出生地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韩非是韩国人,说到韩国就不能不提到新郑。郑中之先生说,朝鲜于公元前403年在陕西建立,于公元前375年灭郑后,从杨寨(今河南禹州)迁都郑故都新郑(当时叫)。此后145年,新郑一直是朝鲜的首都,直到公元前230年朝鲜被秦国所灭。时至今日,两千多年前的郑韩故城依然屹立在新郑城内,向人们诉说着新郑历史的沧桑。因为新郑是韩国的首都,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赵也斩钉截铁地说:根据史料,韩非既然是韩国的贵族,自然应该住在首都。而且新郑城四周都是河流,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住在城外很不方便。作为贵族,韩非如果不住在京城,就会去乡下住。这难道不是一件不能用情感和理智来辩解的怪事吗?所以韩非的籍贯应该是新郑。
韩非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子,师从李斯。韩非有口吃的生理缺陷,不擅长口头辩论,但很有天赋。《史记》记载韩非“与李斯在共事,李斯自以为不如费”。韩非的少年时代,恰逢战国七雄——秦、齐、楚、赵、魏、韩、燕武力争天下的时代。强大的秦国不断侵略和攻击弱小的韩国,攻城掠地,秦军一度与韩国首都新郑并驾齐驱。
韩非“善学刑名之术”,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废除人治,提倡法治。郑中之先生说,韩非看到韩国不断被秦国侵略,国土被吞并,国家日益衰落,非常难过。他痛恨君主不致力于应用法律,不任命贤臣,反而任命那些说大话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韩非多次给国君韩桓惠写信,抱怨不足之处,建议韩国改革,劝说韩桓惠严格守法,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可惜韩非的治国理论并没有被王焕辉重视,没有被采纳。
杰出的语言大师
一个楚人兜售他的矛和盾。他首先举起盾牌说:“我的盾牌是世界上最强的,没有什么能刺穿它。”他又举起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没有什么是它刺不透的。”附近有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无言以对。
这个著名的寓言是自相矛盾的,它的作者是韩非。
韩非不善言辞,却擅长写书。无奈报效国家的韩非,下大力气写了一本书。著有《孤愤》、《难言》、《方子》、《五傻》等名著,十余万字。韩非作品被后人整理,称为《韩非子》,现存作品55部。
读韩非的作品,人们会对他犀利的文笔印象深刻。他的论点像刀斧一样陡峭,他的反驳像专家一样娴熟,他的比喻像飞花摘叶一样坚定。郑中之先生说,韩非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除了直接论证,韩非的作品还有一个其他思想家无法比拟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具体生动的故事或寓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在韩非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韩非很看重体验。他在《韩非子说石琳》中写了一个“老马认路”的故事:有一年,齐国丞相管仲随出征。战争结束后,返回的军队在沙漠中迷了路。管仲曰:“选一匹老马先行。它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于是,人们挑了一匹最老的马放在队伍前面,跟着老马顺利回到齐国。
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你坚持下去,坚持老办法,事情就会反其道而行。韩非在《韩非五傻》中讽刺了经验主义者:宋国有个农民在田里干活,突然一只兔子跑过来,莽撞地撞在田里的树桩上,被撞死了。农夫停止了耕作,每天站在树桩旁,希望另一只兔子会撞上树桩。结果再也没有兔子撞树桩了,农夫因此被宋国人嘲笑。韩非在文章中写道:如今时局已变,如果还用前王的政策法令治理现在的社会,无疑是等他一等!韩非还对教条主义者进行了精辟的批判。他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中写了一个“郑人买鞋”的故事:郑有人买鞋,先在家里用尺子量了脚的大小。当他来到市场挑选鞋子时,这个人发现他把尺码忘在家里了,于是他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码了,我回去再拿!”"那人回家去量尺寸,当他到达市场时,市场已经散了,他只好空手而归。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穿一下,看看鞋子合不合适?这个人说,“我宁愿相信我的尺寸,而不是我的脚!" "
郑中之先生说,韩非的很多寓言我们都很熟悉,比如“螳螂捕蝉”、“唇亡齿寒”、“编几件事”、“买赠还珠”等等。据统计,韩非作品中的寓言多达323则,韩非的很多经典篇章都被演绎成了后世常用的成语。这些寓言家喻户晓,充满哲理,发人深省。《韩非子》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价值。成为文学瑰宝,代代相传。
法家大师。
春秋战国是一个需要理论家,也可以培养理论家的时代。
赵先生说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已经形成了三个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管理世界的想法和思想:一个学派以沈导为首,强调“势”的重要性,势指权力和权威;以沈步海为首的另一派强调
“术”是指处理事务、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另一派以商鞅为首,非常重视“法”的作用,指的是法律和法制。
韩非批判地吸收了春秋以来的儒、道、墨思想,总结了早期法家的思想,综合了商鞅、沈不海、沈导的不同意见。他认为治理国家“不可或缺,帝王各有工具”,但法律是基础。他提出了以法为核心,融法、术、势于一体的法治理论,成为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和管理应“以法为基”,君主应主要掌握权力,应“在四方,在中央;圣人坚持,四方来功。”这里的“圣人”是指君主。韩非认为中央应自由指挥地方,如“身作臂,臂作指”;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君主是“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依于上。”韩非的法治思想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两千多年来,他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世界的教科书,长期被奉为圭臬,至今仍受人尊崇。
