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周基辛格的思维指南和知识笔记
第一件事当然是好好学习。基辛格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学生。他的同学回忆说,基辛格非常认真,坐在又厚又软的椅子上,从早到晚学习,边学边咬指甲。指甲被咬掉,他就咬下面的肉,后来就咬出血了。你可以自己编这个图。在写本科论文的时候,基辛格兴奋不已。他的本科论文题目是《历史的真谛》。
这篇论文写得有多好还不确定,但它是哈佛大学本科生写过的最长的论文,有388页,这还是删除了一大段关于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内容后的长度。在这篇论文中,基辛格把他读过的书都讲了出来,以至于哈佛大学不得不特别作出规定,即所谓的“基辛格法则”。基辛格法则规定,哈佛本科生毕业论文今后不得超过35000字或140页。
?(2)尽快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
弗格森说,人们对基辛格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感到困惑,但他没有研究历史,而是研究了行政管理。行政听起来并不比历史高尚。这说明基辛格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想一辈子坐在书房里,但还是想做点实事。他博士毕业后,明明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聘书,却死活不肯去,因为他想得很清楚。虽然芝加哥大学的学术地位很高,但是通往华盛顿的路是经过哈佛的。在芝加哥大学,进入政界并不那么容易。
(3)找一个合适的导师。
这也是人们非常好奇的一点。德国人基辛格对德国问题很感兴趣,但他没有选择卡尔·弗里德里希作为导师。弗里德里希是现代德国研究的主要权威,而基辛格的导师威廉·杨·德尔·艾略特是典型的美国南方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炮兵部队的中尉,曾就读于巴黎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牛津大学。吸引基辛格的可能不仅仅是艾略特的思想,而是他对政治的热情。艾略特参与了罗斯福新政,并担任艾森豪威尔的顾问。他很早就主张美国要做好抵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准备,这让当时主张不干涉主义的哈佛学生非常愤怒。事后证明艾略特教授是对的。
基辛格第一次拜访艾略特时,艾略特对他不感兴趣。他只是说他太忙了。他告诉基辛格,你应该回去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再去找他。基辛格从未受过哲学训练。他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了一篇论文,但当艾略特读到这篇论文时,他突然发现了基辛格的才华,他引导基辛格阅读了各种经典著作。基辛格读大学四年级时,艾略特教授请他就他的手稿提出建议。
(4)尽快适应学术界的生存规则。
基辛格一直跟着艾略特教授,很早就开始混学术界。学习也是江湖,有很多生存法则。基辛格对一些规则把握得很好,而对另一些则不太在意,所以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本科毕业后,基辛格帮助艾略特教授主持了一个国际问题的暑期研讨会,每个假期都会邀请三四十名世界各地的青年领袖到哈佛深造。后来这些学生中出了很多达官贵人。基辛格还办了一本杂志叫《合流》,请了很多名人写文章。事实证明,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他的才能,也帮助他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
(5)对时代的变化保持敏感。
基辛格毕业那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基辛格虽然在学校忙于攻读博士学位,但也从未忘记关注时事。他曾经为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做过一个关于核武器的专题研究,后来出版了一本名为《核武器与外交政策》的书。这本书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年轻的基辛格博士很快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核战略专家,甚至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称赞这本书。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选题好。
(1)大学没必要交朋友。
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要交朋友,尤其是上了哈佛、北大这样的名校,以后还要靠校友资源。
这是一个误解。许多年轻人确实在大学里交到了最好的朋友,但基辛格没有。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的哈佛同学,发现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特别好的朋友。还有人说他一点都不招人喜欢。这可能是因为基辛格是一个年纪较大的老兵,他是一个贫困的孩子,与哈佛的贵族气质格格不入。他更喜欢在部队里找到他的战友。但也告诉我们,在学校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去交朋友。
(2)大学没必要考第一。
虽然基辛格很努力,成绩优异,但他并不是最好的。在哈佛大学,他绝对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明星。虽然得到导师推荐,但基辛格直到大四才入选学术精英团体,即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哈佛分会。这说明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并不是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而是轻松考进班里前十名左右的学生。
(3)没必要太在意你论文的题目。
