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如何写一篇关于日食的论文?谢谢大家的提问。
日食是怎么形成的?所谓“月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阴影完全或部分遮挡的天文景象。日食有三种: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日食的原理是地球的某些部分被月影遮住。日食一定发生在新月,农历的第一天。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一天,月亮才会出现在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上,这样月亮才有可能挡住太阳,形成月食。同样,月食必须出现在了望日,也就是农历的十五。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日食,为什么每个月的十五没有月食?这是因为除了上述条件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日月食的出现。我们称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为黄道,月球绕地球的轨道为白道。黄道面和黄道面并不相同,两者之间平均有5° 09 '的夹角,随时变化。只有当月亮运行到黄道和黄道的上升交点并接近下降交点时,日食才会发生。日食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月亮遮住太阳的部分叫做日偏食。月亮只遮住太阳的中央部分,太阳周围露出一圈太阳表面,像光环一样叫日环食。日全食是太阳被完全遮住的时候。这三种不同日食的发生与太阳、月亮、地球位置的变化有关,也取决于月球与地球距离的变化。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分之一,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几乎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四分之一,所以从地球的角度来看,月球和太阳的圆形表面几乎一样大,因此它可以掩盖并引起月食。地球的轨道和月球的轨道都是椭圆。日地距离和月地距离都不是固定的,有时远有时近,所以月球本影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月球本影最长379660公里,最短367000公里,而地月距离最近356700公里,最远406700公里。如果某一时刻月球的本影大于地月距离,在地球上月球本影扫过的区域就可以看到日全食。如果月球本影小于地月距离,月球本影的尖端不能到达地球表面,那么在从影尖延伸出来的小影锥(称为伪本影)扫过的区域就可以看到日环食。在月球半影扫过的区域可以看到日偏食。越靠近全食区,偏食程度越大。月球的本影和半影没有扫过的地方,根本没有日食。以下是本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日食数量(1901-1999):日食类型数量:偏食78天,全食73天,混合食71,全食6天。日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但只有日全食有全过程,而日偏食和日环食是没有食光的。初亏:太阳和月亮第一次外切的时刻,太阳光球层的西面刚好切入月亮的东面。日食:太阳和月亮第一次切入,太阳光球层刚刚被月亮完全覆盖的时刻。月食:月亮的中心和太阳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最小的时刻。冷光:太阳和月亮第二次内切,太阳光球刚好从月亮西边出现的时刻。最后一次接触:太阳和月亮第二次外切,太阳的光球层刚刚完全甩在月亮后面。第一失、食、光、末次接触也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接触。日食的规律和周期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以及黄白交点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大致相似的日食和月食。早在远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周期是233个月亮,即181和1/3天,即沙罗周期。如何观测日食?观察日食,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几十年前,德国有几十个人因为直接用眼睛看日食而失明!为什么直接用眼睛吃早点会伤害眼睛,甚至让人失明?原来阳光和看不见的红外线含有大量热能,被物体吸收后会产生大量热量。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用眼睛直视太阳,哪怕是很短的一瞬间,眼睛都会受到很大的刺激。时间长了,眼睛就黑了,很难恢复。这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有一个晶状体,可以起到聚光镜的作用。看太阳,太阳的热能聚集在眼底的视网膜上,会让你觉得刺眼;如果过一段时间后,视网膜会被灼伤而失明。发生日食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日偏食,月亮只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其余的还是和平时一样,所以长时间用眼睛直视也会灼伤眼睛。通常可以在眼前放一块黑化的玻璃(也可以把玻璃黑化在烟花上)。墨层的厚度要均匀,让眼睛透过它看到太阳变成古铜色,看起来既不刺眼也不清晰。有时我把有墨水的水倒进人们的锅里,看着太阳在水中反射。还有的拍全曝光的底片,叠在一起看。通过望远镜观看的人,必须在镜头前加一个滤镜,原理也是减弱太阳光,这样才不会灼伤眼睛。但千万不要把眼睛凑近望远镜直接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不观测时,不要将望远镜或相机对着太阳,并遮住镜头,以免镜头吸热过多,导致爆裂。月食的原理。在阴历的第十五和第十六天,月亮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反。此时,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产生月全食。如果月球只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会发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半影时,应该是半影月食,但因为亮度下降很少,所以不叫月食,所以月食只有两种:全食和偏食。月食总是发生在视线内(满月),但不是每次都有月食,这和不是每个新月都有月食是一样的。正常情况下,月球要么在地球本影上方通过,要么在地球本影下方离开,很少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月食。日食一年最多发生三次,有时根本不会发生。一次月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初亏、食、食、生光和最后一次接触。初亏:月亮刚刚接触到地球的本影,标志着月食的开始。月食:月球西缘与地球本影西缘内接,月球刚好进入地球本影。月食:月亮的中心最接近地球本影的中心。发光:月球东缘与地球本影东缘内接,此时日全食阶段结束。最后接触: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东边缘相切。这时,整个日食结束了。月食的程度称为“月食”,等于月食严重时,月轮边缘到地球本影和月球子午线的最远距离之比。在古代,人们并不了解日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对日食的恐惧不亚于对日食的恐惧。外国有说法,哥伦布在16世纪初航行到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角落里,没有食物和水。形势非常危急。懂点天文学的哥伦布知道那天晚上会有月全食,就对土人喊:“不带吃的,就没月光!”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没有月光。当土著人看到这一幕时,他们害怕了,于是他们很快与哥伦布讲和。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日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其次是公元前1136年中国的日食记录。日食一直在促进人类理解的发展。早在1881年前,我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明确了月食的原理。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从日食中看到了地球的影子是圆的,却推断出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和公元前2世纪的希帕克都提出通过日食测量日-地-月系统的相对大小。伊巴谷还提出在两个遥远的地方同时观测月食,以测量地理经度。公元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们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