赵先生说,韩非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思想的核心是依法治国。韩非认为,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潮,嘲讽历史复古派是“守株待兔”的傻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变了。治国之法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主张重刑严法,强调“法无贵贱”,法律不得袒护权贵,人无论贵贱,都受法律约束。这种法治思想与当时盛行的“刑不如医”的封建特权思想相去甚远,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韩非主张以法律为准,论功行赏,反对无功受奖。凡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不管他的背景如何,都应该依法得到提升和奖励,这就否定了封建社会任用官员的原则。
有学者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巨人,他们的法治思想在“法律是公正的”、“依法治国”、“法律是可变的”等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人口论的学者。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就提出了系统的人口理论,指出人口的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源的再生产相适应,人口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理论与现代资产阶级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理论非常相似。
几年前,在一次历史学家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编刘文学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几千年来,统治整个中国社会的,无非是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韩非!”论文宣读完后,我当时就惊呆了,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悲惨的结局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深山里凿出一块粗糙的玉石,在雕刻之前,毕恭毕敬地献给楚王李。楚王李让玉工鉴定,玉工认为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齐王李以欺君之罪对待卞和,砍断了他的左脚。李死后即位,卞和又献玉。武王命令人们辨认它,说它是一块石头,而他被判了同样的罪,并砍掉了他的右脚。直到第三代文王登基,卞和才终于遇到了一位贤明的大师。文王把这块原石加工后,证明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宝玉,因此这块石头被命名为“何”。
2000多年前,韩非把这个“和氏璧”的故事刻在竹简上,意在以卞和为例,说明魔法虽然重要,但君王很难知道魔法的重要性。细看文章,也隐含着韩非对自己未能遇到一位“博学”大师的无限悲凉!
韩非的“依法治国”势必会打破大臣们原有的利益格局,从而招致朝野的反对。陪君如伴虎。历史上有很多教训,比如韩非之前的法家商鞅。所以韩非走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
韩非在自己的国家坐“冷板凳”,却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秦始皇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他确实是一个“识货大师”。赵李贤说,韩非的作品流传到了秦国。秦始皇看了韩非的文章,大加赞赏,不禁感叹“得见此人随其游,死也不恨”!
赵先生说,秦始皇为了得到韩非,不惜派兵攻打南朝鲜,他也想用武力得到韩非。韩国无力反抗,只好将韩非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得到韩非后,经常和他谈论治国之道,赢得了韩非思想的无知。相对于其他国家,秦国彻底贯彻了韩非的学说,实行严刑峻法,奖励农耕战争,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非的生命终结在秦国的监狱里!
是他以前的同学李斯把韩非送上了不归路。李四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他鼓动秦始皇活埋46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当时李斯被任命为廷尉,掌管秦国的监狱,是九卿之一。看到韩非越来越受到秦始皇的宠爱,李斯非常嫉妒。他知道韩非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又怕韩非将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想方设法逼迫韩非。
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准备东扩。在讨论先伐韩还是先伐赵时,李斯和大臣姚佳故意提出先伐韩,而韩非则主张先伐赵,再慢慢伐韩。于是,李、姚趁机污蔑秦始皇说:“韩非是朝鲜宗室,但他在的南朝鲜,所以他不会进攻南朝鲜,也不会除掉他。迟早是后患。”秦始皇被这些诽谤性的言论弄糊涂了,下令将韩非投入监狱。韩非几次想在狱中见到秦始皇以表心意,但李和姚阻止韩非见秦始皇。李斯怕韩非卷土重来,派人给韩非送毒药,韩非被迫自杀。
赵先生说,公元前233年,47岁的韩非来到秦国,不到一年就冤死在狱中。据《史记》记载,韩非入狱后,“秦王悔之,使人赦之,而未死。”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韩非写的《说难》全文。韩非的文章虽然以“游说之难”为题,但通篇讲的都是游说君王的技巧和学问,论据有力。司马迁由此感叹:“因《说难》而觉得对不起韩子!”意思是可怜的韩非如此精通游说技巧,却逃不过“游说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