基辛格的本科论文是关于历史哲学的,特别是关于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什么是错的,康德为什么是对的。他要探讨的主题是: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与我们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的意志之间的矛盾。基辛格的博士论文主要是关于德国总理梅特涅的。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基辛格非常崇拜梅特涅,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如果基辛格没有成为未来的名人,没有人会读梅特涅写的这本书。
(4)没必要跟风。
我要说的是基辛格论文的选题。从这两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写论文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写论文不需要紧跟潮流,因为潮流会起起落落,但是你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以后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会立于不败之地。
(5)没有必要一条学术路走到黑。
从基辛格的经历来看,我们不需要早早规划好所有的人生道路。如果真的想学,基辛格要做的很简单,无非就是发论文,评职称,步步高升。但即使他成功晋升为哈佛大学教授,那又如何?如果基辛格选择了学术道路,一路走到黑,他以后就再也不会有那些激动人心的经历了。
肯尼迪总统一上任,就招募了一批精英,其中大部分来自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基辛格博士和哈佛文理学院院长McGeorge·邦迪是肯尼迪的密友,也是肯尼迪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的好友、哈佛同事小施莱辛格(Schlesinger Jr .)也收到了白宫的聘书。他不可避免地嫉妒。突然,有一天,当基辛格在洛克菲勒的一座豪华别墅里下榻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创可贴的信。创可贴邀请他担任负责核武器和德国问题相关外交政策的顾问。
如果你是基辛格,你会如何回复这封信?基辛格当然很高兴,但他也很谨慎。他婉言谢绝了全职工作,主动提出兼职做这项工作。基辛格的借口是在哈佛教书,但他真正担心的是洛克菲勒不高兴。没想到洛克菲勒说他太婆婆妈妈了。洛克菲勒劝他,只要能真正做出贡献,什么职位都可以,这让基辛格既佩服又震惊。
如果你是创可贴,你会对基辛格说什么?创可贴的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邀请各行各业的英雄来帮助肯尼迪出谋划策。肯尼迪解散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复杂的官僚体系,主要靠自己的小圈子。这些顾问大多是哈佛的精英,媒体称这些人为“神童”。基辛格也是哈佛创可贴的亲信。然而,肯尼迪建议全职雇用基辛格,但邦迪主张只应给基辛格一份兼职。那么为什么创可贴没有重用基辛格呢?
基辛格的才华有目共睹。基辛格曾以顾问身份去欧洲会见德国总理安格拉·阿登纳。阿登纳是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就是不信任美国政府。陪同基辛格见阿登纳的美国大使馆官员惊讶地发现,基辛格轻而易举地做到了一个专职外交官做不到的事情。他的话打消了阿登纳的顾虑。阿登纳说他在华盛顿听到的太空洞了,而基辛格说的要具体得多,安慰得多。
奇怪的是,基辛格就是不能被肯尼迪总统重用。他大部分时间不在华盛顿,而是在波士顿。偶尔,中央情报局的记者会发送绝密信息,并把它放在办公室专门购买的保险箱里。肯尼迪总统一上台,就遇到了许多外交危机。一是柏林危机,美国坦克和苏联坦克面对面。双方都荷枪实弹,相距只有146米左右,随时可能走火。然后是古巴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了一批中程和远程导弹,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总统特别助理戴夫·鲍尔斯与总统共进晚餐。他以为这是他最后的晚餐。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记得走出白宫,享受日落。他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星期六。
苏联克里姆林宫的一位高级顾问和他的妻子打来电话,告诉她“不要带任何东西,马上离开莫斯科”。基辛格对此一无所知。当他的前同事们正在努力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时,基辛格正在与洛克菲勒研究团队的一群“女兵”谈判薪水。
这可能是基辛格学到的最早的政治课。他总是抱怨创可贴不信任他,从来不让他参与真正的决策。他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发展到了肯尼迪总统身上。他终于意识到,这不是创可贴和自己的恩怨,而是由政治游戏规则决定的。
从政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这条高速公路的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甚至更高。突然,两条岔路出现在你面前。一条叫洛克菲勒大道,另一条叫肯尼迪大道。你会怎么做?能不能把车停下来,查查地图,用GPS找到位置,然后选一条好点的路?不,政治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是,遇到岔路口不能踩刹车,只能踩油门,在一瞬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回头的机会。开车到最后发现自己开在一条破路上怎么办?没有办法,因为高速公路上没有出口。这是基辛格步入政坛学到的现实政治的第一课。
不过,话说回来。幸福取决于不幸。如果基辛格真的被肯尼迪重用,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基辛格当时还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没有深刻的洞察力。在柏林问题上,如果你听基辛格的,也许美苏之间会爆发一场大战,但如果你听肯尼迪的,你可以用妥协和幕后交易来维持和平,用看似不光彩和白痴的方式。
对于基辛格来说,尼克松的胜利让他感到难过,他仍然是洛克菲勒的忠实支持者。
基辛格仍然没有对政治失去信心。他的想法是尼克松可能会任命洛克菲勒,但事与愿违。尼克松没有向洛克菲勒发出邀请,而是向基辛格发出了邀请,叫他到纽约来讨论“他在新政府中的地位”。基辛格回到纽约,白宫代表米切尔问他,你愿意当国家安全顾问吗?基辛格完全是个笨蛋。
尼克松怎么会看上基辛格?
一种可能是基辛格在越南问题上四处奔走,寻找和谈的渠道。如果尼克松邀请基辛格,越南问题可以尽快解决。
另一种说法是,基辛格把与越南和谈的信息泄露给尼克松,以便尼克松在竞选中占得先机。这个说法也不靠谱。基辛格掌握的信息不多,他也不是美越沟通的唯一秘密渠道。况且,以尼克松狡猾多疑的性格,就算基辛格给他通风报信,尼克松也未必听得进去。
真正吸引尼克松的是基辛格写给新总统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基辛格和他的哈佛同事起草的,主要讲的是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基辛格和尼克松都认为,约翰逊政府陷入越南战争是因为外交决策机器出了故障。
有意思的是,在基辛格和他的同事写给新总统的这份报告中,特别提到要优先考虑三个职位:事务部长、新闻秘书和“国家安全联络和顾问”。说到第三个岗位,也就是基辛格的国家安全顾问,这篇报道特别提到尼克松要注意这个岗位上的人和国务院可能发生的摩擦。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中的国务院缺乏信心、沟通和团队精神,导致决策中的官僚主义和部门主义,最终犯下大错。弗格森的评论是:基辛格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他和他的同事* * *写下了美国外交政策史上最辉煌的申请信。
尼克松在任命基辛格时明确表示,基辛格的职责不同于罗斯托、创可贴等之前的国家安全顾问。他的首要任务是“彻底重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让国家安全委员会做更多的应急预案。“不要等到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行动。”
尼克松本人并不认为他通过任命基辛格找到了宝藏。虽然我们不能高估基辛格在解决越南问题上的作用,但正是基辛格和尼克松联手实现了美中关系的“破冰”,这是现代外交史上罕见的一笔。
有意思的是,联华抗苏的想法其实是基辛格从一个捷克外交官那里得到的启发。这位捷克外交官试探性地问基辛格,他是否认为美国和中国会达成某种协议。基辛格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药,就不动声色地说,每个国家都想和尽可能多的国家建交。
这位捷克外交官更加担心。他担心的是,一旦美中和解,苏联会担心被孤立。如果苏联担心被孤立,必然会加大对东欧国家的打压。说者无心,听者有心。捷克外交官的这些话点亮了基辛格的思维。基辛格虽然以战略大师著称,但他对世界大势的看法实际上没有捷克外交官那么深刻。小国每天担心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险,琢磨所有的可能性。这是一个规律:真正的外交大师,其实是小国里的大人物,比如新加坡的李光耀。
尼尔·弗格森,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我们刚刚读完的书是英国著名作家弗格森的《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他出生在基辛格,写基辛格是1969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弗格森将基辛格的成长经历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辛格年轻时经历德国暴政,欣赏美国民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是他在哈佛大学初步接触哲学唯心主义和历史知识,开始涉足核战略新领域,并很快成为学术明星。
第三阶段,在肯尼迪执政期间,基辛格成了兼职“助手”,他从DC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
第四阶段,基辛格意识到美国遇到的最大国际挑战是越南问题,他投身于新的越南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政策决策的真实内幕和越战的混乱悲观局面。
第五阶段,基辛格出人意料地被尼克松任命为国家安全顾问。当他想要的时候,他没有。当他不想要的时候,他梦寐以求的力量突然来了。
我们读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学习基辛格的成功经验。我也想让你学会观察历史。基辛格最大的天赋不是哲学思辨或与人打交道,而是他对历史的特殊洞察力。基辛格说:“你必须知道相关的是什么样的历史。你必须知道什么样的历史可以借鉴。”在他看来,约翰逊总统越南政策的失败是由于总统本人、他的顾问和在越南打过仗的“小兵”对历史的无知。整个指挥链中似乎没有人意识到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基辛格看待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照搬。他的诀窍是:“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任何联系,并不取决于确切的对应关系,而取决于所面临问题的相似性”,因为“历史教训应该举一反三,而不是寻求一致”。了解历史背景对研究外交事务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因为一个民族要“通过对历史的认知”来认同自己的身份,所以历史可以理解为“民族记忆”。因此,历史研究是了解其他国家的指南。
辅助书籍
如果看完这本基辛格的“半本书”传记还觉得不满意,还可以看看艾萨克森的《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基辛格本人有很多书,比如最近出版的《论中国》,之前写的《世界秩序》、《大外交》,都是卷帙浩繁,但都值得一读。